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第四十一(3 / 3)

薛廣德,字長卿,沛郡相縣人。薛廣德在楚國教授《魯詩》,龔勝、龔舍均為薛廣德的學生。蕭望之擔任禦史大夫,將薛廣德安排為下屬,多次與薛廣德討論學問,很賞識薛廣德的才能,舉薦薛廣德,認為薛廣德是本朝士人中的優秀人才。後來薛廣德擔任博士,在石渠閣與儒生們研討經學,升任為諫議大夫,代替貢禹擔任長信宮少府,再後來擔任禦史大夫。

薛廣德為人溫文爾雅,談吐含蓄,有容人之量。等到位居三公,薛廣德敢於在朝堂上直言諫諍。剛剛擔任禦史大夫十幾天時間,元帝巡幸至甘泉宮,郊祀泰一祠廟,禮儀完畢後,留在甘泉宮狩獵。薛廣德即上書,薛廣德說:“現在崤山以東的民眾饑困,百姓流離失所。陛下卻每天在撞亡秦之鍾,聽鄭衛之樂,臣為此而感到憂傷。而今士卒在外,身體暴露於獵場,隨行官員疲憊不堪,希望陛下能夠返回宮中,多考慮些與百姓同憂同樂的事情,天下會為此而感到慶幸。”元帝當天就返回了宮中。當年秋天,元帝要以醇酒祭祀宗廟,從便門出來,準備登上樓船前去宗廟,薛廣德在路上攔住乘輿,脫下帽子,趴在地上叩頭,說:“皇上應該從橋上走。”元帝下詔,說:“大夫把帽子戴上再說話。”薛廣德說:“陛下不聽臣的意見,臣就在陛下的麵前自刎,讓臣的鮮血汙染車輪,讓陛下進不得宗廟!”元帝聽了這樣恐怖的話,心中很不高興。坐在前導車的光祿大夫張猛向元帝進言:“臣聽說主上聖明,臣下才敢直言。乘船危險,從橋上走安全,聖主不做危險的事情。禦史大夫說得對。”元帝說:“一定要這樣做,才能勸諫人嗎!”車子於是從橋上過去。

又過了一個月,由於當年的收成不好,有很多百姓流離失所,丞相於定國、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為此而請求辭職,元帝以安車駟馬的規格褒獎他們,同時賞賜每人黃金六十斤,然後才讓他們回家。薛廣德繼任禦史大夫,前後十個月,遭到免職。出函穀關,回到沛郡,郡太守在郡界迎接。沛郡人以薛廣德為榮,把皇帝賜予薛廣德的安車懸掛起來,傳予子孫。

平當,字子思,祖父以家產百萬,按照漢朝製度從下邑縣遷徙至平陵(昭帝的陵寢)縣居住。平當在年輕時,擔任大行令治禮丞,以工作勤懇,補為大鴻臚文學,又因為居官清廉,先後擔任順陽縣長,栒邑縣令,以熟悉經學擔任博士,朝中的公卿舉薦平當,認為平當對經學的論述通曉明白,平當此後在朝中兼任給事。每當出現災異,平當都能從經學中找出解釋,指出政策上的失誤。其文章宏博、典雅,雖然不能與蕭望之、匡衡相比,但他們文章中的旨意是相通的。

在元帝朝,韋玄成擔任丞相,奏請撤銷太上皇的陵寢廟園,平當上書說:“臣聽說孔子曾經講過:‘要實現王道治理,一定要經過三十年,才能達到仁治的效果。’三十年時間,可以讓道德和諧,禮儀規範,災害減少,禍亂消除。而今聖漢接受天命,繼承王道事業,開國至今將近二百年,孜孜不倦,政治清明。可是社會仍然沒有和諧,陰陽不調,災害頻仍,還有什麼事情沒有做好呢?為什麼仁德的教化收效甚微!禍福的出現,均有其原因,一定還有其它原因。應該反思,要找出原因的症結。在上古時,堯帝南麵稱王,治理國家,首先‘克明俊德,親近九族。’而後在萬邦推行教化。《孝經》中講:‘天地之性人為貴,人的行為莫大於孝,孝的行為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周公即是這樣的人。’做孝子的人,要表明誌向,周公輔佐成王,完成文王、武王的事業,製定禮樂製度,重視在祭祀父親時,配享祭天的禮儀,文王不願意做始祖,淩駕於祖父之上,於是將祖考向上推,一直推到後稷,作為周的始祖祭祀,配享上天。這是聖人的聖德,是至孝。高皇帝具有聖德,受命於天,享有天下,仍然孝敬太上皇,如同周文王、周武王尊崇祖宗一樣,一直到太王、王季。太上皇是漢朝的始祖,後嗣皇帝應該時代尊奉,以廣聖德,這是至孝的事情。《尚書》中講:‘從上古的事跡中,考察建功立業的事情,時代傳誦,傳於無窮。’”元帝很讚賞平當的諫言,下詔重新修建太上皇陵寢廟園。

不久,平當領受詔命,出京城視察幽州的流民情況,向朝廷舉薦州刺史,以及二千石官員,還有能夠勸勉百姓的官員,平當建議放緩製止勃海曬鹽的禁令,先解決當下百姓的困難。所經過的地方,受到當地官員、百姓的一致好評,奉命出使的十一人中,平當的成績為最優,隨後升任為丞相司直。因為犯有錯誤,平當被貶謫至朔方郡擔任刺史,再後來征入朝中擔任太中大夫兼任給事中,連續升遷,平當升任為長信宮少府、大鴻臚、光祿勳。

當初,太後姐姐的兒子衛尉淳於長,向成帝諫言停止修建昌陵,成帝將建議交予有關部門討論。平當認為已經修建了幾年,再堅持幾年,即可以建成。成帝後來停止了修建昌陵,以淳於長首先提出建議,成帝頒下詔書,讓朝中的公卿們討論封淳於長爵位。平當認為淳於長雖然首先提出建議,但還不夠封爵的資格。加上自己曾經堅持修建昌陵的提議,平當被貶謫為巨鹿郡太守。成帝後來封了淳於長為列侯。平當因為熟悉經學《禹貢》,領受皇帝詔命巡視黃河,擔任騎都尉,負責黃河的堤防事務。

哀帝繼位後,哀帝征召平當擔任光祿大夫兼任諸吏散騎,後來平當又升任為光祿勳,禦史大夫,一直到擔任丞相職務。因為在冬天接受任命,不適宜授爵,哀帝先賜予平當關內侯爵。第二年春天,哀帝派出使者征召平當,再次封平當為列侯。

平當病得很重,不能夠應召。家裏人勸說平當:“你就不能為了子孫們考慮,掙紮著爬起來,接受侯印嗎?”平當說:“我擔任這麼高的職務,已經是屍位素餐,還要接受侯印,最後再躺在床上等死,那種死,簡直是死有餘辜。而今我不起來接受侯印,也是為了子孫。”平當遂上書哀帝,請求退休乞骸骨。哀帝回信道:“朕在大臣中反複挑選,最後才選出君來擔任丞相,君在任的時間不長,還沒有輔佐朕,做出什麼成績,當下陰陽不調,冬天無雪,天氣大旱,朕擔心來年還會是災年,朕的德能不夠,君何必將責任全部攬在自己身上?一定要上書退休乞骸骨,還要退回關內侯爵位、食邑,我讓尚書令譚賜君一頭牛,上好的尊酒十石。君要聽從醫生的診治,按時服藥,多加保重。”一個月後,平當去世。兒子平晏也熟悉經書,後來擔任大司徒(丞相),受封為防鄉侯。漢朝建國以來,隻有韋賢、平當父子在朝廷先後擔任宰相。

彭宣,字子佩,淮陽郡陽夏縣人。治學研究《易經》,以張禹為老師,後來經過舉薦擔任博士,又升任為東平王太傅。張禹因為是成帝的老師,在朝中受到尊敬、信任,張禹舉薦彭宣,說彭宣熟悉經學,為人持重,可以征召至朝中授以政事。於是成帝將彭宣征調入朝中,後來又任命彭宣為右扶風,升任為廷尉。由於從諸侯國調上來,按照製度不能在京師擔任職務,繼而又將彭宣任命為太原郡太守。幾年後,彭宣再次被征調入朝中,擔任大司農、光祿勳、右將軍。哀帝繼位後,彭宣改任為左將軍。一年後,哀帝想讓外戚丁氏、傅氏擔任朝中的重要職務,賜予彭宣策書,策書中說:“有關官員上奏,認為諸侯國來的人不能宿衛宮廷,將軍不宜再掌握宮中的警衛部隊,不宜再在宮中擔任重要職務。朕考慮將軍在朝中擔任將軍職務,兒子此前又娶了淮陽王的女兒,與諸侯王聯姻,這些均不符合在朝中任職的規定。讓光祿大夫曼賜予將軍黃金五十斤,安車駟馬,請交還左將軍印綬,以關內侯爵位回家養老吧。”

彭宣被罷官幾年後,諫議大夫鮑宣又多次舉薦彭宣。在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一日,天空出現日蝕,鮑宣又再次諫言,哀帝於是再次征召彭宣擔任光祿大夫,後來彭宣升任為禦史大夫,繼而改稱為大司空(禦史大夫),受封長平侯爵位。

恰好哀帝駕崩,新都侯王莽擔任大司馬(太尉),在朝中執掌朝政,將大權掌握在手中。彭宣上書,說:“三公如同鼎的三足,輔佐君王,一足不穩,鼎即會傾覆,致使鼎中的美食不能享用。臣資質淺薄,年老體弱,眼睛昏花,幾次害病,神誌昏昧易忘,願意交還大司空、長平侯印綬,請求退休乞骸骨,回到家鄉,等待將屍骸填埋在溝壑中。”王莽將此事稟報太後,太後賜予彭宣策書,說:“君上任不久,功德還沒有顯現,由於年老體弱,不能再為國家效力,安綏海內。讓光祿勳甄豐送上冊書,詔令君,交還大司空印綬,回到封邑養老。”王莽怨恨彭宣辭職,沒有賜予彭宣黃金安車駟馬。彭宣在封邑住了幾年後,去世,諡號為頃侯。爵位傳予兒子至孫子,王莽篡漢敗亡,爵位斷絕。

讚辭如下:雋不疑以經學從政為官,遇到意外的情況,能夠冷靜處置,遂為後世人留下政聲,善始善終。疏廣深諳知足不辱的道理,為自己留下後路,以免晚年受辱,其結局又次一等。於定國父子哀憐鰥寡孤獨,能夠以善治獄,堪為守職能臣。薛廣德晚年有懸車之榮,平當自覺引退,有知榮辱,識羞恥之心,彭宣看到王莽篡權,仕途險惡,主動引退,與“患得患失”又有所不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