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他人滿足自己才會如願(1 / 1)

人生在世,沒有不求人的。向人求助的同時,要記得回報他人。一心想算計他人而毫無助人之念者是自私的,亦是不會有成就的;先有助人之心,而後方能有人相助,這是不滅的定律。借勢先要付出,在付出與得到之中才有可能獲得雙贏,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剝奪他人的東西不是真正的借勢,隻能帶來更多的仇怨和麻煩,與借勢的初衷和目的背道而馳。

戰國時期,燕國人蔡澤到處遊說,希望求取一官半職,施展自己的抱負。

蔡澤去過大小不少國家,到處碰壁,蔡澤對天長歎道:

“我滿腹才學,為何無人用我呢?難道上天真的不肯幫助我?”

蔡澤曾到著名相士唐舉處相麵,他對唐舉訴了半天苦,然後說道:

“先生盡可直言相告,我蔡澤若是無有富貴之命,從今往後再也不去四處奔波了。”

唐舉一笑說:

“看你如此自負,想必身有大才,你既然如此自信,也不必相信相麵之術,你還是回轉吧!”

蔡澤苦苦央求,唐舉指點他說:

“你隻想讓別人滿足你,卻不思如何去滿足他人,難怪身遭磨難。做人要先想他人,這樣,你才會如意。”

唐舉又借著相麵之術,進一步說:

“來我這兒相麵之人,都喜歡聽我的好話,這是他們共同的弱點啊!我不敢一一據實道來,卻也令他們個個歡喜,這不是很好嗎?從前我尚有慚愧之心,想來實是不必,人活著不就是圖個痛快嗎?我自己也不敢斷定我言之無誤,為何苛求他人呢?”

蔡澤深受啟發,頓時消除了不少傲氣,他自悟道:

“我太忽略他人的感受了,這是我失敗的根源啊!”

蔡澤痛定思痛,他決定西去秦國。為了引起人們的注意,他讓人製造輿論,到處散布消息說“燕國來的蔡澤,是天下最傑出的人才,隻要蔡澤一見昭王,昭王必定會重用他,奪走相國範雎的相位”。

蔡澤的隨從十分不解他的這一做法,向他發問道:

“先生一到秦國就挑戰範雎,出言不遜,難道不怕範雎會報複先生嗎?”

蔡澤沉思良久,方言:

“我是一個無名小卒,想在秦國發展就需要借助範雎的勢力,隻有說服了範雎幫我,我才能有望成功。我大造輿論,隻是想激怒他,這樣我們方可相見啊!到時候我再進言,一切也就會進入正題了。”

範雎聽到消息,果然有些生氣,他自負地對手下說:

“我學問廣博,閱曆深厚,相信無人是我的對手,可笑不知名的蔡澤無端生事,我一定要當麵教訓教訓他!”

範雎派人把蔡澤找來,質問道:

“你有何德何能,竟敢出語放肆,目中無人?”

蔡澤傲慢道:

“你當麵如此無禮,可見並不是個禮賢下士的謙謙君子,難怪我並不敬重你了。”

範雎一怔,眼見蔡澤相貌不凡,言語犀利,範雎口氣稍緩,說道:

“你有何高見,我願聞其詳。”

蔡澤平視範雎說:

“我一介書生,無官無位,如此施展抱負是不可能的。大人若能幫我,在下一定感激,亦可為大人解除他日之憂。我現在來求助大人並非隻是為了自己,大人肯聽此中原因嗎?”

範雎點頭,蔡澤繼續說道:

“大人為秦國建立功勳已經很多了,大人的地位已經不可再升了,大人的富貴已經使他們難及了,大人還求什麼呢?所謂物極必反,大人功高震主,君臣忌恨,接下來便是無盡的猜疑和攻訐。古時的周公尚不能保全自己,何況大人呢?聖人遵循進退之道,懂得福禍之理,大人不學聖人,且貪戀權位,這是大人的失誤,不可不反省了。如果大人舉薦了我,那麼大人不僅可以全身而退,而且可有薦賢之名,這對大人全無弊處,為何不實行呢?大人給予在下的恩澤,在下又豈敢忘懷?有我繼承大人的事業,大人當無不放心之處了。”

範雎思忖多時,越發覺得蔡澤高明,他便向秦昭王推薦蔡澤,並且極盡美言。有了範雎的舉薦,蔡澤很快被任命為客卿。範雎接著稱病請辭,蔡澤於是接任秦國丞相,實現了自己的心願。

蔡澤最初的失意,是因為其頭腦裏充斥著“我要”。後來,經唐舉的點撥,開始思考“我給”。思維一換位,他果然發現自己能給權勢熾盛的範雎一個“薦賢”之美名與“全身而退”的機會。特別是後者,直接關係到範雎的性命。能給自己保全性命的途徑,還能博一個薦賢之美名,試想:又有誰能拒絕這份“美意”呢?

古人雲:“人足自足焉”。意思是使人滿足自己就會如願。作為現代人,我們更應該多進行換位思考,看別人需要什麼,你投之以桃,對方報之以李,互利互惠,共創和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