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如何成就一世威名(2 / 3)

宋義率軍北上,因懾於秦軍聲威,在安陽滯留不進,被項羽殺於軍中。於是,項羽“破釜沉舟”,發動著名的巨鹿之戰,使秦軍損失慘重,秦將蘇角被殺,王離被俘,章邯隻好退至棘原,與漳水南的義軍對峙。

項羽大戰巨鹿,把秦軍主力牽製在河北,為劉邦西進鹹陽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劉邦正是利用這種有利的形勢,接連在西線和南線展開軍事攻勢,取得節節勝利。公元前208年9月,劉邦從碭郡率軍西進,由於兵力少,隻好采用遊動戰術。他先後在陽城、杠裏擊敗秦軍,又在成武大破東郡尉。接著,在途中又收編隊伍4000餘人。

公元前207年2月,劉邦北擊昌邑未下,決定率軍西攻。過高陽(今河南杞縣西南)時,高陽人酈食其認為,義軍人力、物力很弱,進攻關中太危險,建議先奪取軍事重鎮陳留,取得城中積粟,解決西進義軍用糧問題,劉邦言聽計從。

當時,由於秦朝在函穀關一線設防,投入的兵力比較強大,因此劉邦選擇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地帶,決定從武關進攻鹹陽。公元前207年4月,劉邦率軍南下,進占潁川。兩個月後,他與張良出轅(今河南登封西北),大破南陽郡守齒奇。南陽郡守退到宛城,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連夜行軍回師,把宛城重重包圍,迫使南陽郡守齒奇投降。

劉邦攻下宛城之後,解除腹背受敵之憂,進軍勢如破竹。大軍到達丹水(今河南淅川西南),秦將王陵等投降。就在劉邦率軍直指武關的時候,秦將章邯在殷墟(今河南安陽)投降了,形勢發展對劉邦進軍鹹陽極為有利。

公元前207年9月,劉邦攻取武關,又揮師繞過武關,越過蕢山,在藍田(今陝西藍田)大敗秦軍,形成兵臨鹹陽的局麵。公元前206年10月,劉邦率軍到達灞上,秦王子嬰投降,秦王朝在農民起義浪潮中瓦解了。在夾縫中表現,在困境中生存,這是謀勢者時常麵臨的任務。劉邦投靠“項家軍”後處處受他人牽製,隻有在戰場上立功,以求更大的發展。西征的重任落在他的肩上,這是形勢所造成的。一路上,他結交了大盜彭越、酈食其,謀士張良,在他們的幫助下,運用懷柔策略,不費一兵一卒,順利抵達武關。揚己之長,避己之短,以他人之長補己之短,這是劉邦的最大優點。

4.屈伸有度

劉邦進入鹹陽後,蕭何首先接收秦丞相府的重要圖籍,有利於掌握全國戰略要地、戶口及各地的經濟情況。接著,在張良和樊噲的勸說下,好色重財的劉邦克製住自己的衝動,封閉秦的府庫財物,對於宮中的美女也秋毫不犯。為了建立“王師”的美譽,劉邦嚴令手下人不得擾民。後來,劉邦幹脆將軍隊撤出鹹陽,陳軍灞上。他還召集關中父老豪傑,與其“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這些措施贏得了民心,為他後來擊敗項羽,建立漢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與此相反,項羽進入關中,燒殺掠奪,大失民心。公元前206年12月,項羽擊敗秦軍主力後,率40萬大軍進入函穀關,駐軍於戲下(今陝西渭南西南),以優勢的兵力與劉邦形成對峙的局麵。當時劉邦處於劣勢,為了贏得時間與空間,劉邦不得不親赴鴻門言和。雙方鉤心鬥角,在表麵上的友好氣氛中聯袂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鴻門宴。項羽的謀臣範增主張擊殺劉邦,免得留下後患,但項羽沒有聽從。劉邦在張良、樊噲的幫助下,順利地逃回灞上。項羽就這樣錯失了一個絕佳的機會,為他將來身首異處種下了禍根。氣憤的項羽率軍進入鹹陽,殺子嬰,燒秦宮。接著又分封18個諸侯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於彭城。又把劉邦封為漢王,把他支得遠遠的,去管轄巴、蜀、漢中等地。項羽的所作所為,使關中人民大失所望。由於分封不公,又引起諸侯王的不滿。劉邦因項羽毀了“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並將自己的封地設在交通不便、曆來作為流放犯人的巴、蜀、漢中之地,更是怒不可遏。

項羽巨鹿之戰一舉蕩平秦軍,成為天下無敵的英雄,他分封諸王,隻給了劉邦一個小小的漢王。不僅如此,還派了三個秦朝降將帶兵牽製劉邦。如按楚王之約,劉邦本應為“關中王”,但現在不但沒做成“關中王”,而且連封地都變了,於是劉邦大怒要與項羽拚命。在眾謀士的勸說下他又忍住了,並且休養生息,為此後成就大業打下基礎。如果當時劉邦不忍,而衝動地帶兵與項羽交戰,勝負可想而知。

蕭何當時就勸諫說:“雖說稱王於漢中是件壞事,但總還是比一死要強些吧?”“何至於一死?”劉邦反問道。蕭何回答:“如今我們的兵力遠不如項王,如果交戰必將是百戰百敗,怎會不死!那種能屈於一人之下而伸於萬乘大國之上的,正是湯王、武王這樣的人。願大王稱王於漢中,長養人民,招納賢士,收用巴、蜀地區的物力和人力,還兵平定三秦,如此便可以圖謀天下了。

蕭何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勢後指出,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攻擊項羽隻能是死路一條。為此,蕭何舉出曆史上湯武二位聖王如何在困境中暫時“屈於一人之下”而後來又“伸於萬乘之上”的事例,來寬慰和提醒劉邦,使劉邦的一時激憤頓時化為烏有。在此基礎上,又為劉邦提出了一條“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何圖”的十九字正確路線。這十九字箴言,點亮了劉邦心中的明燈。

5.韜光養晦

就這樣,劉邦鬱悶地走在通往封地的棧道上。

棧道是一種先穿鑿岩壁、再用圓木作支柱而建架成的人工通道,隻能容幾人行走,大隊人馬及輜重要很艱難地從上麵過去。有些棧道的木頭已經老化,承受不了過重的重量,必須先動用軍力修複、加固,有的地方還要拆掉重建,因此工程十分巨大而又艱難。

棧道的底下是千丈深穀,一不小心掉下去,便立刻粉身碎骨。尤其是有些特別艱險的地方隻能容一個人單獨通過,所有的糧食、器具、武器都必須用人力背過去。所有行人隻能沿著山路逐步攀爬前進,那些體力虛弱或過分粗心的人,往往一不留神就會墜落在千丈的深穀中,連屍體都難以尋找到。

不久,劉邦要求張良先回韓王處,待取得韓王同意後,再回漢中輔佐劉邦。張良也欣然答應,並暗中建議劉邦焚燒經過的棧道。這樣一方麵可阻絕外麵兵力的侵入,一方麵也可向項羽表示,劉邦已無意再回中原爭霸,以麻痹項家軍。

範增派來的密探很快地向項羽密報了這個消息,項羽也因而放鬆了對劉邦的防範心理。

從軍事謀略學角度來分析,劉邦、張良燒毀棧道的舉措,屬於韜晦之計的範疇。“韜”字的本意是弓袋,引申為掩蔽、斂藏的意思;“晦”則是陰暗不明的意思。所謂“韜晦”,就是把自己的才能、打算等隱藏起來,以瞞人耳目,欺騙對手。

劉邦與張良合謀燒掉棧道,的確是極為高明的韜晦策略。這一策略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不僅進一步麻痹了項羽,使其放鬆了對劉邦的最後一點兒警惕,而且也有效地防止了其他諸侯國及亂兵盜賊的襲擊。

當時,在推翻暴秦的戰爭中形成的各個軍事集團,以項羽的勢力最為強大,特別是在巨鹿之戰後,項羽的軍事力量達到了巔峰狀態。他自稱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為天下宰,不可一世。但是,他卻始終有一個潛在的敵人,那就是劉邦。

從表麵上看,劉邦的實力不如項羽,實際上他的潛力卻比項羽要大。

從資曆來講,劉邦與項羽原本都是同時起義的義軍首領,而且曾經同屬義帝的臣僚,他們在身份上本來就難分高下。從功勞來看,劉邦在反秦鬥爭中,同樣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特別是他率先攻入關中。更是其他諸侯所無法比擬的。從素質來看,劉邦寬厚大度,善於用人,有政治頭腦,比項羽要高出許多。所有這些,都使他有能力、有條件與項羽爭霸天下。

因此,項羽對他懷有戒心,處處進行限製,甚至企圖將他封閉在漢中、巴蜀的崇山峻嶺之中,永遠不得東歸,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從當時總的形勢來看,劉邦卻遠遠不是項羽的對手,根本沒有能力與項羽公開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唯一可取的策略就是用韜晦之計。他一方麵要忍耐,設法麻痹項羽;一方麵要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從後來事情的發展結果看,劉邦的韜晦之計是成功的,他的上述目的也隨之達到了。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回到韓國後,項羽因張良跟著漢王劉邦去了趟漢中的緣故,不讓韓王和張良留在自己的封國,而將他倆一塊兒帶到了彭城。張良對項羽說:“漢王把棧道都燒毀了,已經不打算東歸了。

項羽果然從此不再擔憂西邊的劉邦,而是放心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去了。

恰恰就在這個時候,劉邦在大將韓信的策劃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消滅了項羽留在關中的三個諸侯王,將關中據為己有,從而拉開了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序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