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追求推著你不斷改進(1 / 1)

在創業過程中,王衛一直覺得藝術家氣質是企業能夠獲得長足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傾注理想去做事情,財富和利潤就會隨之而來。理想和追求像一隻大手,推著自己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和問題,不斷前進。

王衛在2011年7月的順豐內部講話中提到:“我覺得企業跟人一樣,如果能有一些理想,做事的態度和結果可能會完全不同……企業要想長遠發展,還是要有一點藝術家氣質,而營業額可能是水到渠成的事。”

同樣把理想和追求當作自己創業重要出發點的還有小米公司的創始人雷軍。

雷軍18歲考入武漢大學計算機專業,22歲加入金山軟件,29歲就升任為金山軟件的總經理,並創辦了國內最早的電子商務網站—卓越網,2007年雷軍開始做天使投資,並因成功投資凡客、優視科技、多玩、樂淘等一係列公司,在投資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盡管雷軍一直在勤奮追求著更高的事業,卻依然沒有在40歲之前抵達內心的理想之地。

2010年,雷軍已經40歲,踏入不惑之年,他似乎真的擁有了澄澈的內心,並清楚地知道已逝的生命對於自己的意義,以及自己想做還未做的事。於是,2010年4月6日,一家專注於高端智能手機自主研發的移動互聯網科技公司—小米科技悄然成立。

雷軍年少時非常崇拜喬布斯,他希望有一天能像喬布斯一樣,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成立一家像蘋果公司那樣的世界級公司。談到年少時的理想,他說:“我40歲,還可以為我18歲的夢想再賭一回。18歲的理想一直沒有實現,我覺得心裏不踏實。”

“小米是我人生中的最後一件事,幹完拉倒!”雷軍總是輕描淡寫地說,“這是我最後一次創業了,成和敗都不重要,人生在於過程。”然而,從這樣的言語中其實不難看出,創辦小米對於雷軍而言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因為他始終沒有忘記隱藏於內心的年少時的理想。

“創業教父”馬雲早年在接受采訪時也說過類似的話:“拚命奮鬥的動力是什麼?不是財富。從大的方麵說,我真的就想做一家大的世界級公司,我看到中國沒有一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於是我就想做一家。從小的方麵說,既然出來了,那麼就得做下去。我不喜歡玩兒,有人為了權力,有人為了錢,但我沒有這種心態。說實話,為自己,為這個國家,為這個產業,一個偉大的將軍,不是體現在衝鋒陷陣的時候,而是體現在撤退的時候。網絡不行的時候我真正體會到了如何做企業,2000年以前,我沒有做企業的感覺,而現在我覺得自己是在做企業,而不是做生意。”

在馬雲看來,小蝦米也一定要有個鯊魚夢。理想越大,責任就越大,動力也越大。既要有高遠理想,又要有切實的努力過程,這是一種人生智慧,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阿裏巴巴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讓很多人對馬雲有著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馬雲對此卻很從容。

有一次馬雲去日本參觀訪問,回來後感慨地說道:“我去日本參觀了一家叫拓板公司的企業,我和他們老板交流:去年賺了多少啊?220億。我說:哦,220億日元。他們說:不,是美元。這才叫作錢,我們隻做了一兩億人民幣就牛起來了,距離太遠了。拓板公司是家百年企業,我們公司員工平均年齡是27歲,再給我們20年時間,我們也可以了。世界500強企業哪家營業收入不是70億、80億美元?我們閉嘴!慢慢來。中國今天的企業要有遠大的理想,也會有這一天,如果沒有理想那就很難了。今天我們說賺了1000萬、2000萬,我覺得丟臉。”

“進入世界互聯網企業前三強,進入世界500強,每年賺100億美元”,這是馬雲的理想,因此馬雲不滿足於一時的成就,看淡金錢,隻為更大的理想和追求。

成功是每一個創業者所熱烈企盼和向往的,是每一個奮鬥者為之傾心的夙願。在理想的推動下,人就能夠被激勵、被鞭策,從而處於一種昂揚、激奮的狀態,去積極進取、創造,向著美好的未來挺進。

理想是成功的基石,是成功路上的啟明星。理想能給你一個看得見的靶子,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這些目標,你就會有成就感,就會更加信心百倍,向高峰挺進。

正是因為把理想和追求放到第一位,王衛才能帶著順豐“一路狂奔”,讓順豐離最受消費者信賴和尊敬的企業目標越來越近。而這些理想追求也逐漸融入了順豐的企業文化,成為支撐王衛和員工們不斷拚搏進取的動力,順豐能夠坐上全國快遞行業的頭把交椅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