§巧妙化解孩子的暴躁脾氣(1 / 1)

嬰兒一出生,就經常大聲哭鬧,手腳亂動,這種孩子容易形成暴躁的性格。但是大多數孩子脾氣暴躁是後天形成的。在獨生子女中,這種現象更為普遍一些。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亂發脾氣是兒童意誌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現。這樣的孩子想要什麼就得給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稍不如意就馬上開始大哭大鬧,衝父母、他人發脾氣。

凱倫夫婦最近被兒子安的壞脾氣折磨得頭疼死了。安僅僅6歲,脾氣卻暴躁得厲害,稍不如意就大發雷霆,大喊大叫。即使是跟他講道理,他也聽不進去,如果父母不按照他說的去做的話,他就一直吵鬧、哭喊,在地上打滾,手裏有什麼東西都會順手扔出去。

為此,凱倫夫婦想盡了辦法,他們打他、苦口婆心地教誨、罰他站牆角、趕他早點兒上床、責罵他、嗬斥他、給他講道理……這些都不管用,一有事情,安還是會大發雷霆,暴躁脾氣依然如故。

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看電視,安突然想起要吃冰淇淋。已經很晚了,商店都關了門,爸爸媽媽試圖跟他解釋,勸說他明天再吃。然而,安的脾氣又上來了,他躺在地上大聲叫喊,用頭撞地,用手到處亂抓,用腳踹所有夠得著的東西……

爸爸媽媽被氣得不知道該說什麼,他們努力克製自己的火氣,暫時沒有任何語言和動作。

安已經叫喊半天了,他奇怪地發現,居然沒有人理他。於是,他又重新按他剛才的“表演”鬧了一番。這次爸爸媽媽知道怎麼做了,他們坐了下來,靜靜地看著兒子,沒有任何語言和動作。

安不服氣地又開始了第三次“表演”,然而爸爸媽媽還是沒有任何表示。最後,安大概也覺得自己趴在地上哭叫實在太傻了。他自己爬了起來,哭累了回房間睡覺去了。

從此,安再也沒朝別人亂發脾氣,安亂發脾氣的習慣因為沒有得到強化而自然消失了。造成孩子好發脾氣的原因很多,溺愛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父母對孩子一味地溺愛,百依百順,有求必應,會使孩子脾氣越來越暴躁。假如父母對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是拒絕,使他的欲望總是求而不得,也會使孩子變得脾氣暴躁,有時還會產生懷恨心理。

因此,父母應盡量滿足其合理的要求。對不合理的要求,要耐心地做說服工作,不要在孩子不知道原因的情況下斷然拒絕,尤其是當孩子一提出要求,沒等講完父母就馬上給予否定,這樣會使孩子分不清自己的要求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從而會影響他認識水平的提高,以致形成“反正父母也不同意”的想法。

要讓孩子心平氣和地生活,改掉好發脾氣的壞習慣,父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父母應找一找孩子好發脾氣的原因。是孩子自我情緒調節能力低,缺乏自我控製能力,表達能力差,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呢,還是孩子對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缺乏判斷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孩子做事的靈活性,孩子玩玩具、吃飯或穿衣服,都不要隻“固定”一種方式、方法和模樣,要從小盡量使其“多樣化”,讓其有挑選的餘地。尤其是當一種東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應及時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東西、食品、玩具上去,這種調節能力越好,其靈活性也就越好。當孩子的興趣增加了,對困難和問題的處理態度也靈活了,他發脾氣的習慣也就會隨之減輕。

其次,檢查一下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是否一致。尤其是當孩子發脾氣時,周圍的人是袒護他還是教導他?假如是袒護,就會使他嚐到甜頭,這實際上是一種負強化,他就會鬧得更凶。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並記住一個道理:吵鬧發脾氣是沒有用的。這樣就可以使孩子明白用“哭鬧發脾氣當武器”不起作用。經過幾次這樣的教育,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就會有所改變。

再次,父母平時要多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需要,關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間的交往。父母可以多方了解別的小朋友在玩什麼、想什麼、要求什麼等,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父母就比較能體會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開導和耐心的說明,是能夠消除或減輕孩子發怒的情緒的。

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好發脾氣是天生的”,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發脾氣時,也跟著發脾氣,用發脾氣對發脾氣。這種感情用事的方法,絕對改變不了孩子好發脾氣的習慣。有的母親認為孩子好發脾氣拗不過他,就把他推給父親管教,這樣就會使孩子產生“媽媽對他發脾氣毫無辦法”的印象,以後他會變本加厲地在母親麵前發脾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