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大地震,一聽到這個消息,不到60分鍾,王衛就帶著順豐高管成立了“5·12地震應急小組”。先是對四川地區的員工受傷情況進行了解,成立臨時的聯絡中心,在準確地了解了受到地震影響的人員、業務等情況後,他以最快的速度作出了應對。
王衛跟四川網點的負責人說:“首先,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證員工的生命安全,這是一切的前提;第二,在保證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作為一個有責任感和有擔當的企業,順豐必須要保證客戶快件的安全;公司的財物安全放在最後一位。”
王衛馬上派出救災小組,並且放出話去,順豐將為政府和社會機構免費往災區運送物資,同時順豐四川網點每天提供四輛車做救災專用。
看著一車車的物資運到了災區最前方,這個平日裏硬朗的漢子也眼眶濕潤。當得知災區人民最缺的是帳篷時,王衛想辦法買了許多帳篷送過去,解決了近四千人的住宿問題。除了捐錢捐物,順豐的員工們也想親赴災區幫上一把,但考慮到災區情況,最後,王衛派出了78名誌願者,分三批進入災區,參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
順豐在汶川地震中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贏得了許多民眾的讚賞,而所謂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指在市場經濟體製下,企業除了為股東追求利潤外,也應該考慮相關利益人,即影響和受影響於企業行為的各方利益。
優秀的企業不僅在市場上表現優秀,在履行社會責任上也是如此。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增強企業的影響力,反過來,這種影響力能促進企業在市場上獲得更加輝煌的業績,這是一個“雙贏”的做法。就像王衛在順豐內刊上發表的文章:“真正而長遠的快樂,是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這是與大家分享時才會有的一種感覺。有錢自己花,也許當時很開心,但那隻是暫時的,並不能持久,而拿錢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時,別人在你的幫助下越來越好,你也會非常開心,而這種能量是能夠傳遞的。世界上的能量是一個平衡係統,你付出了什麼,回到你身邊的也將是什麼。”
把社會責任看成是必須承擔的義務的企業家不隻有王衛,還有建立了騰訊帝國的馬化騰。2008年11月11日,馬化騰發布了第一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他強調了社會責任的重要性:“10年來,在中國,沒有哪一個產業像互聯網一樣,如此形象突出地成為中國高速發展與開放的符號,它表現出中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獨特性,同時它也帶來了種種新的挑戰。新的形勢、新的機遇也在不斷促使我們每天思考:如何去創造社會價值,尋求企業和社會的協同發展,真正將企業建設成為受人尊敬的百年老店。”
馬化騰清楚地意識到了騰訊肩負的責任,騰訊的任何經營行為都可能影響到上億的用戶,隻有得到用戶的認可,騰訊才能健康發展。對於社會和用戶的責任與企業經營的協調發展是騰訊一直重點關注的戰略問題。
在當下,企業社會責任已成為檢驗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弱的標誌,擁有社會責任感是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個優秀的企業公民,或稱企業社會責任的先行者,應該以社會責任(CSR)戰略為自己的社會責任原點。如何製定CSR戰略,才能對企業本身、對社會、對環境都有重要意義,往往是一個企業決策者尤為關心的問題。
馬雲認為一個偉大的公司當然也需要賺錢,但是光會賺錢的公司不是偉大的企業。阿裏巴巴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永遠不把賺錢作為唯一目標。馬雲認為偉大的公司首先應該能為社會創造真正的財富和價值,可以持續不斷地改變這個社會。這就是一個企業擁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
但並不是必須做公益才是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柳傳誌把做好企業本身,當作是對社會最實際的貢獻。
柳傳誌認為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是誠信經商、按章納稅、遵紀守法、解決就業、注重環保、善待員工等,然後才可能根據企業的能力開展公益活動。努力做好自己的企業,讓企業實現產業報國,這是全體聯想人的訴求,聯想願景的第一條就是“以產業報國為己任”。
1988年,中關村很多企業做電腦生意,但大多是通過“買走私”的方式,買進東西去賣的。聯想也不例外,因為當時沒有任何一個企業能避開這個。如果柳傳誌那個時候不做電腦,幹脆倒騰外彙、倒騰進出口批文,可能會發更大的財。但柳傳誌沒有那樣做,他認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應該是致力於做自有品牌電腦,而不是倒騰外彙、批文那些東西。在他看來,聯想這樣的企業的本分應該是為社會做貢獻,為改革開放做貢獻。
無論是以實際行動踐行公益,還是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生意,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總會贏得良好的口碑。如果創業者能夠看清企業贏利和社會效益之間並非“此消彼長”的關係,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就能夠讓企業贏得消費者和合作對象的信賴,從而使企業獲得更為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