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納自我,走出自卑(1 / 1)

\u0018���@�所有的人都有自卑情緒,即使是達官政要、商界巨子、著名學者和作家概莫能外。因為所有的人在童年時都要完全依賴成年人,同所依賴的成年人相比,每個兒童都會感覺到自己無知無能。人到了青春期,自我認識變得敏感,經常會拿完美主義的理想化標準來衡量自己,這樣又會導致“自慚形穢”及“能力不如別人”、“家境不如別人”的自卑情緒。但是,同是自卑情緒實際上有著本質的不同,一種是常態的自卑,一種是變態的自卑。

常態的自卑又稱“自卑感”,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變態的自卑則稱作“自卑型人格”,是心理障礙的表現。區別常態自卑和變態自卑的基本線索是:

(1)背景事件不同

常態的自卑是在自己與具有可比性的人相比,確不如人之時產生;而變態的自卑是與人作不切實的比較,目光隻盯在別人的優勢方麵和自己不足之處並加以誇大,以絕對主義的思維來考慮事件的結果。因而,無論大事小事總是做出“我不行”、“我無能”的結論。有時甚至毫無緣由、毫無根據、莫名其妙地產生自卑。

(2)時間長短不同

常態的自卑產生在事件的前後,一般作用的時間與該事件的意義、難度成正比,即事件的重要性及影響越大、難度越高,自卑情緒愈強。變態的自卑則時時自卑、處處自卑,“無能感”經常縈繞於心頭,成為一種主導心境。這種人看什麼都是灰色的、悲觀的,失敗主義成為生活的基調。

(3)效能性不同

常態的自卑會轉化為成長的動力,激勵人奮發向上,充分發揮潛能,推動人走向成功。變態的自卑則不能使人產生動力,反而被其深深地壓抑,使人變得抑鬱、沉默、退縮,以至於最後被自卑所壓垮,做出令人意外的變態行為。呂小萍同學的自卑即屬於後者。

人是生而自卑的,但它有兩個發展方向,或者化自卑為動力,或被自卑壓垮。其結果完全在於個人如何把握。常態的自卑與變態的自卑也並非一成不變,常態的自卑如果高度沉積,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又不善調節,很容易轉化為變態的自卑;而變態的自卑如果及時得到心理幹預,也可使人走出生活的陰影,塑造出一個強大的、自信的新我。

建議經常為自卑感所困擾的青年朋友這樣做:

①重新審視自我

當自卑感襲向心頭時,不妨在一張紙的左麵寫出自己的優點和強項,右麵寫出自己的弱點和不足,不加思索地盡情羅列,然後再歸類整理。此時,你會發現自己並不像原來想象的那麼糟糕,自已還有許多可愛的優點長處。這樣就會增強信心,砥礪鬥誌,化壓力為動力,進一步完善自我。

②學會悅納自我

經常感到自卑的朋友不妨讀一讀盧梭的《懺悔錄》,他的那種“我不比別人更好,但我就是我”的自信會使你深受鼓舞。當我們確實不如別人時,對自己說,我會抓緊鍛煉自我,走上自己的成功之路。當遭受挫折,心生憂鬱時對自己進行自我安慰:我已經盡力了,隻是麵對的任務難度太大;有了這次寶貴的經曆,相信下次我會做得更好。

③學會放棄

必須放棄與他人不必要的比較,必須放棄對超越自己能力的目標的追求,必須放棄完美主義的標準。在製定計劃時要留有餘地,運用“二八定律”來對待自已,即十件事能做好八件事就應感到欣慰和滿足。

當然,那些自卑情緒嚴重,已有變態行為傾向的朋友,光靠上述調節是不夠的,簡便有效的做法還是去看心理醫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