韜光晦跡(1 / 1)

李牧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北部邊境上的大將,他曾在雁門關任太守,防範匈奴。他因地製宜地設置官吏,從集市上收得的稅收都交給將軍府署,作為部隊的經費。每天殺牛來犒勞士兵,讓部隊練習騎馬射箭,對報警的烽火台也管理得十分精心,還派了許多密探去探聽匈奴的情況,對待士兵很厚重。但李牧對匈奴的作戰方針卻是隻守不攻,他傳令部下:“匈奴要是進犯,我們馬上收兵進入城堡,有誰敢不聽軍令出戰迎敵的,就地處斬。”

像這樣過了幾年,匈奴認為李牧膽小怯懦,連趙國戍邊的部隊也認為自己的將軍膽小怯懦。,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趙王生氣了,把李牧召回,派別人來代替他帶兵。一年多後,匈奴兩次侵犯邊境,新來的將領次次領兵出戰,但屢次失利,損失了很多士兵、百姓和牛羊,還使邊境上的百姓不能正常種田和放牧。

趙王又請李牧出來守邊。李牧在家裏關起門來不外出,堅決推辭說自己有病,不能擔任這一職務。趙王強迫他出來帶兵。李牧說:“您要是一定要起用我的話,我得采取同先前一樣的辦法,這樣我才敢奉命。”趙王答應了他的要求。

李牧又按照過去的規定辦事,整整一年匈奴一無所獲,然而大家還是認為李牧膽子小。邊境上的將士由於每天得到李牧的賞賜,卻一直沒有機會為他出力,心裏都感到著急,都願意與匈奴決一死戰。於是李牧就選出了戰車一千三百輛,選出了戰馬一萬三千匹,能破敵擒將的戰士五萬人,善射箭的士兵十萬人,指揮他們全部投入作戰演習。李牧讓百姓把牲口都放到城堡之外去放牧,滿山遍野都是百姓和牛羊。匈奴有小股敵人入侵,李牧的軍隊假裝被打敗,讓匈奴士兵搶掠了不少百姓和牛羊。匈奴單於聽說此消息,便帶領大隊人馬來侵犯邊境。李牧多次布下了奇特的戰陣,張開左右兩翼的軍隊來攻打敵人,大敗匈奴人,殺死殺傷了十幾萬匈奴騎兵,單於逃跑了。在這以後,有十幾年光景,匈奴不敢靠近趙國的邊境。

李牧的這個計謀,一方麵麻痹敵人引其上當;另一方麵,他壓製部下出戰使其鬥誌厚積薄發。敵人放鬆警惕、毫無防備,己方壓抑了很久的怒氣正要找個宣泄的口子。在這種局勢之下,李牧不想大勝都難。

《孫子兵法》雲: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

兩軍對壘,聰明的將領常以假象造成對方的錯覺,自己本來能而示敵以不能,使敵人鬆懈戒心,而自身卻在積極準備,伺機製敵。本來能攻則守,有戰鬥力卻故意佯裝不能攻、不能守、沒有戰鬥力的樣子,隻是為了最後一舉成功。

三國時的張飛是以嗜酒成癖而著稱的,這也是他的一大弱點。他經常因此誤事,但這弱點也給他幫了大忙。在兩軍陣前,張飛經常利用自己逢酒必喝,喝酒必醉,醉必打人的形象,麻痹敵人的警惕性,誘使其上當受騙。一次,張飛在蜀國巴西一帶戰敗張邰之後,乘勝追擊,一直趕到宕渠山下。張邰利用有利的地勢據守山寨,堅持不出,五十多天,相持不下。張飛見狀,就在山前安營紮寨,每日飲酒,飲至大醉,又坐在山前辱罵。劉備得知後,大驚失色,急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不但不驚慌,反而立即派人送去三車好酒,還在車上插著“軍前公用美酒”的大旗。張飛得到美酒後,不但自己喝,還把美酒擺在帳前,令軍士開懷大飲。

那張邰在山上見此情景,以為張飛大寨全變成了醉鬼的天下,再也按捺不住殺敵的心情,便乘夜帶兵下山,直襲蜀營。當他殺到張飛的大寨時,隻見帳中端坐一位大漢,舉槍就刺,誰知竟是一個草人!等他知道中了張飛的埋伏時,已經晚了,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

李牧施計用了幾年的時間,張飛的施計不僅延續了他嗜酒的本性,更在迷惑對手上做足了工夫。這樣才能在敵方麻痹時伺機攻擊、戰而勝之。運用這一計謀,是建立在對戰爭全局的全麵把握基礎之上的,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主動的。

由此可見,人生中無論遇到何種挑戰,其破解的道理是一樣的。縱使自己具備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也萬不可輕易地將它顯示出來。這樣,才能一舉將對方擊潰。當然,這種“陰謀”隻能用在對付那些奸佞小人身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