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學習無止境(2 / 2)

——他是如何踏出第一步以及第二步、第三步?

——他如何積累實力?

——他如何突破困局,超越自己?

——他如何管理內外的人際關係?

——他如何規劃一生的事業?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照著做,當然也可以隻模仿其中的若幹方法,或是根據他的模式來修正你的方向。不過,“成功模式”再好,關鍵還在於執行,你若不當一回事,則這模式就不可能發揮效用。說穿了,成功模式隻不過是自己“努力”而已,肯努力,就會有實力,有實力才會帶來好機遇。

生活是一部“無字書”,唯有善讀者,方能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我們不僅可以以成功者為師,還可以以失敗者為師。“以成功者為師”強調的是學習別人的成功之處以自用,而“以失敗者為師”強調的是學習別人的失敗之處以避免重蹈覆轍。因此,它們其實是辯證的統一。

任何失敗都是有原因的,不管是主觀因素還是客觀因素,不過要了解失敗者的失敗原因不太容易,失敗者往往不願意談失敗的過去,因為這會觸痛他的傷心之處。如果你找到失敗者本人談,他大概也不會告訴你真相,他隻會告訴你,他的失敗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朋友拖累、銀行緊縮銀根,或是被出賣、被騙、被倒賬……屬於他個人的能力、判斷、個性上的問題,他是不會告訴你的;何況有些失敗者根本不知道他失敗的真正原因。因此要了解失敗者的失敗原因,還得多方收集資料,參考專家的分析,了解同行的看法,至於這位失敗者的個人條件,可從他的朋友處了解。

當把資料收集夠了,把它一條條列出來,仔細分析,再歸納成幾個重點。

不過並不是了解到就可以變成自己借鑒的模式,還必須把你所觀察、分析到的東西用來在實踐中檢驗,和失敗者的經曆做個對照比較。如果你的個性、能力和其他主客觀因素都有和那位失敗者相似之處,那麼就要提高警覺。弱的地方要加強,不好的地方要改善,這樣才可避免和失敗者犯同樣的錯誤,成功的概率自然會大大提高。

除了自己經營事業要以失敗者為師之外,一般做人做事也應以失敗者為師。

在做人方麵,看看誰和誰處不好,誰得罪了誰,誰不受歡迎,參考他們的個性,觀察他們平日的來往和作為,你就可以知道他們做人失敗的原因在哪裏。

在做事方麵,“失敗者”的例子更多,這裏所謂的“失敗”包括做得不盡完善的事,這些事一般都會由旁人進行評論,這種評論有時隻是應付應付,但因為近在身邊,所以不管評論是不是在“應付”,你都會有不錯的收獲。

曾有一將軍說過,兩軍對陣,誰犯的錯誤少,誰就得勝。做事也是一樣,犯的錯誤少,成功的概率就高,而要減少錯誤,就是“以失敗者為師”,這種教訓並不需要你以失敗去換取!

學以致用方為正道。知識隻有在運用時才能產生力量。一個人不能為學習而學習。人之所以學習,其目的應該是增加智慧,使我們更向上、更幸福、更有用,在追求更高的人生理想的時候,使我們更善良,更熱情,更能幹。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知識,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出來,這是成功者必須做到的。

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又作了補充,他說:“學問並不是各種知識本身,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也就是說,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的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因此,我們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自己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的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

我們應結合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提高自己運用知識和活化知識的能力,使自己的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我們還應加強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並把兩者的關係調整到最佳位置,使知識與能力能夠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發揮出前所未有的潛力和作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