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的任務就是飛奔(1 / 1)

ų ,\u0018X順豐發展初期,王衛的身邊隻有十幾個員工。當時,順豐的業務已經從深港貨運蔓延到國內快件,需求量呈爆炸式增長。王衛和他的順豐,像一塊幹涸已久的沙漠,瘋狂地吸收著雨水的滋養。

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飛奔”。每天早晨天還未亮的時候,王衛就已經從車上取下貨物,背著塞得滿滿的快件包,騎著摩托車飛奔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了,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

王衛和他的老員工在順豐剛剛起家的時候,特別看重送件的速度。有的員工翻爛了十幾張地圖;有的員工高速飛車,快得來不及轉彎。王衛和他的員工在創業初期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奉獻精神對於順豐“瘋長”般的發展速度有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同樣把奉獻精神當作企業靈魂的還有柳傳誌。他說:“現在經營企業很難,不光有決策風險、管理風險,還有政策風險。國家一天天在轉型,政策一天天在趨於合理,但是我們的企業現在存在各種各樣的困難,如果不想一點辦法,冒一點風險,可能一天都不能生存。這就要求企業經營者不光要有才能,還要有超強的奉獻精神。為什麼國有企業通常辦不好呢?就是經營者要麼因為公有資產無人負責而渾水摸魚;要麼因為公有資產與己無關,但求無過。”

柳傳誌認為,他能帶領聯想走向成功,自己身上的奉獻精神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原因。正如他所說:“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的創業和外國的創業有很大不同,早期在中國創業,沒有奉獻精神,創業很難實現。如果我比別人多一點什麼的話,就多了點這種精神。”

在奉獻精神的激勵下,第一代聯想人為了讓企業活下去,活得更好,他們可謂耗盡了身心所有力量,這使得他們在臨到退休時幾乎是傷兵滿營了。在公司內部,柳傳誌也提出了“把個人追求融入到企業發展目標之中”的“奉獻主義精神”,他要求企業的員工必須有奉獻精神,在公司遇到困難、遇到風險的時候要敢於擔當,有時即便把身體累垮了,即便在不為社會和周圍人所理解的時候,也要能忍受委屈,承擔巨大的精神壓力,並且堅持不懈地把事業做到底。他認為一個聯想人必須要具備胸懷寬廣、任勞任怨、以事業為重、不計得失、不謀私利等品質。

作為全球第一大通訊設備供應商、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的華為,它的起步和成長,也離不開團隊成員的奉獻精神。1991年9月,由任正非等50多人組成的華為團隊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開始研製程控交換機。這裏既是生產車間、庫房,又是廚房和臥室,十幾張床挨著牆邊一溜排開,床不夠,則在泡沫板上加床墊代替。所有人吃住都在這裏,不管是領導還是員工,幹活累了就睡一會兒,醒來再接著幹。整層樓沒有空調,隻有吊扇,所有人都在高溫下作業,經常累得汗流浹背。有時睡到半夜,突然來車到貨,不論是沉重的蓄電池,還是機櫃,華為人都會立即起來,卸完貨物再睡。這就是後來讓對手聞風喪膽的華為“床墊文化”。華為漂洋過海與國外公司直接競爭的時候,華為的員工在歐洲也打起了地鋪,這令外國企業員工歎為觀止。

對於這段創業記憶,任正非備感自豪地說:“我記得華為初創時期,我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自己沒有房子,吃住都在辦公室,從來沒有周末和節假日。想想這是十幾萬人20年的奮鬥啊,不僅僅是在職員工,也包括離職員工。每周隻工作40小時,怎麼可能輕輕鬆鬆就完成產業轉換與產業升級呢?每周隻工作40小時,隻能產生普通勞動者,不可能產生音樂家、舞蹈家、科學家、工程師、商人。如果別人喝咖啡,我們也有時間喝咖啡,我們將永遠追不上別人。”

每個企業都在倡導奉獻精神,那麼什麼是奉獻精神?奉獻精神就是心甘情願的付出,而不是考慮利益的得與失,大到犧牲個人的生命,小到犧牲五分鍾的時間、幾塊錢、一點力氣。一個沒有奉獻精神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奉獻精神的國家是難以真正實現富強的;一個沒有奉獻精神的企業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奉獻精神的人也是難以成就偉大事業的。

在創業時,團隊成員必須具有奉獻精神,這種奉獻精神主要表現為三點:

第一,要忠誠並熱愛企業,以企業成功和獲勝為榮。

第二,要對工作有很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做到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在工作上要勤勤懇懇,奮發進取,爭創一流。

第三,要發揚開拓創新精神。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推進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要把這種精神落實到具體工作之中。

如果團隊成員沒有奉獻精神,就會各行其道,不能專注於企業的發展,隻是把工作當成一份差事,應付了事,工作的質量就難以保證,創業就很容易失敗。王衛也正是看到了奉獻精神在創業初期的可貴,並且把這種奉獻精神帶入到企業管理中,才讓順豐成為速度和信譽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