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於亂勢的紅頂商人(2 / 3)

然而,胡雪岩卻不這樣想。他一定要認了這門親,因為他要借劉不才開一家自己的藥店。胡雪岩憑著自己敏銳的眼光,一下子就看出經營藥店的生意今後定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財源。因為在亂世當中,一是軍隊行軍打仗,轉戰奔波,一定需要防疫藥;二是大戰過後定有大疫,逃難的人生病之後也要救命藥。因此隻要貨真價實,創下牌子,藥店生意就不會有錯。而且,開藥店還有活人濟世、行善積德的好名聲,容易得到官府的支持,在為自己賺錢的同時,還能為自己掙得好名聲,何樂而不為?自己不懂這行生意不要緊,劉不才懂,隻要能夠將他收服,迫使他改掉身上的毛病,就可以當起大用,而且他手上的那幾張祖傳秘方也正好可以充分利用。這樣想妥之後,胡雪岩便請鬱四幫忙,擺了一桌隆重的“認親宴”,就在這認親宴上便談妥了藥店開辦的地點、規模、資金等相關事項。

胡雪岩的“胡慶餘堂”也就這樣開辦了起來。在其後的幾十年中,“胡慶餘堂”成為與北京“同仁堂”齊名的老字號藥店,不僅成為胡雪岩的一個穩定財源,也為他掙來了“胡大善人”的好名聲,為胡雪岩的其他生意也帶來了極好的影響。

一個錢莊老板,在本業之上還要去做蠶絲生意“銷洋莊”,在做著蠶絲生意的時候又想起開藥店,胡雪岩這種四麵出擊,不斷為自己廣開財源的“活絡”,確實令人歎服。事實上,做生意最沒出息的,大概就是死守著一方天地。因為一筆生意再大,也隻能有一次的賺頭;一個行業再賺錢,也隻有一條財路。顯然,要廣開財源,死守著一方天地是絕對不行的。因此,胡雪岩才說,做生意要做得活絡。自然,胡雪岩說的“活絡”,包括很多方麵,但不死守一方,靈活出擊,而且想到就做,決不猶豫拖延,應該是“活絡”二字的精妙之所在。

3.絕地求生

能夠順乎大勢,騰挪應對的一招一式,都能乘勢而行,能使機會真正變成財源,而且即使身處逆境之時,也能順利擺脫困厄,絕處逢生。因此,胡雪岩認為:“用兵之妙,存乎一心!做生意跟帶兵打仗的道理差不多,除了看人行事,看人說話和隨機應變之外,還要能從變化中找出機會來,那才是真正的本事。”

商戰與兵戰一樣,其環境與態勢都是瞬息萬變的:它時而天高雲淡,風和日麗,秋月映湖;時而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時而電閃雷鳴,急風驟雨,天昏地暗。對於環境的劇烈變化,久經沙場的戰將或曆經起落的商家們,往往習以為常,因為他們深信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隻有無窮的變化,才會有無窮的機緣,無窮的魅力,才會引來無數英雄競折腰。

然而,變化之中有機緣,隻能說明機會的存在,而更重要的是在變化之中發現機緣、把握機緣。古人所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何謂時務?不難解釋,時務就是指世事的發展變化態勢。識時務,就是指根據這種發展變化態勢去尋找、把握機緣,決定自己何去何從。

我們說,任何事務的構成或運動的變化都是由係統內外條件和多種因素決定的。當某些條件和因素達到一定的排列組合和結構狀態時,隻要從係統外部再加入一定的能量、信息或物質,整個事情就會發生結構上的重大變化,而身處局內之人可能就會因此而被卷入這一變化之中。即將發生變化的這一轉折點可以稱為“事機”。世事的事機對應著的時間數軸上的某一點,被稱為“時機”。事機和時機統歸於“時務”的範疇之中。時務在事機和時機之上更具有待選擇、決策和行動的意味。抓住時機和事機去選擇、決策和行動,就能出現更高的工作效率,不僅時效高,效能大,運動的勢能強,而且實現預期目標的可能性也最大。任何世事在其發展過程中都存在時機和事機,尤其對人生選擇、經營決策、計劃實施等至關重要。能夠較準確地識別時機和事機的到來,並據此做出人生抉擇,即為識時務的俊傑。毫無疑問,胡雪岩就是善於從商戰變化之中尋找出機緣、識時務的俊傑之一。

清鹹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席卷江南,占領了浙江省城杭州,巡撫王有齡上吊自殺,胡雪岩隻身得免,逃至上海。這次變故,使生意正處於蒸蒸日上的胡雪岩,幾乎被逼入絕境。

第一,胡雪岩的生意基礎如最大的錢莊、當鋪、胡慶餘堂藥店以及家眷都在杭州,杭州被太平軍占領,等於他的所有生意都將被迫中斷。不僅如此,他還必須想辦法從杭州救出妻兒老母。

第二,由於胡雪岩平日裏就遭人妒忌,而今又處戰亂之中,頓時謠言紛傳,有人說胡雪岩打著替當時遭太平軍圍困的杭州購米的幌子,騙走公款滯留上海;也有人說胡雪岩手中有大筆王有齡生前給他經營的私財,如今死無對證,全部被他獨吞了;甚至還有人策劃向朝廷上奏胡雪岩騙走浙江購米公款,貽誤軍需國情,導致杭州失守。

第三,即使不被朝廷治罪,胡雪岩也不能順利返回杭州,因為失去了王有齡這個官場靠山,他的生意也將麵臨極大的困難。他的錢莊本來就是由於王有齡這個官場靠山得以代理官庫而發跡的,而他的生絲“銷洋莊”、軍火買賣等,哪一樣都離不開官場大樹的庇護。胡雪岩在那個時代做生意,特別是像他這樣的大生意,本來就不能沒有官場靠山。

一般人要是碰到這等劇變,大概也就沒什麼轍兒了,可是胡雪岩麵對這一變故並不驚慌失措。為什麼呢?原來他已從這些不利的變化中,發現了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

其一,如今陷在杭州城裏的那些人,其實已經在幫太平軍做事,他們之所以造謠生事,是因為太平軍也在想方設法誘招胡雪岩回杭州幫助善後,而那些人並不願意放他回杭州。他們造謠雖然對自己不利,但卻並非不可以利用。胡雪岩根據這一分析,確定了兩條計策:首先,他不回杭州,避免與這些人正麵交鋒,胡雪岩知道他的這一態度一旦明確,這些人就不會進一步糾纏;其次,胡雪岩不僅滿足他們不讓自己回杭州的願望,而且還利用官場朋友,走了更高明的一招兒。專門走門路請人寫了一紙公文,以他“浙江候補道兼團練局委員”的身份,上書閩浙總督。公文裏說,“我因為人在上海,不能回杭州,已經派人跟某某人、某某人聯絡,請他們保護地方百姓,並且暗中布置,以便官軍一到,可以相機策應。這批人都是地方公正士紳,秉心忠義,目前身陷城中,不由自主;將來收複杭州,不但不能論他們在長毛那裏幹過什麼職司,而且要大大地獎勵他們。”

這樣,如果那批人不肯就範,甚至真的做出不利於胡家眷屬的事,胡雪岩就可用這件公事作為報複,向太平軍告密,說這班人勾結清軍,衙門的回文便是鐵證,那樣一來,後果就可想而知了。這一招的確是狠!但本意是為了報複,甚至可以作為防衛;如果那批人了解到這道公文是一根一點便可爆發的火藥,把人炸得粉身碎骨的導火線,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胡雪岩的這一招,還是受王有齡給他講過的一個故事的啟發想出來的。這個故事是說康熙年間有位李中堂,他的同年陳翰林是福州人。這年翰林散館,兩個人請假結伴回鄉。不久就有三藩之亂,耿精忠響應吳三桂,在福州叛變了,開府設官,陳翰林被迫在耿軍中擔任職務。

開始的時候,李中堂也想在福州討個一官半職。而陳翰林卻看出耿精忠恐怕不成氣候,便勸李中堂不必如此。而且兩個人閉門密談,定下一計,由李中堂寫下一道密疏,指陳方略,請朝廷速派大兵入閩。這道密疏封在蠟丸之中,由李家派人取道江西入京,請同鄉代為奏達禦前。當初,李中堂與陳翰林約定,如果朝廷大兵到福建,耿精忠垮台,李中堂當然就是大大的功臣,那時候他就可以替陳翰林洗刷,說他投賊完全是為了要打探機密,策應官軍。如果耿精忠成了功,李中堂這道密疏,根本沒有人知道;陳翰林依舊可以保薦他成為新貴。這真可說是“刀切豆腐兩麵光”的打算。

胡雪岩計策已定,便走門路請閩浙總督快速批示該公文,並由胡雪岩取得副本,而胡雪岩則請人將公文副本帶到杭州,交給那些“地方士紳”。胡雪岩的這封公文可以說是將不利轉化為有利極高明的一招,既狠又賊,表麵上看是給了這些人一個交情,我胡某人已經替你們在官軍那麵講了好話,將來要是官兵收複杭州,他們可保無虞;暗地裏卻是將這些人推上一個隨時都可以引爆的火藥筒,因為如果他們膽敢與胡家老少過不去,那麼,對不起,胡雪岩隻要把這封公文的副本送給太平軍,那可是“相機策應官軍”,其罪名足以被太平軍抄家滅門。

其二,胡雪岩此時手上還有杭州失陷前為杭州軍需購得的一萬石大米。當初這一萬石大米運往杭州時無法人城,隻好繞道寧波,賑濟寧波災民,並約好杭州收複後以等量大米歸還,這也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為此胡雪岩決定,一旦杭州收複,馬上就會將這一萬石大米運往杭州,這樣既可解杭州賑災之急,又顯胡雪岩做事的信義,誣陷他騙公款的謠言自然就不攻自破。在實際運作中,胡雪岩不僅在杭州剛被清軍收複時便將一萬石大米運至杭州,而且直接向帶兵收複杭州的左宗棠手下將領交接,不單收到了預期效果,更一下子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將他引為座上客,並委他鼎力承辦杭州善後事宜。由此胡雪岩又拉上了一位比王有齡還要有權勢的官場靠山。後來胡雪岩的紅頂子,就是這一舉措的直接收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