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月十六日到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的人馬和從寧遠撤退的百姓陸續進關。臨榆縣城,隻是一個軍事要塞,進關的百姓不能在彈丸小城停留,必須穿城而過,在山海關內一二個縣境中暫時安頓。這些進關的百姓有些是將領的家屬,比較能夠得到好的照顧;有些是一般的窮人百姓,無衣無食,加上天氣凜冽,苦不堪言。他們個個愁眉不展,想著自己拋別家園,拋別祖宗墳地,拋別許多財產,來到這無親無故的地方,一切困難都不好解決,不免口出怨言。表麵上是抱怨朝廷,心裏邊是抱怨他吳三桂。
這一切情況,吳三桂都看在眼裏,聽在耳中,壓在心頭。他也感到前途茫茫。當人馬經過歡喜嶺時,有幕僚告訴他:從寧遠來的百姓都站在嶺上回頭張望,許多人都哭了,說這不該叫歡喜嶺,應該叫做傷心嶺。
吳三桂是十六日到的山海關,十九日到了永平府。因為有皇上的手詔,催他火速赴京勤王,所以他在山海關隻停了半個白天和一個夜晚,將一些事情部署就緒,十七日一早就率領三萬步兵和騎兵,向北京前去。雖然他一再命令手下的文武官員對進關百姓要好生安頓,可是由於他自己不能在山海關多停,所以實際上也不可能很好地安頓百姓。
從山海關到永平,本來急行軍一天就可到達,但是他按照平日行軍的速度,走了兩天。為的是北京的情況他不很清楚,害怕同李自成的人馬突然在北京接戰;同時也不願一下子離山海關太遠,萬一戰鬥失敗,會進退兩難。所以他一麵向永平進發,一麵不斷地派出探馬,探聽北京消息。
他這次離開寧遠,來到關內勤王,並不是真想同李自成決一死戰。對於自己人馬的實力,吳三桂和周圍的官員都很清楚。憑這些人馬,能否擋住李自成的大軍,他心中毫無把握。可是他不能違背皇上的聖旨,隻有入關勤王。另外,他也想到,即使不進關,他在寧遠也遲早會站不住腳。自從去年多爾袞扶立皇太極的幼子登極,滿洲朝廷曾經互相爭權,多爾袞殺了幾個有力量的人,將大權操在自己手中。去年秋天,多爾袞已派兵攻占了寧遠附近的幾座重要軍事城堡,使寧遠變成了一座孤城。從那時起,寧遠形勢就空前的險惡。所以,吳三桂之奉詔勤王,放棄寧遠,實在也是因為擔心寧遠不會長久憑守的緣故。
當吳三桂率領寧遠將士和老百姓向山海關撤退的時候,寧遠附近的滿洲人馬沒有乘機前來騷擾,也沒有向他追趕,分明是有意讓他平安撤出寧遠,順利進關。當他抵達山海關後,便立即得到探報,說是清兵已經進入寧遠城,不費一槍一刀,將寧遠拿去了。留在城內的百姓已經入了大清國,也已經按照滿洲的風俗全都剃了頭發。於是吳三桂明白:從此以後,他在關外就沒有退路了。
也正因為如此,他更不敢貿然向北京前進,寧可晚一步,也不要將他的幾萬遼東將士拿去孤注一擲。同時,為了給自己留條退路,在開往北京的路上,他對山海關的防守事務念念不忘。山海關原有一個總兵官,總兵官下邊有一員副將、兩員參將,另外還有遊擊將軍等等,但人馬隻有三四千。高起潛離開的時候,帶走了一千人,留下的人馬現在統統歸吳三桂所屬了。他將山海關的人馬大部分帶來永平,而留下他自己的親信將領和五千精兵,鎮守山海衛城。他一再囑咐:山海關必須嚴密防守。這不僅因為在同李自成的作戰中,山海關是他的惟一退路;而且也因為要防止清兵從寧遠來奪取山海關。所以他到了永平,仍然對山海關放心不下,派人回去下令,要鎮守將領不斷派細作探聽清兵動靜,同時又吩咐讓一部分將領的眷屬住到城內來,這樣既可使眷屬得到妥當照顧,又可使將領們下死力守衛山海衛城。
十九日下午,約摸申時,他到達永平城外。住下不久,他立即從知府衙門和自己的探馬處獲得一個重要的消息,使他大為震驚。原來消息說:唐通已於十六日在居庸關投降,北京三大營的人馬也在昌平和北京之間的沙河不戰自潰,李自成十七日晚就到了北京城下,北京正受到大順軍的猛攻。他曾經想到唐通不是李自成的對手,但沒有料到唐通會不戰而降。唐通、白廣恩,他都認識,在遼東同清兵作戰的時候曾經在一起。白廣恩投降的事他也聽說了,他沒有震動,因為那是在陝西省境內,離北京還遠著呢!居庸關卻是離北京最近的大門,唐通又是與他同時受封的伯爵,軍中派有太監監軍。居庸關形勢險要,唐通本來可以據險守下去,為什麼要將李自成迎進關內?既然唐通投降,勤王人馬就隻剩下他一支了,變成了孤軍。唐通原也是一員名將,不戰而降,他吳三桂又有什麼辦法救援北京呢?
吳三桂正在焦急、憂心,忽然中軍稟報:“總督大人從城裏來了。”
吳三桂正要同王永吉商議,立刻到轅門去迎接,心裏說:“好,來得正是時候。”
明朝習慣,向來是重文輕武。可是如今形勢不同了,一則吳三桂已經受封為伯爵,二則兵荒馬亂,總督手中沒有多少人馬,倒要仰承吳三桂的力量,所以王永吉名為總督,實際地位卻好像是吳三桂的高級幕僚。他從山海關一天就回到永平,竭力為關寧大軍籌措糧秣,兩天來忙碌不堪。同吳三桂見麵不久,兩個人就開始密談。談到北京局勢,吳三桂說,唐通不在居庸關據險而守,卻不戰而降,使他感到不解。王永吉說:
“居庸關守不住,唐通投降,我是早有所料了。唐通手下隻有三千人馬,經不起謀士和部將的勸說,不投降又有什麼辦法?如今隻有忠臣義士,誓死為君為國,才能在危急時刻為皇上真正出力。”
他的話是鼓勵吳三桂不要效法唐通,但不敢明白說出,隻好婉轉地露出這個意思。吳三桂一聽就很明白,說:
“我吳三桂世受國恩,如今離開寧遠,全部人馬開進關內,寧遠百姓也帶來了一二十萬。我上不能不盡忠報國,下不能對不住我的將士和百姓,惟有與流賊決一死戰!”
他說得慷慨激昂,王永吉也深受感動。他們都明白局勢已到了最後關頭,北京能不能堅守很難說。兩人一麵談著一麵不由地深深歎息。隨後王永吉抬起頭來問道:
“伯爺,這闖賊挾二十萬眾前來,京城危在旦夕,不知伯爺有何上策,以救君父之難?”
吳三桂沉默不語。他很清楚:縱然現在北京尚未攻陷,可是他隻有三萬人馬,如何能對付二十萬氣焰囂張的敵人?何況敵人先抵北京,休息整頓,以逸待勞,他貿然前去,豈不是自投陷阱?他隻有這點家當,一旦失敗,不惟救不了皇上,連他本人以及數萬關寧將士也都完了。所以他一時沒有主張,低著頭不作回答。王永吉又說道:
“伯爺,京師危急,君父有難,正是我輩為臣子的……”
話沒有說完,吳三桂忽然抬起頭來,說道:“是的,正是我輩為臣子的臨危授命之時。當然要星夜勤王,不能有半點猶豫。三桂蒙皇上特恩,加封伯爵,縱然肝腦塗地,難報萬一。不管是否還來得及,都得火速進兵。倘能與流賊決一死戰,解救京師危險,三桂縱然死在沙場也很甘心。”
王永吉連連拱手,點頭說:“好啊,好啊,伯爺如此慷慨赴國家之難,俟賊退後,朝廷必將給以重賞,以酬大功,而且功垂青史,流芳名於萬世。”
吳三桂說:“敝鎮在此不敢多停,今夜就揮兵前進。請大人留在永平,火速籌措軍餉糧秣,不要使關寧將士枵腹以戰。”
王永吉一聽說籌措糧秣,就露出來一點為難臉色,說道:“籌措軍餉自然要緊,隻是如今冀東一帶十分殘破,糧餉難以足數。然而勤王事大,本轅自當盡力籌措,隻要大軍到達北京,朝廷雖窮,總可以設法解決。”
吳三桂問道:“以大人看來,我軍趕到北京,還來得及麼?”
王永吉說:“這話很難說,我輩別無報國良策,也隻有盡人事以待天命了。”
吳三桂點了點頭,說:“說不定已經來不及了。”
王永吉問:“將軍何時起程?”
吳三桂回答說:“我想馬上召集諸將會議,然後立即馳赴京師,不敢耽誤。會議時務請大駕親臨,對眾將指示方略,說幾句鼓舞士氣的話。”
王永吉說:“好,請將軍立刻傳令眾將議事。”
過了一會兒,參將以上的將領都來參加會議了。這些關寧將領,都已知道居庸關和昌平的守軍投降,三大營在沙河潰散的消息。現在來到吳三桂的駐地,都是想聽聽吳三桂有何主張。他們對於馳援京師,心中都很茫然,所以聽吳三桂說明軍事形勢以後,一個個互相觀望,都不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