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1 / 3)

《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卷九十一貨殖傳第六十一

在上古時,聖王製定製度,從天子、公侯、卿大夫、士人直到皂隸、門衛、更夫,他們在爵祿、奉養、宮室、車馬、服飾、棺槨、祭祀、生死等方麵,所享用的物品,均有著等級製度規定,小不得僭大,賤不得逾貴。因此,上下有別而民心相安。而後君王按照土地、山川、湖沼、丘陵、肥沃的平原或者鹽澤堿地,根據不同情況,製導百姓種田、植樹,畜牧或者養殖。在當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民充分利用魚、鱉、鳥、獸、山嵖,以及灌木、樹林、竹林之類的出產,用於製造各種器械用具,所有這些,均為滿足人們養生、送終的需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源源不斷。對待自然的饋贈,人們按照時令,繁育動物,培植植物,按照用途,合理使用,使用有節。在一年中,草木停止生長之前,斧子和刀鋸不能進入山林砍伐;野獸、魚類繁育的季節,山林湖沼不能布撒羅網;鷹隼沒有獲得足夠的食物,小路上不能設置捕鳥的矰弋。按照時令變化,順應季節需要,獲取獵物,砍伐樹木,國家製定法令,嚴禁濫捕濫伐。人們不能在生長的季節砍伐山林,不能在魚蝦繁育的時節過度捕撈,一切生物均有其生長繁育的規律,這樣做,既順應了自然界繁殖生長的需要,也使得人們能夠獲取足夠的物資財富,有了物資的積累,人們的需求獲得充分滿足,常用常新。而後從事各業的民眾,根據生產、生活需求,因時製宜,各取所需,發揮人們的聰明才智,夙興夜寐,巧妙地製造出各種器具,各項事業均得到發展,人們還可以相互間互通有無,通過商品交換、流通,通過貿易,獲得利潤,既滿足了百姓的需求,也不需要政府幹預,遠近交易的物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需求。《易經》中講:“君通過交換,對天地施予的財富,進行合理分配,以滿足民眾的需要。”“各種物資完備,物以致用,物以製器,為天下人謀取利益,這正是聖人所提倡的。”講的就是這些道理。《管子》中說,上古時的四民(士農工商),不住在一起。士在讀書的地方,相互間切磋仁的意義,工在製作的坊間,相互間探討技藝,商在市場中買賣的場所,爭論利潤的盈餘,農在田野間,考慮稼穡的收獲,人們朝夕間從事著不同事業,不會見異思遷,也不會轉移生活目標。父兄之間,不需要通過教育,自然而然地即能學會本業,兄弟之間,不需要通過費力地學習,自然而然地即能獲取知識,人們安居樂業,甘其食,美其服,即使眼前有著繁華綺麗的事務,如果不是他們所從事的行業,就像戎狄騎馬,吳越駕船一樣,也不會見異思遷,相互間羨慕。因此人們在當時考慮問題簡單,欲望單純,謀求有節,自己得到的財物,認為已經可以滿足需要,就不會再去做無謂的競爭。身居高位的君王,以德來引導民眾,以禮來教化民眾,民眾懂得恥辱,行為有著規範約束,重視義而鄙視利。這是三代為什麼可以用禮儀來教化百姓,不必采用刑罰,也能夠獲得天下大治的原因。

周王室衰落之後,禮法遭到破壞,諸侯國間競相奢侈,諸侯國的國君將宮室修建得富麗堂皇,雕梁畫棟,諸侯國中的大夫,修建的居室也在僭越禮製,百般裝飾,士大夫的家中,可以欣賞到八佾舞,士大夫的堂前,可以欣賞到天子才能享用的《雍》歌,上下等級混亂,造成士人百姓中僭越製度的現象,層出不窮,各行各業均出現舍棄本業的行為,世代從事稼穡的農民,拋棄耕種的土地,進入商旅隊伍,經商的人日益增多,糧食不足,流通的貨物反而多起來了。

這種禮製衰落的跡象持續至齊桓公、晉文公之後,周王室更是禮崩樂壞,上下欺瞞,各個諸侯國間肆意妄為,自行其是,家臣士大夫專權篡位,各種欲望欲罷不能,僭越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通過商業交易,可以得到此前難以想象的東西,工匠們製造出各種繁華的奢侈物品,士人們鑽營歪門邪道,以追逐時尚為榮,以謀取奢侈為務,商人們從中獲取豐厚的利潤。百姓間相互羨慕虛榮,巧詐奸偽的人背棄道義,搏取名利,奸詐的人為了謀取利益,不擇手段,篡權弑君的大夫,做了諸侯國的國君,謀取他人財物,積累財富的惡人,反而成了世間的英雄。禮義已經不再能約束君子,刑罰已經不足以威懾小人。富人可以用絲綢文錦裝飾房屋,犬馬可以食用肉粟,貧者身上的短衣蓋不住肌膚,餓了隻能吃糠咽菜,吃豆子,飲生水。登記在戶籍上的百姓,因為家產不同,地位有別,即使做了他人的奴仆,臉上也不會再有怨恨的神情。那些玩弄權術,為非作歹的人,可以為所欲為,一輩子享受著榮華富貴;而固守正義,安分守己的人,卻不得不忍饑挨餓,受寒受苦。社會風氣自上而下,沒有法規製度加以約束。記述這些事情發生的經過,以警示後來者,所有這些變化,是如何發生的。

在春秋時,越王勾踐困守在會稽山上,采用範蠡、計然的計謀。計然說:“知道要打仗,就要整修武備,知道在什麼時間,需要使用什麼東西,就知道了東西的價值,將需求二者關係搞清楚了,對於貨物的行情,就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在天旱時,準備舟楫。在水澇時,購買車輛。事先儲備好物資,就能夠在隨後需要時獲取厚利。”依此類推,事先做足準備,十年後即可以富國強兵。再以厚利激勵將士,讓勇敢的戰士們,向強吳複仇,就能夠洗刷掉會稽山上戰敗的恥辱。範蠡事後感歎道:“計然的計劃,十個中隻用了五個,越王就完成了向吳國複仇的願望。計然的計劃可以用來富國,我也可以用來富家。”於是範蠡駕起扁舟,浪跡江湖,改換姓名,此後定居在齊國,更名為鴟夷子皮,繼而又來到陶邑,更名為朱公。範蠡認為,陶邑是天下的交通中心,此處建有四通八達的道路,通向各諸侯國,在此地進行貨物交易,可以獲取豐厚的利潤,於是就留了下來。範蠡治理產業,按照貨物豐歉、囤積居奇隨機拋售,不與他人爭利,將獲利的時機把握得非常準確。範蠡挑選合適人選幫助自己理財,十九年間三次將財產積累至千金,而後又將財產分送予窮苦朋友和族中兄弟。再後來範蠡身體衰老,聽任子孫們經營產業,將財產放債生息,又積累下億萬金錢。世人把善於致富的人稱為陶朱公。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