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限製自己”?(1 / 2)

心理學認為:所謂“興趣”,是指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任何興趣都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以需要為基礎,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興趣的廣闊性是指興趣的範圍的大小,即興趣麵的廣狹程度如何。有些人對一切事物都興趣勃勃,對新鮮事物尤其敏感,樂於探求,他們的興趣廣泛豐富。有的人則把自己局限在小天地裏,興趣單調、貧乏和狹窄。

人的心理發展,常常與人的興趣的廣闊程度相聯係。曆史上許多卓越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學家和作家都具有非常淵博的知識,這是和他們廣泛的興趣分不開的。有一次,馬克思的女兒請求馬克思寫出他最喜歡的格言。馬克思寫道:“人類的一切東西對我都不是陌生的”。可見卓越人物的興趣是很廣泛的。反之,一個對事物缺乏興趣或興趣貧乏的人,生活是枯燥無味的,他也不可能對人類和社會做出什麼重大貢獻。

但是,如果一個人僅有廣博的興趣,對所有的事物都想涉獵一下,隻是浮光掠影,泛而不專,也是很難獲得成就的。因此,人們在廣博興趣的基礎上還須有一個中心的興趣,圍繞它去擴大興趣的範圍,豐富各方麵的知識,才能成為一個一專多能的人。

這正如哲學家黑格爾指出的:“一個誌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須知道限製自己。反之,那些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

大凡自學者,在起初階段,總喜歡博覽群書,由此產生多種興趣愛好,確立一個又一個的奮鬥目標。這在打基礎階段,是很有必要的。但需要注意學會“限製自己”,盡快地將目標、精力集中起來。否則,像魯迅先生告誡的那樣:“一個人做事不專,這樣弄一點,那樣弄一點,既要翻譯,又要做小說,還要做批評,並且也要做詩,這怎麼弄得好呢?”我國古代思想家孟子也說過:“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在自學之路上,“不為”與“有為”之間,存在著某種意義上的“反比例”。“不為”的領域越大,“有為”之目標越小,成才之速度才會越快。

對於現今的自學者來說,學會限製自己尤其重要。有道是:“人生有涯智無涯。”人的生命總是有限的,所以在科學創造的最佳年齡區——青壯年,是十分寶貴的。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又是突飛猛進,千變萬化,吸引著人們不斷去研究新的課題。所以如果自學者不會“限製自己”,就勢必在浩如煙海的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麵前,茫無頭緒,不知所措。

再從人腦的智能來說,一般人的大腦記憶容量是巨大的,但是進入大腦並轉化成有意識的信息卻是十分有限的。根據現代科學研究測定,每秒鍾大約有10個以上的信息進入大腦。如果大腦被多種不同的課題,甚至大量無用的信息雜亂無章地占據了,那麼當自己從大腦中取出有用信息時,一些別的無用的信息就會一湧而出,以使記憶混亂,降低了智能效率。英國偵探小說家柯南道爾對此早有研究,他通過福爾摩斯之口告訴我們:“人的腦子本來像一間空空的小閣樓,應該有選擇地把一些工具裝進去,隻有傻瓜才會把他碰到的各種各樣的破爛雜碎一古腦兒裝進去。這樣一來,那些對他有用的知識反而被擠了出來;或者,最多不過是和許多其他的東西摻雜在一起。因此,在起用的時候也就感到困難了。”“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東西。”(洛克語)自學者應當給自己的腦袋設置“關卡”,對於不利於所定目標的信息,應一律限製進入。

專心才能致誌,“精一”才能突破。猶如凸透鏡可以使萬千條陽光集中到一個焦點,從而引起燃燒一樣,精神智慧的光芒也隻有在聚焦效應之下,才能形成突破性的成才能量。“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這裏的“鋸”和“滴”,都是指集中於一點之上,進行反複持久進擊的結果。正如馬克·吐溫指出的:“人的思維具有了不起的力量,隻要專於一件事,就會做出連自己都感到吃驚的事。”軍事上要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成才之路上同樣需要調動自己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將精神智慧聚束於一點,鍥而不舍,才能攻入知識宮殿,獲得最佳效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