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厭學心理?(1 / 1)

當今時代,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入,知識越來越受到大多數人們的重視,大多數學生能夠自覺學習,學習動機端正、方向明確。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機製的建立,人才的競爭尤為激烈。有些學生感到難以適應,學習動力不足,存在著混文憑等厭學心理現象。如何認識和解決這種厭學心理呢?

厭學是學習障礙中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心理障礙。它是學生勤奮進取的腐蝕劑和阻力,它能使學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情緒壓抑、意誌消沉、煩惱憂悒,對人生缺乏積極向上的態度。學習上的思想障礙還造成學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加深了與家長、教師的心理鴻溝。人際關係處理不當,精神緊張,反過來加重心理上的不平衡。由於心理上的矛盾,情緒障礙,精神包袱過重,必然還會產生多種不適症狀,比如失眠、心神不安、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靡不振、憂鬱悲觀、看不到自己的前途等。

產生厭學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最主要的是“學習動力障礙”。學生本人從主觀上缺乏正確的學習動機和需求,無明確的學習方向。表現為沒有遠大的誌向,對自身學習缺乏信心,不能調動主觀能動性,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和心理優勢。

第二,受社會偏見及“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在一些地區,受傳統觀念和社會風氣的影響,一些學生的家長,隻注意經濟收入,不注意對學生智力方麵投資。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當。高壓或自流型教育,經常使學生產生強大的心理壓力,不願意繼續讀書。

第四,家庭破裂、父母離異。這樣家庭的沉重思想包袱沉重,自卑自責、多憂寡歡,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如果再遇上經濟上的困難和其他挫折,自然會產生厭學心理。

第五,人際關係緊張、教師與學生缺乏心理情感交流。人為加強學習強度,也會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不安、焦慮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

克服厭學心理,增強學習自覺性的方法是:

首先,正確認識文化知識的重要性,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自信心。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和掌握技能,是身心發展和社會化學習、自我完善的首要任務,必須高度重視。實踐證明,不少學生個人心理發生問題,往往首先表現在學習方麵。心理科學表明,學習是人類在生活中獲得個體行為經驗的過程,學校是按照教育規律和教育目的培養學生使學生引起學習行為變化的主要場所。人與動物都有學習行為,但是本質不同:人類的學習行為是一種主動的、積極的、有目的和具有社會意義的心理過程。通過學習,人類獲得知識經驗,達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自身的心理行為,使之完善和成熟。大學生要達到心理發展自我完善的目的,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和社會需要,自始至終地表現出積極和有目的學習行為,否則必然會導致學習障礙。

其次,對學習障礙進行自我剖析,找出主客觀因素,對主觀因素造成的學習障礙,以積極的態度進行自我調適並以頑強的意誌加以克服;對於非主觀因素造成的學習障礙,既不能自卑自責、悲觀失望,也不能消極被動對待,要以積極穩定的心態,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來解決。

第三,培養良好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厭學的心理機製,關鍵在於“厭”字,隻要我們設法變“厭”為“喜”,就能根治厭學心理。培養興趣離不開自己的主觀努力,也可以請心理專家和老師、同學給予幫助。

最後,如果自身不存在學習動力障礙,客觀條件也可以的話,那麼,應該從心理衛生上尋找原因。可以看看心理衛生方麵的書籍,也可以到心理醫生那裏去谘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