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2 / 3)

幾年後,韋玄成受命擔任未央宮衛尉,繼而升任太常。因為與原平通侯楊惲關係很好,楊惲被殺,楊惲的同黨朋友全部被免官。再後來韋玄成以列侯身份參加惠帝廟的祭祀,早晨入廟,天上下雨,道路泥濘,韋玄成沒有乘坐駟馬車,而是騎馬參加祭祀。有關官員彈劾韋玄成不敬,像韋玄成一樣的,均遭到削去列侯爵位的懲罰,降為關內侯。韋玄成因為過失,失去了父親的列侯封爵,哀歎道:“我還有何麵目再進祖廟!”寫詩自我譴責,詩中說:

我祖顯赫,侯於豕韋,受賜伯爵,輔弼殷商。功勳卓著,享有車服,朝拜商都,四駿奔馳。德能昭顯,傳於後世,從周至漢,曆代享爵。

楚國太傅,輔佐元、夷,厥功至偉,恭守祗敬。戊王繼位,遷居鄒城,五世相傳,父諡節侯。

節侯仁德,美名遠播,輔弼昭、宣,教導五德。年老退休,惟留馨香,賞賜豐厚,百金府邸。封邑扶陽,位於京東,皇帝挽留,為國籌謀。

六轡安車,車馬轔轔,儀仗排列,天子朝臣。行為端莊,善待宗師,四方遐邇,仰慕威儀。

封邑繼承,在我仁兄,我有仁兄,謙讓輸誠。美哉仁德,赫赫有名,致我受位,滯留京城。歎我小子,不知肅敬,擾亂禮製,橫遭貶黜。

父享顯爵,由我毀棄;家族蒙羞,因我招之。誰能傾訴,撫慰我心;奮勇舉首,願征戎狄。三公顯位,俊傑其中,無謂小子,終攀顯位。華山高峻,仰視可登;道德君子,勵誌可行。嗟歎我輩,往事堪憂,繼往開來,擲地有聲。四方群賢,可為鑒鏡,它日威儀,再履光榮!

有一段時間,宣帝寵幸的姬妾張婕妤的兒子,淮陽憲王劉欽熱心於政事,又熟悉法律,宣帝對劉欽很欣賞,因此有了讓劉欽繼位的想法,可是又想到太子是在宣帝身份卑微時生下的,太子在很小時即已失去母親,宣帝因為此遲遲沒有下定更換太子的決心。過了很久,宣帝想以禮讓感化憲王,為劉欽安排了一位輔佐大臣,召韋玄成擔任淮陽國中尉。當時憲王劉欽還沒有回到封國去,韋玄成受詔之後,與太子太傅蕭望之、以及《五經》儒生在一起討論經學異同,在石渠閣展開了一次有名的辯論,辯論結果逐條奏報給宣帝。到了元帝繼位,元帝任命韋玄成為少府,又升任為太子太傅,教導太子劉驁,後來韋玄成官至禦史大夫。元帝永光年間(公元前43-前39年),韋玄成代替於定國擔任丞相。在被貶黜十年後,韋玄成繼父親之後再次擔任丞相職務,受封為列侯,實現了願望,封邑仍然在原來的地方,一時間被世人紛紛傳頌。韋玄成為此而做詩,自述從錯誤中奮起的艱難,以警示子孫,詩中說:

君子肅穆,功德厥偉,儀容恭敬,堪為楷模。我輩慚愧,德能不侔,曾為朝臣,荒嬉失足。

聖明天子,美德昭彰,不以前譴,授我九卿。我須奮起,夙興夜寐,奮發圖強,不遑疲憊。天子明鑒,擢我三公,憐我改悔,複我爵位。

我既榮登,望我舊階,先考居位,淚眼婆娑。司直祝捷,光耀門庭;群公百僚,賀我嘉慶。拜謝卿士,撫慰我心,三公高位,惶恐難任。輔佐聖主,竭力同心,但有差池,貶退無期。歎息舊譴,心懷懼憚,今居高位,敢不憂慮。

戒我後人,命運無常,謹慎處位,瞻仰悉心。處事恭謹,車服嚴整,無荒無嬉,以保爵封。以我為戒,不慎蹶跌;我今複位,先祖護佑。嗚呼後人,慎言謹行。無玷顯祖,維護漢室!

韋玄成擔任丞相七年,在操守持重方麵不如父親韋賢,但文章著述方麵超過父親。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韋玄成去世,諡號為共侯。當初,韋賢在昭帝朝遷至平陵(昭帝的陵寢)縣居住,韋玄成後來遷至杜陵(宣帝的陵寢)縣,患病去世前,韋玄成通過使者奏請朝廷:“不能忍受父子兩地分居,請求退休後,搬回平陵縣居住,死後與父親的墳墓葬在一起。”皇上批準了請求。

韋玄成的兒子頃侯韋寬繼承爵位。去世後,兒子僖侯韋育繼承爵位。去世後,兒子節侯韋沈繼承爵位。從韋賢起,封邑一直傳至玄孫才斷絕。韋玄成的哥哥高寢縣令韋方山的兒子韋安世,曆任郡太守,大鴻臚,長樂宮衛尉。朝廷認為韋安世也有宰相器度,但韋安世因為有病去世,沒有得到任命。東海郡太守韋弘的兒子韋賞通曉《詩經》,哀帝在做定陶王時,韋賞在定陶國擔任太傅。哀帝繼位後。韋賞以舊臣,被任命為大司馬車騎將軍,位列三公,受賜關內侯爵,食邑一千戶,享年八十餘歲,壽終正寢。宗族子弟,官至二千石的有十餘人。

當初,在高祖時,詔令各諸侯王均要在封國內修建太上皇廟。到了惠帝朝,尊高祖廟為太祖廟,景帝尊孝文廟為太宗廟,在皇帝巡幸經過的郡國,都要修建太祖廟、太宗廟。到了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又尊孝武廟為世宗廟,武帝巡幸、巡狩經過的地方也要建廟。這樣,在全國修建的祖廟、宗廟,六十八個郡、諸侯國中,共建有一百六十七所。在京師,從高祖到宣帝,再加上太上皇、悼皇考,各自的陵寢旁,還要建廟,共建有一百七十六所。陵園中有寢殿、便殿。每天在寢殿祭祀,每個月在陵廟祭祀,按照時令在便殿祭祀。在寢殿,每日供食四次;在陵廟,每年祭祀二十五次;在便殿,每年祭祀四次。每個月還要把先帝的衣冠,抬出來巡遊一次。昭靈後、武哀王、昭哀後、孝文太後、孝昭太後、衛思後、戾太子、戾後也都有陵寢園,和先帝的加在一起,共有三十所。每年祭祀一次,要供食二萬四千四百五十五次,動用衛士四萬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用巫師,屠宰,樂人一萬二千一百四十七人,負責為祭祀飼養牲畜的士卒還沒有計算在內。

到了元帝朝,貢禹上奏諫言:“在上古時,天子隻保留七座廟,而今孝惠、孝景廟的嫡係親人均已經不在人世,應該將其廟宇拆毀。郡國中的宗廟,凡是不符合古代禮製的,也應該早日更正。”天子讚成貢禹的建議,還沒有來得及實施,貢禹去世。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元帝下詔,討論撤除郡國中的宗廟,元帝說:“朕聽說聖明的君王治理天下。隨著時間推移,修訂法令,要因時、因事製宜。在漢朝建國初期,天下剛剛安定,遠方還未歸附,因此在皇帝曾經到過的地方,要建立宗廟,為的是樹立朝廷威望,消除反叛的隱患,以加強中央集權。而今托庇天地護佑,祖宗福蔭,天下統一,百蠻前來朝貢,仍然遵循原來的製度,使本來已經疏遠的血緣關係,還像原來一樣祭祀,這不是祖宗原來的想法,朕為此而憂慮。古人不是有教導嗎?‘我不親自祭祀,與不祭祀一樣。’將此事交予將軍、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大夫、博士、議郎,一起討論。”丞相韋玄成、禦史大夫鄭弘,太子太傅嚴彭祖、少府歐陽地餘、諫議大夫尹更始等七十人討論後,都說:“臣等認為,祭祀,不是由於外界的影響,而是發自內心的願望,願意這樣去做,是真心的願望。因此才有聖人祭祀先帝,孝子祭祀雙親。在京師皇帝居住的地方設立宗廟,皇帝親自主持祭祀,全國各地的官員,按照職務帶著祭品前來參加助祭,這是尊奉祖先應該做的事情,五帝三王都是這樣做,這是萬世不易的道理。《詩經》中說:‘助祭的人沉靜,嚴肅地進入廟堂,參加助祭的有諸侯和卿士,天子主持祭祀,莊嚴肅穆。’《春秋》大義,父親的祭祀,不設在支庶家中,國君的祭祀,不設在臣仆家中,帝王的祭祀,不設在諸侯的領地。臣等認為,在郡國的宗廟,沒有再保存的必要,不必再修複。”奏議得到批準。此後撤除了昭靈後、武哀王、昭哀後、衛思後、戾太子、戾後園,這些陵寢地不再設置祭祀,也相應地裁減了守衛的官吏、士卒。

撤除了郡國的宗廟之後,又過了一個月,元帝再次下詔,說:“人們常說,聖明的君王製定禮儀,建立四位親人的祭廟,祖宗的祭廟,永遠保留,以此來表明尊祖敬宗,孝敬父母。朕繼承祖宗的基業,而這樣重大的禮儀,至今還沒有完善,內心常感到惶恐,不敢擅自做出決定,將此事交予將軍、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大夫、博士們,一起討論。”韋玄成等四十四人,經過討論後提出奏議,說:“禮經》中講,最早受命的帝王,最早受封為王的諸侯王,應該稱為太祖,後世繼承的,五座祭廟以外,應予以拆除,拆毀祭廟後的神位,收藏在太祖廟中,每五年舉行一次大祭,叫做一禘(dì)一袷(xiá)。袷祭的時候,毀廟的和沒有毀廟的神主,都在太祖廟中合祭,父親為昭,兒子為穆,孫子再為昭,這是古時候的禮法。祭祀的大義是這樣的:‘君王禘其先輩,以祖先配祭,同時再設立四座祭廟。’意思是從先輩那裏繼承王位,在祭天的時候,以祖廟中的神位配祭,不再為他們立廟,以盡孝道。為自己的先輩親人立四座祭廟,以表明對親人的孝道。嫡親的親人沒有了,就將其祭廟拆毀,以表明這種關係在逐漸疏遠,顯示出親情已經結束。周代所以建了七座廟,是因為後稷是周的最早始祖,文王、武王接受天命稱王,這三座祭廟不能拆毀,再加上至親先輩的四座祭廟,而後成為七座祭廟。除了後稷作為始祖建廟,文王、武王接受天命,功勳卓著,也要建廟,一旦後嗣沒有親人在世,即將祭廟拆毀。成王完成了文王、武王的豐功偉業,製定禮儀、音樂,功德茂盛,也沒有保存祭廟,隻是在去世後,以諡號褒獎生前的行為。《禮經》中講,祭廟在宮中的大門以內,意思是不敢遠離親人。臣愚以為高帝接受天命,創立漢朝,應該作為太祖設立祭廟,永遠保存。後邊的皇帝祭廟,一旦親屬關係疏遠,祭廟就要拆毀,現在到處都是宗廟,昭穆沒有次序,應該將他們遷入太祖廟,按照禮儀排定昭穆次序。太上皇、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的祭廟,均應該拆除,皇考的祭廟,因為有子孫在,還可以保留。”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等二十九人,認為孝文帝在世時,廢除誹謗令,撤銷肉刑,躬行節儉,拒絕貢品,罪人家屬不受牽連,不謀私利,釋放宮中的美人,重視百姓後嗣的繼承,賞賜優待老人,撫恤收養鰥寡孤獨,仁德深厚,堪比天地,為民牟利,施恩惠予四海,應該建立太宗廟。廷尉尹忠認為孝武帝確定正朔,改變服色,安綏四夷,應該建立世宗廟。諫議大夫尹更始等十八人認為,將皇考廟放在昭穆裏排序,不合禮儀,應該排除在外。

各種奏議,使得元帝難以做出最終決定,這件事情拖了一年,元帝又再次下詔,說:“人們常說,確立君王的位序,是祖有功,宗有德,孝敬親人,是做人的大義;保留四座直係親人的祭廟,以表明對親人的孝敬。高皇帝為了天下誅暴,建立漢朝,接受天命成為皇帝,功勞最大。孝文帝原來是代王,呂氏家族叛亂,海內震動,朝中大臣,天下百姓都有共同的心願,擁立文帝,文帝在一番謙讓後,繼承皇位,繼位之後,努力消除暴秦的亂象,提倡三代的禮儀風俗,使百姓很快地恢複生產,社會安定,生活幸福,聖德至偉。高皇帝是漢的太祖,孝文帝是太宗,世代受人祭祀,保存祭廟,朕認為應該如此。孝宣帝在孝昭帝後繼位,於禮儀應該是繼承關係。孝景皇帝廟和皇考廟,嫡係親屬沒有親人在世,按照禮製拆毀。”韋玄成等人上奏說:“永遠保存祖、宗祭廟,祖、宗以外的祭廟,第五個,就可以相繼拆毀。而今高皇帝為太祖,孝文帝為太宗,孝景帝排序為昭,孝武帝排序為穆,孝昭帝與孝宣帝均為昭。皇考祭廟,因為子孫還在,還應該保留祭廟。太上皇廟、孝惠廟,已經沒有直係親屬,祭廟應予以拆毀。太上皇廟的神主,原地埋在園中,孝惠帝排序為穆,神主遷進太祖廟供奉,不再修複他們的陵園。”元帝批準上奏。

參加討論的官員,又以《詩經·清廟》詩中提到過,祭祀神主的禮儀,無不要求清靜,現在將故去皇帝的衣冠,取出來巡遊,後邊跟隨著車騎官吏,還要接受風雨氣息,這樣做不利於神主清靜。“祭祀不必追求數量,數量太多,其實是在煩擾神主,煩擾神主則不敬。”應該按照古時候的禮儀,在四季祭祀宗廟,各個陵園每日、每月間的祭祀,均應該停下來。元帝沒有批準這個奏議。第二年,韋玄成又再次上奏:“古時候人們製定禮儀,以區別尊卑貴賤,國君的母親,如果不是正妻,不可以享受祭祀,在寢殿上獻上食物就可以,國君去世後,即可以停止。陛下稟性至孝,繼承傳統,修建祖宗祭廟,製定祭廟迭毀的製度,排定昭穆順序,大的禮儀製度已經完備,孝文太後、孝昭太後的陵寢園地,按照禮製,應該停止修複。”元帝批準奏議。

又過去一年多,韋玄成去世,匡衡繼任丞相。元帝生病臥床,在夢中夢到祖宗在責備他拆毀郡國中的祭廟,元帝的弟弟楚孝王劉囂也做了同樣的夢。元帝下詔詢問匡衡,想把這些拆毀的祭廟重新恢複,匡衡堅決反對。元帝的病情越來越沉重,匡衡也惶恐不安起來,到高祖廟、孝文廟、孝武廟禱告:“後代曾孫皇帝繼承先帝的偉業,夙興夜寐,不敢懈怠,想著要使祖宗的基業更加宏大,以彰顯祖宗的豐功偉績。因此所有祭祀祖宗的禮儀,都按照先聖的遺訓。此前有關官員認為,當初建立很多宗廟,是為了維係海內人心,並不是為了尊重祖先,向親人表示孝敬。全仗著祖宗神靈的護佑,而今天下安寧,遠方歸附,宗廟應該全部建在京師,天子可以親自祭祀,郡國宗廟就不再修建了。皇帝尊崇禮儀,敬奉神明,禱告祖宗,不敢有片刻地遺忘。而今皇帝有病,身體長久不愈,夜裏夢見祖宗因為毀廟的事情責怪,楚王(劉囂)也做了同樣的夢,皇帝內心惶恐,詔令臣匡衡,重新修複郡國中的祭廟。臣恭敬地認為,上代帝王在主持宗廟大禮時,須親自到場。郡國官吏地位卑賤,不能讓他們主持。祭禮的本義,是以民為本,近幾年糧食收成不好,百姓饑困,郡國中的宗廟沒有財力修複。《禮經》中講,在凶年時,可以不舉行祭祀,因為考慮到宗廟裏的神主,會因為凶年祭祀而不高興,所以也就沒有修理。如果因為此而違背了禮儀,忤逆了祖宗的心願,臣匡衡承擔責任,讓臣遭受禍殃,大病一場,掉在溝渠裏。皇帝仁孝謹慎,應該讓皇帝獲得護佑、福氣。望高皇帝、孝文帝、孝武帝能夠省察,皇帝至誠至孝,保佑皇帝萬壽無疆,讓皇帝的疾病早日痊愈,恢複健康,永保宗廟,天下幸甚!”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