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日,“順豐優選”上線,“優選”定位為全球美食網購商城,主營進口食品。王衛曾經對順豐的內部員工如是說:“順豐優選是一個不能失敗的項目。”王衛對優選的期待並沒有讓優選的成長變得一帆風順。
事實上,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優選在上線初期的運營情況並不理想,沒有取得預期的成績。而其他快遞同行的電商之路也是磕磕絆絆。除了中國郵政與TOM集團聯合打造的“郵樂網”運營良好之外,像E購宅急送、申通的“愛買超網”、中鐵快運商城等均是慘淡經營,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
向來危機意識過人的王衛,對於優選似乎早有規劃。從2012年10月的換帥風波中可以察覺出一些端倪。優選前CEO劉淼在位不到六個月就退位了,他曾坦言:“憑借順豐的品牌,成績至少不是現在的樣子。”優選的重任落在了順豐集團副總裁李東起肩上。
換帥之後的優選有所起色,三周內網站流量漲幅接近100%,相比之下,其他同類網站的流量下滑30%左右。然而,優選離成功還有很大的距離。因為電子商務不是網絡直銷。流量多,並不代表賣出的產品多;賣出的產品多,並不代表電商企業就能贏利。
雖然問題重重,但是優選也不失時機。一方麵,順豐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麵做得還是比較優秀的,這對建立良好的優選信用鏈是一種支撐。另一方麵,順豐可以同有經驗的電商巨頭強強聯合,比如說可以同京東商城加強合作,互相利用各自的物流體係,進一步完善供應鏈。
自從1993年創業之初,王衛就已練就了在重重困境中尋找生機的敏銳和樂觀。俞敏洪也堅信:“哪怕是沒有任何希望的事情,隻要有一個勇敢者堅持去做,到最後就會成為希望。”
“絕望”與“希望”是俞敏洪在演講中經常提到的兩個詞語。在他看來,不管是自己在年少時代的坎坷經曆,還是創辦新東方的艱難曆程,都可以用“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來形容。
俞敏洪出生於江蘇江陰一個農民家庭。在他中關村新東方大廈的辦公室裏還掛著當年農村老家那間破舊房屋的照片,為的是永遠記住那段艱苦的歲月。
1978年至1980年三年間,俞敏洪經曆三次高考,他用堅持和毅力,衝破兩次失敗的阻攔,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西語係。但是進入北大,也是俞敏洪痛苦的開始。在班上,俞敏洪是唯一從農村來的孩子,他不會說普通話,班會上他做自我介紹時被同學們嘲笑成是在說“鳥語”。分班時,他從A班被調到最差的C班;大三時患上肺結核休學一年,人變得更加瘦削;大學讀了五年,拚命努力,卻一直是班上後五名的差生。
1985年大學畢業後,俞敏洪留校成了北大的一名教師,接下來便是6年多平淡的教書生活。期間,周圍的朋友們都陸續出國,俞敏洪也開始為自己的出國夢努力。1988年,俞敏洪開始刻苦攻讀TOEFL和GRE,最終以高分通過了托福考試。
最後,俞敏洪拿到了美國一些大學的錄取通知單,但是沒有獎學金。當時他一窮二白,美國最低學費也得2萬美金,當時相當於人民幣12萬元,而他當時在北大的工資是100多塊錢,怎麼可能呢?算下來,在美國讀書4年的學費,是俞敏洪222年的工資。因此,從1988年到1991年,俞敏洪的出國夢在拚命努力了三年多之後,還是沒能實現。
後來俞敏洪在校外開設培訓班,受到北大的處分,因這一沉重的打擊而備感鬱悶和屈辱的俞敏洪,決定離開北大。在他離開的第二天,北大就立即收回了分給他的宿舍。轉眼間,工作沒有了,住房沒有了,沒有容身之所的俞敏洪和妻子,隻能四處尋找房子。最後,為了節省支出,俞敏洪租住在北京市郊六郎莊一戶農民的平房裏,靠給房東的孩子輔導功課來抵消房租。那時的條件很艱苦,但對於俞敏洪而言,總算有了一個落腳之地,他萬分感激。
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這種讓人近乎絕望的境地,反而激發出了俞敏洪尋找希望的巨大力量。由於已經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俞敏洪決定投身英語培訓行業,放手一搏,在絕望的大山中,砍出希望的石頭—創辦自己的英語培訓班。隻是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一塊希望的石頭,後來竟然如此熠熠生輝。
很多時候,絕望中的希望就如同藏在烏雲背後的陽光一樣,那些被烏雲遮住雙眼的人,如果能夠撥開眼前的重重迷霧,跳過內心自我設置的樊籬,便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絕望的黑暗之中,看到希望的光芒。
因此,沒有絕望的事,隻有絕望的人。那些最終能讓生命輝煌的人,會始終堅信:眼前的迷霧隻是暫時的,任何事情都能夠解決,隻要不被眼前的“絕望”嚇倒,一步一步整理思路,就能夠“守得雲開見月明”,看到希望的光亮和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