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依賴父母會導致意誌薄弱(1 / 1)

現在的家庭中大多數隻有一個孩子,幾代人的關心與愛護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身上,因此許多孩子都有依賴心理。在家裏,沒有成人一勺一勺地喂飯,孩子就不肯自己進食;沒有成人陪著、拍著睡覺,孩子就又哭又鬧不能入睡;就連和小朋友玩耍時也要求父母跟著;早晨起床後不疊被子,吃完飯不知道刷碗,上學忘了帶學習用具也要責怪是父母沒有提醒他們。如果孩子有這些類似的問題,父母就不得不思考孩子的依賴性是否太強了。

孩子的依賴性是從哪裏來的呢?一般來說與父母有著密切的關係。兒童時期是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家庭教育對兒童獨立性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一般來說,父母包辦代替越多,孩子的依賴性越強。相反,父母如果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的依賴性將會大為減少。一個上小學二年級的男孩,習慣於睡懶覺。每天早晨,媽媽幾次催他起床,他總是不情願地說:“再呆會兒。”假如真遲到了,他會抱怨媽媽不把他叫起來,害得他受老師批評。爸爸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他告訴兒子:“上學是你自己的事情,從明天早晨開始,該幾點起床你上好鬧鍾。如果鬧鍾響了你還懶被窩,肯定沒人叫你,一切責任自己負!”爸爸心中有數:孩子跟父母撒嬌,在老師、同學那裏還是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的,豈敢總遲到?果然,第二天早晨,鬧鍾一響,兒子就騰地跳下床來。從那時起至今,五六年過去了,孩子早晨起床上學再不用催了。有時候,父母還在睡覺,他早已經騎車上學去了。我們從這個男孩的變化可以看出,孩子的潛力實際上是很大的,他可以做很多事情,隻是父母的溺愛剝奪了他們自立的能力。

孩子從小獨占著父母給他的愛,可正是中國父母的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愛,製造出了一個個“家庭小皇帝”。當孩子漸漸長大,“毛病”突顯時,父母們焦急萬分。請不要著急,隻要您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就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開始。

首先,要常帶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實踐,這有利於孩子獨立精神的培養。讓孩子時時體會到動手的樂趣,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其次,盡可能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習慣。讓孩子從小事做起,參加家庭勞動,在勞動中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從而使他變得獨立。不過在培養孩子動手能力的時候,要按照孩子的年齡、能力的發展程度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能力要漸漸培養,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可使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避免生活帶給他的挫敗感而導致的自信心的喪失。當孩子看到自己動手完成了許多事,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便會增強,從而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心理。

再次,運用一定的策略改變孩子已形成的依賴心理。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依賴性,就必須及時地給予糾治。要了解孩子依賴心理形成的原因,以此為基礎,使用一定的策略也是非常必要的。

兒童發展依賴於成年人,又獨立於成年人。也就是說,父母在培養孩子方麵,不能充當保姆、保護神和“作業工具”等“拐杖”性的角色,而要當“向導”,幫助孩子強化自我意識,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為孩子創造各種獨立處事的條件,使孩子學會獨立地麵對他人、麵對學習和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增長智慧、增長才幹,由孱弱的小鳥長成展翅翱翔的雄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