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順豐快遞北京地區迎來了首個大學生員工。這個小夥子來自東北,理想是成為一個專業技術和管理水平都過硬的職業經理人。不過,求職沒有想象中那麼順利,最後他成了順豐的一名IT工程師,雖然在當時這並不合他意。按照規定,來到順豐先要去做三個月的快遞員,之後必須經常到一線去體驗。
小夥子第一個月的工資是700元,他沒租房子住,在公司隨便搭了張床睡覺,兩個月後他拿到了3000。他原本就不中意這份工作,也不想當一輩子快遞員,於是暗暗在心裏盤算起辭職的事情。這天,順豐總部通過傳真機傳來幾篇文章,小夥子不經意拿起來看了看,沒想到這幾篇文章竟成為改變他命運的轉折點。
文章內容寫的是順豐未來的發展戰略,公司的管理製度等等。文字很樸實,一看就知道作者是個實在人,他看了看署名—王衛。沒過幾天,他從同事那裏聽說,順豐快遞的掌門人叫王衛。這之後,小夥子決定不走了,留在順豐。因為看完那篇文章,他覺得王衛是幹大事兒的人,跟著這樣的老板幹不會錯的。
小夥子成了“預言帝”,王衛果然帶著順豐一路狂奔。小夥子在這裏獲得了很多成長和發展的機會,沒過幾年,他就成為北京地區運營部的基層管理人員,半年後,他坐上了主管的位置,再後來,他成為高級經理,整個北京地區順豐的運營工作全部在他的掌控之中。
一個員工為什麼心甘情願長久地留在一個企業裏?因為他能看到自己在這裏擁有美好的未來,擁有發展的無限可能,而且員工更願意為那些能促進他們成長的公司工作。在順豐,做一線快遞員要靠自己的拚搏和一流的服務水平,但隻要有能力,司機也能坐上管理的位置。
當一個企業越做越大,就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為想要拚得一份好生活的人打開了大門。從現在求職者意向的調查來看,人們選擇企業的標準不再隻是工資的多少,而更多的會關注自己進入企業後能夠獲得怎樣的提升和發展。企業也開始更多地關注員工的成長,王衛在順豐倡導“以人為本”,他不但要給合適的人打開一扇大門,還要送他們一把成長的鑰匙。
培養員工,幫助他們成長,不僅是員工的需要,也是企業的需要。鬆下幸之助有一句廣為人知的口號:“在出產品之前出人才。”早在二戰前,鬆下幸之助就曾對見習員工的培養發布了專門通告,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鬆下幸之助更不忘發出“關於員工教育個人須知”的通告,把培養員工真正作為企業的一項任務。
鬆下公司的用人原則是:量才錄用,人盡其才,對可以信賴的人,哪怕他資曆很淺,經驗不足,也會把其安排到重要崗位上,讓他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完善。公司還常對一些有潛質的員工委以看似不能勝任的重任,用壓力和緊迫感加速他們成才。
許多成功的創業者都把尊重員工,給員工成長的空間當成是企業最重要的事。馬雲在2009年的“經濟發展趨勢與民企應對策略論壇”上指出,不懼危機、擁抱變化是民營企業精神的核心內容,而善待員工、尊重客戶則是企業賴以生存的信仰。
馬雲說,他不懂電腦技術,他隻會收E-Mail跟上網瀏覽。但他認為,外行可以領導內行,重點是要尊重內行,而且要讓員工看到清晰的上升形式。
很多企業家總是埋怨身邊沒有人才,找不到人才,或者總是歎息人才的流失,這是什麼造成的呢?是否我們自身存在某種缺陷呢?隻有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自身的素質,創建使他們滿意的工作環境,才能使自己身邊人才濟濟。
地產大王潘石屹認為打卡製度不但造成了工作的緊張氣氛,而且壓抑員工的創造性,他為此專門實行了彈性工作製,讓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作息規律自由地安排時間,保證工作的高效性。
總之,員工管理是一門重要的領導藝術,同時也是領導者統禦下屬,提高組織績效的重要途徑。越是能釋放影響力、能傾聽、能幫助他人的企業領導者,越是受尊敬和具有效率。其實,領導者若能多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幫助員工建立起良好的成長空間,也就越能建立信任感,而這樣的信任感能夠換來員工的忠心以及他在未來良好的工作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