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解決“專業抗拒”?(1 / 1)

王某是某理科大學一年級學生,18歲,第一學期考試有兩門不及格,情緒十分低落。常常抱怨自己報考大學時沒報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隻是遵從父母之命而進錯了門。且他所學的專業是當前不“熱”、不好分配的基礎科學,又加劇了他對所學專業的抗拒心理。學習缺乏動力,成績很不理想,自以為不是學理科的“料”而是學文科的“料”。據統計類似王某(如專業橫調、改派等)這樣存在專業抗拒心理障礙的大學生,在高校中約占5%。因情緒低落、動力不足、行為消極,出現考試不及格、違紀、退學等不良現象。而其中絕大多數學生內心十分矛盾、痛苦,思想鬥爭激烈,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培養專業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好專業的“催化劑”。如人餓了就對食物感興趣;人困了,就對睡眠感興趣;愛打扮的姑娘對服裝感興趣;愛看球的小夥子們對球賽感興趣一樣,學習知識也是如此。教育心理學實驗證實:如果對課程的內容發生興趣,隻要付出很少的力量,則材料鞏固得就比材料沒有觸動學生、而且使他無動於衷的時候,要持久得多。愛因斯坦在自傳中回憶自己學小提琴時說:“我渴望著把異常優美的樂曲表達出來,就逼著自己提高演奏技巧,對於那些枯燥的樂譜也就容易記住了。我認為,對一切來說,隻有‘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它永遠勝過責任感。”因此,提高自身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會化阻力為動力,以積極的情緒代替消極的情緒。

其次,要認識到所學專業和社會需要的關係,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關係。王某所學的專業是基礎科學,是應用科學技術的基礎,這個學科既是傳統的經典科學,又是前沿性科學。許多著名的老一輩科學家為之奮鬥了一生,為我國的基礎科學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許多重大貢獻,人們敬仰他們。如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確那些直接與國民經濟掛勾的專業,如商貿、應用技術等受到了青睞,基礎科學似乎成了冷門,這些專業的大學生分配難、改行多是事實。但是,從長遠的觀點看,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科學事業的整體來看,基礎科學不能削弱。從科學家的呼籲中,從國家領導人的講話中可以看到基礎科學依然是受重視的。社會需要基礎科學麵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國民經濟服務。從大科學的意義上講,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要學通、弄懂、研究、發展基礎科學,沒有人文科學知識,沒有哲學的思維方式是不可思議的。從當今社會對複合型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來看,相關知識的廣博與專業知識的精通相結合才能增強適應能力、應變能力。也就是說,對人文科學的喜歡和良好的文學、哲學素養既是學好專業必須的,也是成為複合人才的有利條件。

再次,認為自己不是學理科的“料”,而適宜學文科,未必實際。因為王某年僅18歲,無論是哪方麵,可塑性和潛力都是很大,這種斷定有失偏頗。另外,一個人在某方麵是否真正有所作為,必須經過實踐檢驗。有的年輕人自認為是當文學家、藝術家或企業家的“料”,可是經過社會的選擇卻未必如此,所以下這種結論勢必為時過早。

同時,王某完全可以不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通過選修人文科學方麵的選修課、輔修課,甚至在學有餘力的情況下申請修第二專業,做到“魚和熊掌”二者兼得。

第四,退一步講,如果經過實踐發現自己的確不是搞理科的“料”,那麼他所學的專業由於數、理、計算機等基礎知識豐厚,改行也是容易的。目前,無論什麼專業的用人單位都非常重視基礎知識,認為基礎紮實,知識適應能力強。從總的來講,大學階段都是打基礎,培養思維能力的階段,應當盡力學好各門功課。

第五,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熱愛自己的專業、學好自己的專業。可以通過拜訪該專業的專家、老師以及走訪高年級的同學、參觀對口的企業等方式增強學好專業的自信心,成為這個專業的後起之秀。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