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一個機會,就能超越他人(1 / 1)

IH�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是許多孩子的通病。很多父母一邊抱怨孩子的獨立性差,一邊勤奮地替他們打點著一切。親愛的父母們,可曾想過,孩子獨立性差,是不是與你們的過於勤勞有關呢?

一般情況下,孩子缺乏獨立性,常常是父母事事包辦的後果。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對孩子的所有事情大包大攬,不給孩子自理、自立的機會。孩子從小就沒有學會洗衣做飯等生活技能,上學以後,學習壓力更大,事情更多,也就更不願意再做這些事了,而且他們已經習慣了接受父母的包攬,一旦父母不在身邊,或拒絕再為他們提供“服務”,他們就會感到無法接受,心理上就會有受挫的感覺。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個十分溫柔的陷阱,這是那些過分愛孩子、不會愛孩子的父母親手挖掘的。他們辛勤地包辦了孩子的一切事情,孩子的能力一直沒有機會得到鍛煉,因此,他也就失去了自立的可能。父母愛憐孩子,孩子依戀大人,這是人類的一種天性。但是,假如父母對孩子過於溺愛,會讓他們對父母過於依戀,導致獨立性的缺失與自我生存能力的弱化。

在世界上所有的愛中,父母之愛的酒杯是盛得最滿的。有人說,愛的缺失造就了罪惡,然而,“超載的愛”也不是一件好事,也會直接把孩子變成生活的奴隸。

國外的一個小女孩在爬山,她身患殘疾,走路不便。但是隨行的父母並沒有人攙扶她,也沒有人替她背沉重的背包。

此景讓一位中國媽媽看到了,深感西方母親的冷漠之餘,就萌發了幫助女孩背背包的念頭。不想剛把意思說明白,女孩就謝絕了,然後繼續前行。

中國母親詫異不已,旁邊的外國朋友揭開了謎底。原來那個母親正是借助爬山,來鍛煉殘疾女孩的意誌力。之所以不幫助她,是讓她知道每個人的路都應該自己去走,沒有人可以永遠幫助她。

假如把我們東方人的教育比作溫情教育的話,那麼西方人則擅長於殘酷的教育。大多數西方的父母,從孩子會走路起,就從來不把他們抱在懷裏。目的是從小就讓他們學會,自己去麵對任何事情。

在丹麥,父母總是把孩子“置之不理”。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換尿布這種簡單的工作,都是爸爸來做,媽媽則不管也不問。大部分父母都把很小的孩子,獨自放在院子裏的草坪上曬太陽,自己則在屋子裏呆著,偶爾會看一下窗外的孩子。假如忘記孩子還在外麵玩,自己又去幹別的事情了,往往最後是孩子自己回來或者由警察送回來。

丹麥的孩子兩歲時,就得自己做很多事情,比如孩子想拿冰箱裏的飲料喝,爸爸媽媽往往不會幫他們從冰箱裏拿,而是讓孩子自己去取。在父母看來,兩歲的孩子做這些事情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假如父母幫孩子做了,反而是不可想象的。與西方的孩子相比,我們的孩子簡直是泡在蜜罐裏長大的,難怪他們的獨立性差。

給孩子獨立的機會,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課題,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對他們的一生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不具有獨立意識的人,在真正走向社會時,會麵臨更多的困難與挑戰,在工作與生活上會受到更多的挫折。依賴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影響個人獨立人格的完善,製約人的自主性、積極性與創造力。

假如你是有遠見的父母,那麼就不要嬌慣你的孩子。他們從小吃的苦、遭的罪,都是將來巨大的財富。讓孩子獨立地去發展,給孩子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教授孩子學會生存生活技能,給孩子獨立生活、鍛煉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愛。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成長為一株迎風而立的大樹,而不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小草,因此,要在實際生活中讓他們經過錘煉,學會獨立生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