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責任感的孩子更獨立(1 / 1)

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事:如果小朋友闖了禍,父母大多會為他們收拾殘局。比如孩子弄灑了牛奶,父母就會一邊指責孩子一邊拖地。這說明了一般父母常有的“孩子做錯事,父母應負責”的不正確的觀念。

他們認為孩子還沒有承擔責任的能力,因而替代他們善後或道歉。這種管教方式,對孩子隻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對於能夠分辨是非的孩子,父母應使他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的觀念,父母隻需要在一旁協助提醒。隻有讓孩子從小樹立責任感,將來步入社會後,他才會敢於承擔責任,並成為富有責任感的人。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呢?

還是先看看出現以下場麵時,不同父母的不同表現吧。

大人們在客廳裏喝茶聊天,兩家的小朋友在一邊玩,把玩具撒得滿地都是。

忽然,傳來了孩子的哭聲,原來做客的小朋友弄破了主人孩子心愛的玩具,惹起了爭執。

這時,客人媽媽馬上代替孩子道歉:“噢,小宇不哭,是詠歌太不乖了,我替他向你賠不是!給你重買一個新的好嗎?”

主人媽媽則先了解清楚事件發生的原因,再告訴自己的孩子說:“小宇,向詠歌道個歉,請她原諒你。看看能不能幫她把洋娃娃修好?”

具體告訴孩子怎樣做,並讓他立即實行,也就是向他灌輸了應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思想。

這兩種教育方式孰優孰劣,不辨自明。要知道,沒有原則的父母不能使孩子養成對自己負責的習慣。一味替孩子向人道歉,而不讓孩子做事來彌補過失,孩子也就不知道是否應該負責任。代孩子道歉會削弱孩子內心應有的責任感,也使他喪失了自己獨立處事的機會。

孩子多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一旦出了差錯,往往推脫說:“不怪我,都是他不好……”

他們以此為借口逃避責任。所以父母一定要改正孩子的這種壞習慣。如果孩子將全部責任都推卸到他人身上,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自己和他人的立場不同。告訴他:“如果你是他,你又會怎麼做?”提醒孩子改變立場看事情,他不但會發現自己也應負責任,而且會反省自己敷衍塞責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其實人都不是天生就具有責任感的,都是在適宜的條件和環境下萌發的,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逐漸成熟而形成的。因此說,家庭是孩子責任感賴以滋長的土壤,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以及教育方法,是孩子的責任感能否形成的重要條件。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不僅取決於父母是否具有家庭責任感,還在於父母能否為孩子提供榜樣。在討論家庭中的責任與分工之前,父母應該想一下自己是否是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人,自己慣用的教養態度和方式是否有利於孩子責任感的培養。在抱怨自己的孩子缺乏責任感之前,先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孩子的榜樣,然後就有可能從抱怨孩子轉而反思自己。如果我們不是一個合格的或者稱職的父親或者母親,比如,做父親的在家裏肆意胡為,絲毫不顧及對家人的影響;做母親的在外邊忙於應酬,既不整理家務也不考慮家人的感受,這樣沒有責任感的父母沒有資格和理由教育孩子。因此,父母如果想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首先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以身作則,讓孩子看到一個活生生的榜樣。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應該創造或抓住機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賦予孩子一定的責任,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空洞的說教是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的,通過賦予孩子責任,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某些不好行為產生的後果,就會讓他們自覺產生一種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心理。

孩子隻有在家庭環境中培養出責任感,才能在更複雜的學校、社會環境中經受考驗,得到修正和磨煉,最終成為一個自強、自立的人。責任感的培養應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從自己到他人,從家庭到學校;從小事到大事,從具體到抽象。有責任感的孩子能運用自己的智慧、信心和判斷力去做出決定,獨立行事,考慮他的行為後果,並且在不影響他人權利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需要。他們明白自己的義務,並主動履行義務,願意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