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沒有信仰的企業裏,每個員工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員工的心念太雜,這樣的企業就很難形成凝聚力,也就談不上有多麼長遠的發展。
順豐之所以能夠做得如此成功,就是因為順豐人有著堅定的信仰。順豐人的信仰就是王衛創造的企業文化,王衛在一次訪問中道出了其中的因由:“一棵大樹,露在外麵的樹幹和樹冠能否真正經曆暴風雪,還是取決於它深入土壤的根係是否紮實和健康。我相信,隻有公司內部先做好了,隻要我們內部對順豐的企業文化形成了一種信仰,那離外部對我們的信仰也就不遠了。”
地產大王潘石屹曾說過:“工作時要進入一種精神狀態,這種狀態應該是平靜的、忘我的,在外人看來是有點孤獨的,但自己內心是喜悅的。而破壞這種狀態或者使人不能進入這種狀態的情緒是浮躁、嫉妒、虛偽和仇視。前幾天,看到一句話說,‘做每件工作都是一次祈禱’,我想這是對工作狀態最確切的描述。如果把每一件工作都當成一次祈禱,工作就不光是賺錢養家糊口的手段,工作的過程也會成為一種精神的享受,工作的成果就會成為富有創造性的作品。”
潘石屹的建外SOHO是由日本的山本理顯設計事務所設計的,潘石屹對這個設計事務所的人產生了深刻的印象:這些人工作的區域十分整潔,沒有人大聲喧嘩,也沒有人打電話,大家都在緊張而忙碌地幹著各自的事情。這些人神情專注且精神飽滿,從他們身上,潘石屹絲毫感受不到在通常情況下工作帶來的壓力與煩躁。
後來,隨著工程的進展,設計事務所的人被安排在離施工處不遠的臨時建築內。潘石屹來查看工作進展時,內心十分詫異,他們每個人臉上的神情還是一如既往的專注,絲毫沒有因為糟糕的工作環境而發生一絲的改變。他說:“他們就像在祈禱,表現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我非常願意加入到工作中來,以工作來祈禱獲得更好的工作。”
把工作過程變成一種信仰,潘石屹認為這是建立在充分領會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的基礎上的。如果多人一同辦公,要達到這種近似祈禱的狀態,需要同事間的相互尊重。安靜的氛圍靠一個人是維持不來的,隻有每個人在他人工作時不打攪,相互諒解才可能達到。同時,如果個人達到了這種狀態,也要有一定的抗幹擾能力,不管外界環境如何喧鬧,都能專注自己手頭上的事情。
把工作當成信仰,是一個優秀創業者必備的良好品格。不少人每天處於忙碌之中,效率卻不高,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才幹,而在於他們沒有把工作當成信仰去經營。
馬雲在提到阿裏巴巴公司的時候說:“有效的員工管理就是能讓員工對工作,對企業目標產生信仰。我們這家公司最值錢的東西是我們把使命感和價值觀看得很重。7年前,達沃斯在討論社會責任感的時候我不知道他們在討論什麼。心想這些老外,錢都沒有賺回來搞什麼社會責任感。後來越聽越明白。三年前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有兩個老外化裝成記者,突然向我撲了過來。他們怒氣衝衝地說,我要抗議!反對在淘寶上賣魚翅。當時我也很冒火,但最後我承諾個人不吃魚翅。後來我們就在淘寶上封殺魚翅,阿裏巴巴上不能賣魚翅。這個政策,得到了年輕人的支持,也得到了網友的支持,業界也給予了高度評價。如果你希望你的企業有未來,就請關心環境,關心社會,隻有這樣這個企業才能走得遠。製定公司政策不是為了取悅員工,取悅客戶,是為了做正確的事。”
馬雲認為自己是阿裏巴巴使命感和價值觀的守門人,他說企業文化絕不是靠幾本雜誌和牆報來創造的,企業文化是靠點點滴滴的行動積累起來的。
他說:“人沒有信仰是很痛苦的事情。如果你加入一家公司,這家公司不告訴你他們所信仰的是什麼,這就是家不負責任的公司。”
馬雲認為,“我不是老板,老板是客戶,我們共同為我們信仰的價值觀和使命感打工。客戶第一,誠信,敬業,激情,擁抱變化,團隊合作。我們最獨特的就是擁抱變化,在變化中求生存。什麼東西對社會好,對客戶好,我就拿來用。擁有一顆擁抱變化的心,但堅守自己的信念。”
馬雲認為,做企業和做人一樣,一定要有信仰。“仰”就是對明天和一切不可知的東西的敬畏。世界杯上,德國戰車一路殺進半決賽勢如破竹,賽前也是信心滿滿,本來以為穩贏,結果還是輸了。這就說明,對不可知的東西還是需要充滿敬畏。所以對於創業者來說始終要感恩昨天,創造今天,敬畏明天。
王衛同潘石屹、馬雲一樣把信仰當作支撐企業發展的靈魂,在創業過程中堅守原則,用專注把信仰貫徹到行動中。雖然有的時候看似吃虧,但是卻守住了企業的根,能獲得更加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