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失敗變得有價值(1 / 1)

2010年,王衛借由賣粽子發現了物流業背後的商機時,成立了“E商圈”。不到一年,“E商圈”慢慢淡出公眾視線,幾乎銷聲匿跡。盡管“E商圈”出師不利,但王衛並不想就此打住,2011年年底,順豐速運通過王衛控股的公司取得第三方支付牌照—順豐寶。三個月後,順豐推出了高端電子商務平台—“尊禮會”。“尊禮會”的受眾主要集中在中高端商務人士身上。它提供的產品主要以工藝擺件、保健品、茶煙酒、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高端禮品為主。用戶可以采用網銀、網點積分和順豐寶三種方式支付貨款。然而,“尊禮會”同它的前身“E商圈”的命運一樣,很快就夭折了。

從“E商圈”到“尊禮會”,順豐遵循的均是“粽子”路線,即從禮品市場入手,利用配送優勢和線上線下模式強化競爭力。然而,這兩個項目最後可以說是無疾而終。雖然,順豐在快遞行業是絕對的霸主,但在電商領域卻遭受了連續的打擊。

接連的失敗雖然讓順豐遭遇虧損,但是對於王衛來說這正是找準自己定位和核心競爭力的良好契機。失敗在一般人看來或許是個災難,但是對於成功的創業者來說卻是一筆財富。

談到失敗時,俞敏洪總有很多話說,他曾在演講中說:“我在自己的生命曆程中遭遇了很多次失敗,但也正是這些失敗及其背後隱藏的機會最後成就了我。最終,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就是藏在失敗背後的機會也許是最好的機會,這也使我進一步增加了堅強麵對失敗的勇氣。到後來,坦然麵對挫折和失敗便成了我的一種常態,在失敗麵前,我會不斷激發自己的鬥誌,就像高爾基在《海燕》中所說的那樣:‘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從無數次失敗中走出來的俞敏洪,對成功也有更客觀的認識。在他看來,一個人是否活得豐富,不能看他的年齡,而要看他生命的過程是否多彩,還要看他在體驗失敗的過程中,能否把握住機會。

因為人生的機會通常是在失敗的偽裝之下,它們穿著可怕的外衣使人們心生恐懼,結果大多數人避之唯恐不及,而那些不畏挫折、敢於挑戰的人,卻能看到其本質並抓住它們。

世界著名的快遞公司DIL創辦人之一的李奇先生認為:“失敗是人之常情,而且我深信它是成功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成功都是由於失敗的累積而產生的。”也正因如此,李奇對曾經有過失敗經曆的員工情有獨鍾。每次李奇在麵試時,必定會先問對方是否有過失敗的經曆,並且詢問他們在失敗中獲得的啟示。如果對方回答“不曾失敗過”,李奇直覺認為對方不是在說謊,就是不願意冒險嚐試挑戰。這樣的人,通常很快就會被DIL公司拒之門外。

另一家被譽為全美最有革新精神企業的3M公司,也非常欣賞有過失敗經曆的人。他們讚成並鼓勵員工冒險,隻要有任何新的創意都可以嚐試,即使在嚐試後是失敗的。每次失敗的發生率是預料中的60%,3M公司仍視此為員工不斷嚐試與學習的最佳機會。3M公司堅持的理由很簡單,失敗可以幫助人再思考、再判斷與重新修正計劃,而且經驗顯示,通常重新檢討過的意見會比原來的更好。

其實,麵對失敗不需要沮喪,不失敗才是異常。在失敗降臨時,是反敗為勝還是一錯再錯,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在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傑出的創業者,絕不會因為失敗而懷憂喪誌,而是回過頭來分析、檢討、改正,並從中發掘重生的契機,這就是失敗帶給他們的價值。

隻有當創業者在失敗中獲得寶貴教訓並且真正作出改變的時候,才能夠成熟、收獲。而那些失敗和挫折,也都將成為他生命中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