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王衛對外頗為低調,但對內部員工卻毫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他說:“人的成功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是運氣,二是態度。一個人運氣非常好,但是沒有正確的態度,就好像中了彩票以後揮霍無度,很快就把錢花光了,又被打回原形。而有了運氣再加態度,就好像中了彩票之後,積極地去拿這些錢做好事,並做一些科學理性的投資,創造價值,才能夠長遠發展。”
短期的成功是以運氣為主,態度為輔,但長期的成功肯定是以態度為主,運氣為輔的,因為最終態度可以左右運氣。在王衛的創業過程中,他認為堅持執著,懂得分享,與人為善,就會朋友滿天下,有了朋友的支持和幫助,運氣就不會太差。相反,如果做事態度消極,做事沒熱情,沒毅力,不懂得與人相處,肯定會處處碰壁,有好運也難,好的態度,是獲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俞敏洪在創辦新東方之前,就擁有一種“蝸牛”精神,這種執著對於他的創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曾經有這樣一句話:能夠到達金字塔頂端的隻有兩種動物,一個是雄鷹,另一個是蝸牛。俞敏洪說:“我一直認為我是一隻蝸牛。我一直在爬,也許還沒有爬到金字塔的頂端。但是隻要你在爬,就足以給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動的日子。”
進入北大以後,俞敏洪發現,北大西語係很多課程都是全英文授課,這對於口語和聽力都很差的俞敏洪而言,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如同聽外星人說話,就算熟悉的單詞發出來的音也是他聽不懂的,他完全不知道老師講的是什麼。
最讓他鬱悶的是,每次上課老師都讓他發言。等他說完後,老師總是無奈地說:“除了俞敏洪三個字能聽懂外,我恐怕什麼也聽不懂了。”這樣的情況讓俞敏洪感到極大的羞愧。而且,俞敏洪發現自己也沒有能力參加班上各種各樣的學生活動;不管怎麼努力,學習成績一直排在班裏末尾。於是,俞敏洪開始在自己的專業—英語上拚命努力。
在那段拚命學習的時光裏,俞敏洪杜絕了一切與學習無關的人情往來,一天十幾個小時都在狂聽狂背。他找到一片安靜的小樹林,每天帶著一台收音機、一本資料鑽進去,到了午飯時間出來吃飯,之後又鑽進去。晚上到了熄燈時間,他跑到走廊盡頭,繼續沉浸在英語的世界裏。與他住同一個寢室的同學們都有點怕他,因為俞敏洪的狀態太瘋狂了,“聽外語聽得兩眼發直,像餓狼一樣”。
這樣的“樹林生涯”過了兩個半月以後,俞敏洪發現,他已經能聽懂任何人所講的任何英文,他終於成了會聽英文、會說英文的人。在練習的過程中,他慢慢發現他在詞義的衍生記憶方麵相比其他同學有優勢。比方說,很多次老師講課過程中涉及的一些生僻單詞,一般同學都會被難倒,他卻能將其詞性、詞義以及延伸意思娓娓道出,這令老師和其他同學刮目相看。名聲傳出後,他成為係裏的“單詞大王”、“超級英文詞典”,任何生僻的詞都可以問他。俞敏洪背單詞背到了如此的地步:市麵上已經買不到他能用的單詞書了,因為他全背完了。而且,俞敏洪通過勤學苦練、日積月累,漸漸地也可以在課堂上聽懂老師的發音,他終於擺脫了班上倒數第一名的稱號。
俞敏洪用勤奮證明了在詞彙量方麵他並不是失敗者,他就像是一隻不停前進的蝸牛,靠持之以恒的努力,爬向他的目標—金字塔的頂端。
1985年,俞敏洪留校任教,此時他的英語詞彙量達到了巔峰—7萬多個,比一本六七厘米厚的《朗文現代英漢雙解詞典》還要多一倍。他為了備課,曾經把兩本《朗文現代英漢雙解詞典》磨破。
“我比較有耐力,有目標,認定了就堅持去做,並且願意沒有時間限製地去做。”俞敏洪在很多場合都重複過這句話。他還經常拿鼓勵自己的話,鼓勵自己的學生:“1天比別人多背10個單詞,10天多背100個,100天多背1000個,1年以後就沒有人超過你的詞彙量了。每天比別人多走1步,10天比別人多走10步,100天多走100步,別人就沒法跟你比。”
俞敏洪認為,自己沒有鷹的天賦,但是有蝸牛的精神,隻有自己實實在在、勤勤懇懇地向前“爬”,才能有站在金字塔頂上的機會。
年近70歲的聯想創始人柳傳誌雖然臉上早已生出皺紋,但是卻從未磨滅他對聯想夢的執著追求,他說:“我的計劃是,退休之前能讓聯想控股實現整體上市。”他還有一個更大的夢想,就是希望能夠將自己多年的管理經驗成功複製到其他企業家身上,在成就別的企業的同時,將自己變成一個成功的投資家。
王衛、俞敏洪和柳傳誌這些成功的創業者身上的共同點就是執著。隻有執著的創業者,才能在激烈變化的市場中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