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公司成為最值得信賴和最受尊敬的速運公司,讓每個員工有一份自己滿意和自豪的工作是王衛給順豐定下的企業願景。
一個成功的企業是有願景的,願景能夠讓員工自發地把工作做好,勇於承擔責任,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凝聚力能夠讓員工對工作產生責任感,並樂於為公司的發展盡職盡責。
馬化騰曾提出要成為“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把口碑、實力和社會責任當作自己努力的標準。而華為總裁任正非在1994年提出振聾發聵的十年夢想:“10年之後,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將占一分。”雖然這種願景聽起來可笑,但正因為有這種目標做導向,華為才和國際行業巨頭間的距離不斷縮小。
據中華英才網的總裁張建國回憶,1990年,仍處於草創階段的華為僅有20多人,但“任老板很能激發年輕人的激情,經常給我們講故事,講未來”,用理想與未來引領年輕人的熱忱與投入。回眸華為發展20多年來所經曆的風風雨雨,我們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任正非對偉大理想與抱負的堅守,華為究竟會發展得怎樣。
“在這樣的時代,一個企業需要有全球性的戰略眼光才能發憤圖強,一個民族需要汲取全球性的精髓才能繁榮昌盛,一個公司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商業生態係統才能生生不息,一個員工需要具備四海為家的胸懷和本領,才能收獲出類拔萃的職業生涯。”當任正非說出這句話時,許多將要奔赴海外戰場的勇士們激動得熱淚盈眶,激情滿懷。而理想的實現,是用愈挫愈勇的鬥誌、用屢敗屢戰的精神來完成的。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海外戰場,華為人用了整整6年時間,才總算有所突破,並最終超過國內市場銷售額。
成功的企業願景就好比預言,具有喚起員工行動的力量。一般來講,願景的言語應該是平實的、易懂的,但又必須具有無法抗拒的力量,讓每一位員工在作出重要決定和行動時都會自問:“這符合我們的願景嗎?”
用願景來指導工作,是一門深邃的管理藝術,同時也是企業不斷發展的一種戰略方法。成功的企業願景必須致力於滿足客戶的深層次需要,從生存需要、信息需要到發展需要和情感需要。同時,願景也必須根植於企業全體員工發自內心的共同願望。
企業對於未來的展望和美好願景的憧憬往往代表著企業努力追求和爭取的目標,遠大目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往往會隨著企業經營環境的改變而改變;願景卻可以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保持不變,從而有效地指引人們前行的方向。在日常工作中,麵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人們本能的反應是畏懼或者逃避,而清晰的企業願景可以消除團隊成員的畏懼和逃避心理,引領團隊前行的方向並將企業的未來提升到一個戰略高度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