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動蕩中的謀勢高手(1 / 3)

公元前651年,隨著晉國國君晉獻公的逝世,權力出現了真空,於是一幕幕充滿血腥的宮廷政變便拉開了序幕。卿大夫裏克與邳鄭等人聚眾而亂,先殺幼君奚齊,再殺幼君卓子,最後逼殺輔政大臣苟息。晉國就這樣陷入了無君的局麵。

國不可一日無君。流亡在外的晉國公子重耳與夷吾得知本國大亂後,均有意回國力挽狂瀾。與此同時,晉國東麵的齊國、西麵的秦國兩大列強也對晉國垂涎欲滴,也想趁晉國內亂這一大好時機圖謀幹涉晉國內政以達到控製晉國的目的。在內憂外患的交織之中,晉國的命運如同飄搖在大海上暴風雨中的一葉孤舟,隨時都會沉沒。

裏克和邳鄭發動血腥政變之後,就火速派人前往狄國,打算請自己看中的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另一方麵,身在梁國的公子夷吾也接到了國內支持者的通報,以呂甥、邰稱為代表的一部分卿大夫一致推公子夷吾繼承君位。這樣,晉國內部在立誰為新君的問題上分裂成了完全對立的兩大派係,一派是以裏克、邳鄭為首的“重耳j∥,一派是以呂甥、邰稱為代表的“夷吾派”,兩大派別都為了各自的利益明爭暗鬥。晉國內政繼續混亂。

秦穆公雖說是晉獻公的女婿,但兩人的關係很不融洽。晉獻公在世時,曾把女婿非常看重的戰略通道南北二虢一口吞下。這筆賬,在女婿秦穆公心中可是記得很清楚的。至於晉齊關係,也絲毫好不到哪裏去。齊桓公和晉獻公也是翁婿關係——隻不過這次是晉獻公為婿而已,但翁婿不和睦的情況一點也不比晉獻公與秦穆公遜色。晉獻公死前的幾個月,齊桓公定周襄王之位,然後又大會諸侯於葵丘,為的就是經略西北、拉晉獻公入盟。晉獻公得到齊桓公的邀請之後,卻跟東周方麵的反齊勢力勾搭在一起,走到一半又掉頭返回,狠狠的涮了自己的老丈人一把,導致葵丘大會失敗。這筆賬,嶽父大人齊桓公可是一直記在心頭,早就想找個機會整治整治這位好女婿了。誰曾想晉獻公剛從葵丘回來沒幾個月就死了,死後晉國又發生了內亂。這下可好,女婿、老丈人都磨刀霍霍,打起了晉國的主意。更要命的是,這兩個打主意的人又都是不可一世的英雄。

老泰山齊桓公依然按照他的一貫強勢作風第一個出手。精兵強將悉數調集,大隊人馬遠涉西北,以平息晉國內亂為名攻入了晉國。

毫無疑問,晉國當時的局勢非常混亂:內部公卿不和的困擾,外部的武裝入侵,形勢如此發展下去,後果難以預料。當務之急是要盡快確立新君,穩定國內局勢,不然就算國家不在兩個公子支持者的對抗中被毀掉,也會被齊、秦兩強宰割分食。就這樣,問題的關鍵就轉移到了到底該立誰為國君上來。

1.重耳拒絕即位

據史書記載,晉獻公生前共有九子,此前太子申生和奚齊、卓子三人已死,剩下的六子當中,另外四人典籍中提及不多,估計都是些年齡不大、沒有堅實後台的小兒子。剩下的重耳和夷吾兩人最有可能繼承君位,重耳和夷吾是同父異母兄弟,而且他們的母親是一對親姐妹,都是晉國大夫狐突的女兒,一同嫁給了晉獻公。狐突有北方遊牧民族狄族的血統,重耳和夷吾自然也有狄人血統。當年太子申生自殺,重耳和夷吾也遭到晉獻公的追殺。重耳駐守的蒲城被攻破,他帶著一幫手下逃奔到了狄國。夷吾駐守的二屈破城時間較晚,二屈整整頂住了晉軍一年的進攻,到了第二年才被攻下。手下人覺得兄弟兩個如果在同一個地方避難,時間一久難免會起矛盾,所以夷吾沒去母舅之國,而是西渡黃河投靠了梁國。

宮廷政變中的死者屍骨未寒,裏克就急忙派人去狄國,邀請重耳回來做國君。有重臣裏克等人的支持,看上去重耳順利登基的勝算極大,因此重耳很想答應,但遭到手下第一謀士狐偃的反對。狐偃是重耳、夷吾兩公子的舅舅,重耳出逃時,狐偃隨他一起來到狄國。在重耳的隨從中,狐偃是最重要的一員,地位相當於首席大軍師。接到裏克的邀請之後,重耳自然要與舅舅商量。

狐偃給了重耳這樣一番回答:“喪亂有小大。大喪大亂之剡也,不可犯也。父母死為大喪,讒在兄弟為大亂。今逋當之,是故難。”意思是,喪亂有大小,大喪大亂時必須格外謹慎,千萬不能行偏踏錯。現在你的父君死了,問題當然嚴重,你們兄弟倆又爭的厲害,當然是大亂。你想在這一趟渾水中撈上一把,恐怕很難成功。

狐偃對眼下的亂局看得相當悲觀,他認為晉國的局勢將難以預料,回國即位困難重重,甚至充滿危險。狐偃的考慮是很有深度的,首先,當時晉國內部的卿大夫分歧嚴重,而且呈對立兩派的狀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爆發新的流血事件。其次,當時卿大夫中勢力最盛的是裏克,提出接重耳回國的也是裏克,可這個裏克是個什麼人啊?是一個連弑二君、逼殺獻公托孤重臣、一手挑起內亂的強臣、權臣,他跑來邀請重耳絕不是出於對重耳的忠誠,而是想借推立新君來擴張自己的權力。與這樣一隻虎狼打交道,豈不是與虎謀皮?到頭來誰吃誰還不一定呢。裏克能殺死兩位幼主,一旦事態有變,難道就不能再殺掉重耳嗎?再次,眼下晉國新君的嗣立問題,實際上已不僅是晉國自己的事,也不是晉國自己就能決定的,此事也遭到外部勢力的幹涉。君位誰屬,不但受到晉國內部各政治派別鬥爭的影響,而且必然為外界大國政治所左右。重耳有能力擺平國內的反對派嗎?有能力壓服裏克這個大強臣嗎?有能力抵抗齊、秦兩強的幹涉嗎?如果沒有,回去幹什麼?連自己的生死命運都得不到保證,還提什麼即位?

狐偃幾句話,就把當時晉國的混亂局麵梳理得條分縷析。重耳聽了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出於對國內各大派別的不信任,也包括對裏克的不信任,同時出於對齊、秦兩強行為的不可把握,便毅然回絕了來使。

重耳出於自保心理,放棄了繼承君位的機會。於是,這根誘人的權杖就隻有交給夷吾了。

2.夷吾以賂得國

相比重耳擁有裏克的重臣支持,夷吾也有自己的優勢。根據《國語》,引夷吾的老師邵芮對夷吾的評價:公子夷吾從小就不喜歡遊戲,做事情很有分寸,從不過分,有怒氣也從不顯露於表麵,這一特點到他長大以後也絲毫沒有改變。不好弄戲、怒不及色,說明夷吾打小就頗有思想,城府很深;而且不過所複,待人接物很有一套,所以“無怨於國,而眾安之”,國人不論與他是親是疏,對他印象都很好,更別說有什麼仇家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