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良好的閱讀心理?(2 / 2)

(5)漫不經心,不求甚解

許多青年人在閱讀時沒有耐心地去想一想字裏行間內在的含意,沒有耐心觀察人物思想行為的發展過程,不去把作者描繪的東西生動連貫地想像出來,感受一下,而是整段整段跳過去,隻想知道“結局如何”。據調查大約有20%的中學生屬於這種“走馬看花”型。這種情況在閱讀文藝作品時尤為常見,這種讀者認為文學作品與科學著作不同,人人都能看懂,就像聽故事一樣。實際上,生活中精確的東西很少,幾乎都是模糊而多含義的。文藝創作者竭盡全力要把這些東西賦以某種程度的準確性,而且要用形象、可感的文學語言表達出來,這本來就很困難,更何況需要讀者想象配合再創作,這才談得上欣賞文藝作品。而“走馬觀花”者根本得不到作者的感受也無法探求作品的主題。蘇聯著名邏輯學家C·N·波瓦爾教授把這種“使思維和想象處於最低緊張程度”的情況下閱讀定為“閱讀的最大阻力”。值得注意的是:他把耐心、刻苦地死記硬背列入“思維懶惰”的第一項。因為背書實際上隻是一種機械記憶,沒有思維的概括性和間接思考性。不少自學青年為了考試“過關”采用這種在小學裏“行之有效”的閱讀法不但效果差,閱讀無法深入,還會養成不動腦筋的壞習慣。

青年人學會正確的想象,對於提高閱讀的質量是有益的。因為青年人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在思考方式上易於遠離實際,在閱讀上常會“硬充一個角色”,沉耽於空想之中。這種想象往往發展成按照讀過的東西去幻想自己的未來,甚至使用不成熟的推理把某些藝術形象當作現實,得出與社會不相容的結論。文藝心理學指出:閱讀時的想象是一種再造想象,即根據作者的語言、設定的環境進行想象,這樣才能吸取作者的體驗感受,決不是想入非非。把注意力單集中在一個角色上不利於感受作品整體氣氛和主題,有表情地朗讀某些段落可以避免這種局限。讀後掩卷回味,再看點評論,多次反複,這樣可以掌握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準確的思想。

青年人在閱讀過程中還要善於克服“焦慮感”。即有的青年在閱讀某一專業學科的專業書籍時,常常要想想:我怎麼讀得這麼慢,厚厚的一本書要讀到什麼時候?花這麼多時間讀下去值得嗎?等等。還會懷疑自己是否是讀書的“料子”。有了焦慮感思想就不能集中;思想一不集中,焦慮感也就越多,最後積極思維被抑製了,怎麼也讀不進去,這就構成了閱讀的心理障礙。要明白:真正讀懂一本書,掌握有關的內容,是一個重複多次的過程,也是一個漸進的、功到自然成的過程,還要理解閱讀中的遺忘是不可避免的,這樣,就不會過分糾纏於個別的難點,從而使閱讀能比較暢通地進行下去。合理地安排複讀,能解決初讀時“不求甚解”的東西。具體來說,如下的一些方法有助於克服閱讀中的焦慮感:

①樹立“讀書是漸進的,功到自然成”的思想,這樣就把注意力放在能否持之以恒的問題上,而不是急切地關注每一次閱讀的效果。

②確立“分目標”,就是把一本厚書分為若幹部分,每次閱讀以完成分目標為勝利。例如,用進度標簽夾在書中,你很快會到達這個“分目標”。

③分目標應切合自己當時的水平,分目標的完成既是全書閱讀的一部分,又能體會到讀書的成果。例如,第一遍閱讀一本書,2小時的目標是把該書主要論述的概念摘抄羅列出來。摘下的東西既是成果,又是進一步閱讀的框架。目標如定得恰當,摘抄時不會常想到令自己焦慮的那些問題。

④告訴自己,閱讀中的遺忘是不可避免的,理解和記憶都需要多次的複讀。這樣就不會過分糾纏於個別的難點,從而使閱讀能比較暢通地進行下去。合理地安排複讀,能解決初讀時“不求甚解”的東西。由於這些東西是已經讀過的,複讀就可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當然,其他牽涉到學習目的和生活瑣事的“思想開小差”也應排除。借用現代心理學對主動性閱讀的一種概括這就叫做“心理自由的閱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