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良好的閱讀心理?(1 / 2)

青年期是閱讀率的高峰。培養良好的閱讀心理,掌握正確的研讀技巧,對於提高閱讀效果至關重要。

青年人閱讀有哪些心理特征呢?

(1)青年期是閱讀率的高峰期

有人經過調查之後,推測16—19歲青年的閱讀率達92%。隨著年齡增大閱讀率便下降。有些青年有閱讀的願望和能力,但為了應付各種考試寧可整日捧教科書,認為進了大學或“撈”到文憑後再開卷不遲。這種能讀而不讀的人稱為“潛在讀者”。從統計上看,“潛在讀者”的比例在各年齡階段變化不大,19歲以後反而有增加。持上述想法者很可能成為葉公好龍的“終身潛在讀者”。根據現代閱讀心理學研究,大學生的閱讀習慣早在入學前就形成了,中學時代的經曆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當記住:教材無非是些例子,真正地掌握知識是靠大量、經常的課外閱讀得到的。

(2)青年人閱讀範圍廣,有一定順序

據統計,青年在餘暇時想做的事按順序為:旅遊、音樂、電影、電視、體育……閱讀排在第七位。對“不讀書者”的調查指出:在這些除了教科書、報刊外不看一本書的高中學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寧願看電視”。

由於技術發展,聲像技術以鮮明的直觀性、趣味性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有人就認為這種“有聲有色”的視聽資料大可取代“死氣沉沉”的書籍,似乎在熒光屏前一坐並不費力氣就可得到一切。這種想法是極其片麵的。青年的智力正處於重大的變革時期,抽象思維開始大幅度的發展,但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非社會的不成熟推理。因此培養正確的思維方式就成了青年期心理發展的重大課題之一。而形象鮮明的畫麵、稍縱即逝的解說對培養抽象概括思維和反複思考益處不大。與電視等“有聲有色”的閱讀材料相比,書籍有其獨特的優點。書籍是一種文字符號的語言信息載體,不受時空和具體人物地點限製。在闡發理論、刻畫內心情感、發展想像方麵有著不可取代的優越性。人們在閱讀時,文字符號、意群、表象在腦中比較、組合。要前查後翻,自行設疑、解惑,反複吟味,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特殊的能力。許多自學成才的青年都有過人的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毫不誇大地說:閱讀是一項最全麵最優越的智力投資。

(3)青年不免帶有急躁心理

由於缺乏經驗和成功的體會,尤其由於青年期特有的情緒波動,不少青年在閱讀時產生急躁心理,使閱讀產生障礙和偏向。有幅漫畫,畫的是一個青年在悶頭睡覺,書架上床底下橫七豎八放著許多書,有英語、日語、法語、德語、世界語……但仔細一看,每本書都是第一冊。這種好高騖遠的心理並不少見,正如文學家郭沫若指出的那樣:“青年人求知欲很強但忍耐性不夠,尚未開卷時每每有吞食全牛之概,一遇困難便灰心氣餒”。這類讀者以為開卷便能受益,耕耘必有收獲。其實不然,閱讀是自學,是一種複雜的心理過程,還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少青年自學哲學、美學等一開始就捧上厚厚的世界名著,因缺乏專門的基本概念,一頁書中就有十幾個陌生名詞,無怪乎要哈欠連天了。在這種情況下硬啃是不明智的,應該找一本同類的通俗讀物來仔細研究,從整體上對該學科有個大致的了解,確有興趣和能力再轉入正規專著,這是符合認識心理的。青年人基於成人感往往看不起這類普及小冊子,這很可惜。閱讀學家常向成年讀者建議看這類小冊子,因為這些書內容簡明,條理清晰,重點突出,不像專著旁證博引,出語深奧。

(4)求實效、急功好利心理

有不少青年閱讀時希望能盡快出成果。比如有不少青年過份迷戀於“知識競賽”、“智力測驗”,做了這家趕那家。為了一條偏僻的題目不惜“查”十幾本書,以“抄”到答案為榮。青年人這樣做除了獲取知識以外,也不排除物質欲求——答案準確率高的可以獲得一些豐厚的獎品。這種做法並不值得提倡。一個有修養者與沒有修養者最大的區別並不在於知識量的多少而在於知識是如何組織的,即思考問題的條理性和駕馭知識的能力。淩亂知識的簡單堆積並不能形成智慧,相反可能會助長淺薄。知識競賽並不是要參加者記住一切,而是要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檢驗人們在知識門類上的欠缺從而轉入係統的閱讀。知識可能忘卻,但閱讀中得到的思維能力使你終生受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