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父親不安分的個性,同時也受到大時代的影響,洛克菲勒一家似乎沒有過上幾年安定的生活。他們總是懷揣夢想,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以尋找他們理想中的生活。這樣不斷尋夢的結果,大多數是以失敗告終,但它讓年少的洛克菲勒增長了見識,早早地領略到了生活的真麵目。

他們在莫拉維亞沒有住多久,便搬到了奧韋戈。這裏比他們原先居住的地方更像大城市,有威嚴的法院,藏書頗豐的圖書館、學校及其他一些文化設施,整潔漂亮的住宅區,而且城中也的確居住著一些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

這時,母親對長子的依賴更是有增無減,她竭力想在洛克菲勒的身上培養出丈夫所不具有的一切優點。而父親常常離家外出,又使得洛克菲勒的個性得以自由發揮。他小小年紀,已經將分擔家裏的事務看成是自己的責任,而且毫無怨言。

他在課餘砍柴、擠牛奶、打水、整理菜園、采購,母親出門時,還要負責照顧弟弟妹妹。在晚年,洛克菲勒回憶起自己的這段生活時,他說:“我在10歲或11歲時,就學會了盡我所能地多幹活。”

作為家裏的男子漢,他還擔當著另一個角色,那就是掌管家裏的開銷。他盡職盡責,精打細算,將家裏的收支安排得井井有條,顯示了一般孩子所不具備的才能與天賦。

有時,他會受雇去為當地的一個農夫幹活,每天的工錢不足0.5美元。他從不揮霍任何金錢,而且也不放過任何可以賺錢的機會。漸漸地,他竟然小有積蓄。後來,他將平時攢起來的錢以7分利息借給別人,淨賺了3.5美元。他曾對自己的小夥伴透露:他將來要賺10萬美元。

洛克菲勒的弟弟威廉個性單純溫和,除了玩耍,似乎沒有特別的愛好。比起洛克菲勒來,人們更喜歡威廉,因為他更像個孩子。而洛克菲勒則不是如此,他早慧的性格使他失去了孩子般的天真,變得非常精明。他長於分析,麵對工作時,總是琢磨著怎樣做最省事。也許是洛克菲勒表現出的少年老成,人們對他有幾分敬畏。

1852年8月,開明的母親將洛克菲勒兄弟倆送進了奧韋爾中學。他們就讀的是紐約州最好的中學,這在當地是很不容易的。由於家境窘迫,一個鄰居主動出錢為他們買了書本。在那裏,洛克菲勒學會了寫文章及演說。

這所學校的學生大多是鎮上那些家境富裕的孩子,而且學費昂貴。身處在這群與自己的家境相差很多的同伴中間,洛克菲勒心裏非常坦然,沒有感到任何拘束。有一次,學校請一位攝影師去拍攝老師上課的鏡頭,由於洛克菲勒和威廉衣衫襤褸,就沒有將他們拍進去。這件事如果換了別的孩子,可能會感到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不過洛克菲勒並不以為然,而且一直珍藏著這張照片。雖然出身低微,但洛克菲勒卻從不抱怨自己的家庭環境,也從不對別人的輕視耿耿於懷,他的眼光與精力盯住的是學習,懶得去計較那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洛克菲勒學習很用功,因為他把自己的學業純粹看作是功利性的。“我很安穩也很認真,”他說,“為承擔生活的責任而做準備。”

就像所有窮人家的孩子一樣,洛克菲勒兄弟倆的學業並沒有維持多久。1853年年初,他們全家隨著不安分的父親再一次搬遷。這次是搬到一個叫斯特朗斯維爾的草原小鎮,離克利夫蘭隻有10英裏。他們的學習也因此中斷了。好在父親也重視兒子們的學習,於當年秋天送洛克菲勒與弟弟去讀鎮上的高中。由於家總是搬來搬去,洛克菲勒在克利夫蘭的幾所學校裏都受到了降級的待遇,他隻能上初中。

第二年,15歲的洛克菲勒終於進入了高中。該校因奉行自由化進步教育的理論而享有盛名。由於學校十分重視作文,洛克菲勒必須就4個題目交上論文才能升級,這4個題目是:《教育》《自由》《聖帕特裏克的品格》和《回憶往事》。

洛克菲勒的論文語言條理清晰、表達準確。他還是一個超群的辯論家,盡管他平時寡言少語,但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卻頭頭是道。他演講的第一句話總是“本人既榮幸又遺憾”,這句開場白逗得同學直樂,便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既榮幸又遺憾先生”。洛克菲勒對同學的嘲笑從不放在心上,他仍然我行我素。

洛克菲勒小時候的嚴肅模樣令許多大人們喜愛,卻也使一些人感到不安,因為他們發現他身上有一些怪誕不經的地方。有位高中老師帶著明顯的厭惡感把他說成是“最冷酷、最不露聲色、最老謀深算的家夥。”即使他還是個十五六歲的孩子,洛克菲勒就要求別人像對待成年人那樣對待他。

自古英雄出少年,從來紈絝少偉男。洛克菲勒的童年與少年生活,給予他的磨難與考驗,為他日後顯赫發達埋下了伏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