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2 / 3)

相如出使蜀郡時,蜀郡很多老人們說,修築通向西南夷的道路沒有用,朝中有些大臣也持有相同看法。相如想提出諫言,而且工程已經開工,不能停下來,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借蜀郡父老的口吻,闡述思想,在文章中還有一位使者提出詰難,雙方問答,以闡明天子的意圖,同時強調此次出使的目的,讓百姓明白皇帝的良苦用心。文章如下:

漢朝建國已經七十八年,至今恩德傳至第六世,漢軍威武雄壯,皇帝普施恩惠,萬民沐浴恩澤,域外浸潤聖德。朝廷派出使臣出使西域,隨處實施教化,漢風所指,所向內附。現在冉人、駹人已經願意歸服,莋人、邛人爭相稱臣,斯榆,苞蒲先後獲得平定,漢軍高奏凱歌而還,然後揮軍東指,抵達蜀都。

當地耆老、搢紳、士大夫、先生等,有二十七人,恭敬地前來拜謁。寒暄過後,陳述想法:“人們都說天子對於夷狄,其政策主要是羈縻,讓他們與聖朝的關係,能夠保持不斷,就足夠了。現在卻要發動三個郡的軍民百姓,修築通往夜郎的通道,三年時間,倏忽而過,工程卻依然艱巨,軍民士卒均已經疲憊不堪,百姓負擔沉重;還要連通西夷,百姓為此而愁苦哀怨,擔心工程浩大,難以完成,對於使者來說,這也是一件難以交差的任務,朝中大臣,聽說為了此事,也在議論紛紛。邛人、莋人、西僰人與中原交通,曆年都有,難以勝記。古往今來,君王以仁德召喚他們,他們未必願意歸附,以武力兼並他們,效果也未必很好,勉強的事情總是難以成功!現在剝奪百姓利益,將錢財耗費在迫使夷狄歸附上麵,弊大於利,收效甚微。鄙人孤陋寡聞,冒昧談論這些,不知高低。”

使者說:你們來,就是要說這些嗎?按照你們所講的,蜀郡不需要改換服飾,巴郡也沒有必要移風易俗了,我一向討厭這些說法。事關重大,不是旁觀者都能看得清楚。我此次行程急迫,其中原因不能解釋得太過詳細。還是揀重要的說吧:

人們常講,世上須有非常之人,才能成就非常之事;有了非常之事,才能獲取非常之功。非常者,即是想法、做法與普通人不同。因此人們常說:當‘非常’開始時,黎民百姓會感到恐懼;但是等到大功告成時,天下百姓又均會樂在其中受益。

在遠古時,洪水滔天,大水泛濫,民眾不得不遷徙至高地,在荒野中生活,山地崎嶇陡峭,有許多不便。夏後氏大禹,看到此種情況,深感憂慮,於是率領百姓修築堤防,堵塞潰壩,疏通河道,導引洪水,讓洪水順利地入海,百姓最終過上安寧的生活。當時的辛苦勞作,百姓們全能理解嗎?大禹也隻好身心疲憊,率先垂範,辛苦勞作,手腳上布滿老繭,肌膚上磨光汗毛,才創立下此項豐功偉績,大禹創立下的豐功偉績昭顯於後世,至今人們仍然在享受著大禹治水,帶來的福祉。

賢明的君主繼承宏偉的大業,豈能夠得過且過,拘泥於世俗不理解,做事情隻會循規蹈矩,隻求取悅於當時人!賢明的君主崇尚的是宏偉的議論,堅持的是未竟的事業,立下的豐功偉績,將會為後世人所敬仰。賢明的君主一定是思維活躍,采納的意見不同凡響,君主創立下的功業,要像日月一樣輝煌。《詩經》中不是說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四海之內,八方之外,全部要考慮周到。君主隻要認為,有些地方還沒有得到聖朝的恩澤,君主即會感到不安。現在普天之下,疆域內的民眾,冠帶之屬,全部在享受著福祉,沒有缺憾。而那些方外之國,風俗迥異的夷狄,由於舟車不通,人跡罕至,政教沒有開展,風俗不能教化,他們不僅襲擾漢朝的邊境,夷狄間也經常會發生內亂。這些人不通禮儀,邪惡橫行,殺君奪位,君臣易主,尊卑失序,父兄反目,甚至劫掠幼兒為奴婢。當地受害的人民哀泣哭號,向漢廷申訴,他們說:‘人們都說中國是禮儀之邦,實施仁政於萬民,百姓中,無論老幼,均能夠得到撫育,為什麼偏偏要舍棄我們!’他們翹首以盼,如同久旱期盼甘霖,這樣的哭訴,心腸硬的人都會聞之落淚,更何況聖明的君主,豈能夠無動於衷?因此才會揮師異域,北討匈奴,南派使臣,促使南粵王歸化;四方百姓,得以受到教化。西夷、南夷,蠻夷國已經先後歸附,希望得到封號的夷王有很多。漢朝邊關因此而向外遷移至沬水、若水,在牂牁以西設置邊關,打通靈山天險,在孫原河上架設橋梁,將聖人的教化傳播於四方,百姓都能得到仁義的教化,朝廷廣施恩澤,邊地有了規範,夷狄不再閉塞,愚昧迎來光明,休憩甲兵,停止攻伐。中外遠近,享受著和平生活,百姓過上祥和安寧的日子,這不是很好嗎?拯救百姓於水火,共同享受美好生活,結束衰世的敗亡,接受周禮的教化,這些均是天子想要去做的。百姓們雖然暫時辛苦,豈能夠停下來已經開始的工程?

“有為的君主,往往是以勤奮開始,以收獲為終。此次受命於天,取得的成效即在眼前。為此而增添泰山上的封土,增加梁父山上的禪禮,到那時,鸞鳳齊鳴,雅頌高奏,德同五帝,義比三皇。這難道是凡夫俗子都能夠理解的嗎,這就如同是鳳鳥已經翱翔於寥廓,而張網捕雀的人,還在緊盯著湖沼,豈不是可悲可歎!”

此時,各位進言的士人已經是茫然不知所措,忘記此行的目的,下麵的話也不知再從何處談起,連聲說:“高尚啊,朝廷的聖德,這正是鄙人們所願意聽到的。百姓即使辛苦,也願意將這件事情做到底。”遂起身告退,感謝使者接待。

再後來,有人上書,說相如在出使期間收受蜀人的賄賂,相如因此而被免官。在家居住一年後,又被朝廷征召為郎官。

相如口吃,不善言談,但文章寫得好。身患糖尿病。相如與文君結婚後,家裏有了錢,雖然在朝中為官,相如卻不願意參與到公卿們對國是的討論中去,常稱病,在家中休息,也不羨慕官職、爵位。相如曾經跟隨武帝到長楊宮打獵。當時武帝喜歡親自射殺熊羆、野豬,騎馬狂奔,追逐野獸,相如為此而上書,向武帝提出諫言。上書如下:

臣聽說萬物中,雖然是同類,但能力仍然會有差異,因此烏獲力大無窮,慶忌奔跑如飛,孟賁、夏育勇猛無畏。臣愚以為人既然有差異,野獸也同樣會如此。現在陛下喜歡挑戰、冒險,親自射殺猛獸,假若有一天,猝然遇到一隻迅疾的猛獸,匍伏在車旁,猛地撲向陛下的乘輿,馭手來不及躲避,此時身邊即使有人,也難以反應過來,即使有烏獲的力氣、逢蒙的射技,也難以發揮作用,到那時,人就如同枯木朽株,會被猛獸盡情地撕咬。猛獸的利牙尖爪,如同胡、越的刀槍,羌、夷的利箭,此時此刻從車轂下舉起,從車轅旁射來,其情其景將會是何等危險!雖然天子出行,有萬全的措施,可是這些事情,天子還是要小心為妙。

天子出行,總是要先清理道路,而後乘輿才徐徐前行,走到中途才放開韁繩,讓快馬奔馳,即使這樣,有時馭手也還會操控失靈,銜口不起作用。更何況乘輿駛臨草地,在高崗丘壑間馳騁,到那時,陛下隻顧著獵取野獸的快樂,卻忘記了難以預料的危險,想要躲避猝然而至的災禍,恐怕為時已晚!陛下不愛惜萬乘之軀,不顧及自身安危,喜歡在驚險刺激中尋求愉悅,臣鬥膽認為,這樣做不可取。

聰明的人總是在萌芽狀態,即能發現問題,有智慧的人總是在無形中,努力避免未然的禍患,禍患一般萌生在疏忽中,在人們不注意時,猝然降臨,民諺常說:“家有千金,不坐垂堂。”這句話比喻雖小,可以見大。臣奏請陛下留意。

武帝讀了後,很高興。在返回的途中,路過宜春宮,相如奉上新賦,哀悼秦二世皇帝的失誤。內容如下:

馳騁荒塬,躍上土阪兮,馳入昔日輝煌之秦宮。俯視江岸,堤岸蜿蜒兮,眺望南山高低之蔥蘢。山勢險峻,空穀幽深兮,頓覺穀口視野之遼闊。渭水汩汩,一去不返兮,流經關中廣袤之沃野。林木蔥蘢幽深兮,竹林搖曳在風中。躍上東塬土阪兮,踏卵石涉水向北。駐車陷入凝思兮,憑吊秦二世皇帝,繼位不能慎選朝臣兮,亡國失去祖宗基業;相信讒言至死不悟兮,致使宗廟香火斷絕。嗚呼哀哉!操行不能不謹慎,荒塚蕪穢不得修整兮,魂靈飄泊難以享受血食。

相如被任命為孝文帝陵園令。武帝對相如寫的《子虛賦》、《上林賦》很喜歡,相如也查覺到武帝喜歡神仙故事,於是說:“上次寫的《上林賦》還不算完美,臣還可以寫出更華美的。臣曾經寫過《大人賦》,沒有寫完,願意奉上陛下觀覽。”相如認為神仙一般住在山水林莽間,體態消瘦,這不大符合帝王對於神仙的想象,而後相如將寫完的《大人賦》奉上武帝,內容如下:

世有大人兮,住在中州。宅邸萬裏兮,卻很少駐留。歎世俗狹隘兮,遂率性而遠遊。駕紫色彩虹兮,乘祥雲而上浮。豎格澤星於長竿兮,映照蒼穹之光耀。掛旬始星為驂鈴兮,曳彗星為旗旒。隨風錦旗舞動兮,漫卷而又招搖。攬攙槍星為旌旗兮,剪霓虹以為綢。五彩紛呈炫目兮,飆風激流而雲蕩。駕應龍拖曳乘輿兮,赤螭青虯配曳驂乘。昂首曲頸駕雲騰霧兮,爪牙在彩雲間翔舞。奮龍首嘶鳴於昊天兮,踏祥雲馳騁遨遊。前後顧盼景色壯麗兮,拖曳乘輿起伏奔走。重返大地略顯疲憊兮,又馳騁於山川徑流。狂噴鼻息似亢奮兮,祥雲消逝,彩雲褪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