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快遞員的學曆水平較低,為此王衛出版了順豐內刊,定期發表文章,豐富員工的知識。王衛曾經在順豐內刊上發表文章,分享一些自己的做人做事之道,文章裏寫道:“首先是積極進取的思考方式。其實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前因後果的,用佛家的話來說,這一切都是如因果在進行。我們今天的一切,其實都是由以前發生的事情所決定。就好比一天,你在酒店突然醒過來,你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裏,那是因為你忘記了你的昨天、前天、大前天……所以命運沒有無端的安排,隻是你丟失了一段記憶。在命運的安排下,沒有無端發生的事情,而唯一能改變這個進程的,就是人類的思考方式。”
在王衛看來,一個人的思考方式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和發展方向。雖然創業的過程中充滿了無常,但是當一個人能夠把自己要走的每一步都想清楚的時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主動權。
地產大王潘石屹也非常推崇在創業中學會冷靜思考,他說:“所有人都在胡言亂語時,我們尤其要保持冷靜,甚至堅持孤獨,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從古到今,任何激進的行為、冒進的行為,任何過分渲染的喧嘩,都不會長久。轟然而來的東西往往也會轟然離去,大自然如此,人類社會也是如此。你應該回到紅紅的太陽下,把自己想清楚。”
出生於西北貧苦家庭的潘石屹本想著畢業後立即工作,好盡快侍奉臥病在床的母親。可後來他的思想有所轉變:與其當一個一般的工人,不如繼續讀幾年書,將來進入管理層。於是,他找到老師,將原本畢業後直接就業的意向改成了繼續深造。
1984年,潘石屹從石油管道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當時,他每個月領46元的工資,加上8元的野外補助。
潘石屹生長在農村,從小就缺吃少穿,母親又長年癱瘓,因此他對這份工資十分看重。剛開始的時候,他說自己對這種機關生活既感到新鮮也特別滿意:每天什麼都不幹,工資還不低,他過得十分滋潤。就這樣,潘石屹在廊坊機關裏“耗”了半年多,但他骨子裏有太多不安分的因子,想到自己才二十出頭,就這樣混日子,他漸漸厭倦了。
此時的潘石屹陷入矛盾中,這份機關工作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辭職意味著自己將重新過艱苦的生活。可隨即這樣的念頭就被他堅定的決心所取代。那時正是開放而令人激動的時代,潘石屹敏銳地預感到,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多餘的、不能給社會帶來價值的環節遲早會被淘汰掉。縱觀整個機關,他發現自己的工作完全是多餘的、沒用的。
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潘石屹決定辭職下海。他的這一決定遭到了多方反對,可他決心已定。1988年春節剛過,他在眾人的反對聲中變賣了所有家當,買了去深圳的火車票。
可現實並非想象的那麼美好,到深圳不久,他應聘到一家公司上班。酷熱的天氣,幾乎每天加班加點的生活以及語言不通的環境,都給他的內心蒙上了一層陰影。回想起當初滋潤的機關生活,他感到十分失落。幾乎所有人都勸他走回頭路,隻有一個在伊拉克做工程的朋友支持他。在朋友的支持下,潘石屹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就是這個決定成就了之後的“地產大王”潘石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