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2 / 3)

爰盎不喜歡晁錯,看到晁錯在哪裏坐,爰盎一定要避開;同樣,爰盎坐的地方,晁錯也會避開,二人沒有在朝堂上交談過。及至孝景帝繼位,晁錯擔任禦史大夫,派官吏調查爰盎私下裏接受吳王的財物,雖然爰盎被免罪,皇帝下詔,還是將爰盎貶為庶人。吳楚造反的消息傳至長安,晁錯對府中丞史講:“爰盎多次收受吳王的金錢,為吳王隱瞞,說吳王不會造反。現在吳王反了,我們要向皇上奏報,治爰盎的罪,讓爰盎供出吳王造反的陰謀。”丞史說:“事情還沒有發生,治爰盎的罪,還可以阻斷吳王造反的念頭。現在叛軍已經向西開進,再治爰盎的罪,又有何用處!況且,爰盎也不見得就知道吳王反叛的陰謀。”晁錯猶豫不決。有人將此事告訴爰盎,爰盎害怕了,夜裏去見竇嬰,想要向皇帝當麵解釋為什麼吳王要造反,希望在景帝麵前將問題解釋清楚。竇嬰於是進宮奏報景帝,景帝召見爰盎。爰盎覲見景帝,解釋了吳王造反的原因,就是為了要殺晁錯,現在要馬上殺掉晁錯,向吳王表明態度,吳王就會罷兵。景帝拜爰盎為太常,竇嬰擔任大將軍,兩人關係平素就好。在當時,各個皇陵縣以及長安城中的賢大夫,均願意與他們兩人交往,每天來往府中的車輛有數百乘。

等到晁錯被殺,爰盎以太常身份出使吳王。吳王想讓爰盎擔任叛軍的將軍,爰盎拒絕。吳王於是要殺掉爰盎,命令一位都尉率領五百名士兵,將爰盎囚禁在軍營中。在此前,爰盎擔任吳國相,屬下有一位官吏與爰盎的侍女通奸。爰盎知道了,佯裝不知,還與平時一樣對待這位官吏。有人私下裏對這位官吏講,“國相已經知道你與國相的侍女私通。”這位官吏嚇得逃走了。爰盎親自駕車追趕,將這位侍女送予這位官吏,還讓這位官吏重新回去任職。此次爰盎出使吳國,又遇上這位官吏,官吏正好在看守爰盎的五百名士兵中,擔任司馬校尉,官吏用行裝換了兩石醇酒,當時天氣嚴寒,士兵們又饑又渴,這位司馬把士兵們引向西南角落,全部灌醉,士兵們醉得躺在地上。這位司馬而後在夜間喚醒爰盎,說:“君可以走了,吳王明天早上就要殺你。”爰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問:“你為什麼要幫我?”司馬說:“臣原來是君的屬下,與侍女偷情的那位官吏。”爰盎大驚,於是謝道:“公還有親人,我不能連累你。”司馬說:“君一逃走,臣也就逃之夭夭了,我的親人已經安頓好,君不用擔心!”接著用刀割開營帳,繞過喝醉酒的士兵,逃出營寨。司馬與爰盎分頭逃走。爰盎解下苻節旄尾藏在懷裏,步行七十裏,天亮時遇上梁國騎兵,爰盎騎上馬,飛馳返回長安報告。

吳楚叛軍平定後,景帝改封楚元王的兒子平陸侯劉禮為楚王,任命爰盎為楚國相。爰盎曾經上書言事,沒有被采用,此後以有病為托辭,辭去官職,回到安陵(惠帝的陵寢)縣,在家中養病,與閭裏的鄉鄰們玩得很好,一起鬥雞走馬。洛陽大俠劇孟曾經前來拜望爰盎,爰盎熱情地招待劇孟。安陵縣一位富人就此事問爰盎:“聽說劇孟是一位賭徒,將軍為何要與這樣的人交往?”爰盎說:“劇孟雖然是賭徒,劇孟的母親去世,來吊喪的客人、送葬的車輛有一千餘乘,這即是劇孟的過人之處。大家都有遇到難事的時候。假若有事,別人叩門,不以父母在為托辭;不以出門在外為借口,拒絕來訪的客人,能夠為客人赴難的,天下隻有季心、劇孟可以做得到。今天你身邊也有幾位隨從,真地有事了,你能依靠他們幫助嗎!”遂將這位富人訓斥一通,不再與他有來往。世間豪傑聽說此事後,均讚賞爰盎的為人。

爰盎雖然在家中閑居,景帝有事,仍常常派人來向爰盎谘詢。梁王劉武想繼承帝位,爰盎為此事勸說過景帝,以後梁王繼承帝位的事情,被擱置下來。梁王為此很惱火,派人刺殺爰盎。刺客來到關中,打聽爰盎,談到爰盎的人莫不交口稱讚。刺客於是去麵見爰盎,對爰盎說:“臣接受了梁王的禮金,為梁王刺殺君,君是一位忠厚長者,我不忍心對君下手。然而,後邊還有十幾批刺客,君要小心!”爰盎心中很不痛快,在家中閑居,竟然還有人找上門來暗殺,於是到棓生那裏去占卜問卦。回來時,梁王後續派來的刺客緊隨在後邊,在安陵縣城門外將爰盎刺殺。

晁錯,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曾經跟隨軹縣人張恢先生學習申不害、商鞅的刑名學說,與洛陽人宋孟和劉帶跟隨同一位老師學習。後來以熟悉文獻經典,在朝中擔任太常掌故。

晁錯為人剛直嚴苛。在文帝朝,天下還沒有專門研究《尚書》的人才,後來聽說齊國人伏生專門研究《尚書》,在秦代時是秦朝宮廷裏的博士,在文帝朝時年紀已經在九十開外。因為年紀太大,伏生不能再應召到長安來。文帝於是詔命太常,派人向伏生學習《尚書》。太常派晁錯向伏生學習《尚書》,返回後,晁錯奏報學習經過,極力稱讚伏生的學問。文帝下詔,任命晁錯為太子家中舍人、門大夫,後來晁錯擔任博士。晁錯上書說:“君王之所以尊貴。顯揚功名於後世,是因為懂得治國理政的方法。君王懂得如何掌控臣下,治理百姓,臣下才會敬畏君王;君王懂得如何了解下情,才能避免受到臣下的蒙蔽;君王懂得如何安撫百姓,海內百姓才會臣服於君王;君王懂得如何引導官員百姓向善、忠誠,臣子的品性才會不斷地得到完善。這四個方麵,臣私下裏擔心太子學習得還不夠。有些大臣認為,皇太子沒有必要了解太多的東西,臣雖然愚蠢,卻並不讚同。從上古時的君王來看,不能奉祀宗廟,最終被臣子加害的,均是因為不了解治國的方法。皇太子讀過的書很多,但對治國理政的方法學習得還不夠,對書中寓意的理解還不透徹。讀書多而不去理解書本中的寓意,是在空耗時間,沒有收獲。臣認為皇太子聰明睿智,駕車、射箭這些技藝,已經超過常人,對於治國理政的方法還是要多熟悉些才好,是否太子擔心,陛下會懷疑他急欲繼位。但願陛下選擇一些聖人的治國理政方法,今天仍然可供借鑒的,用來教導太子,經常檢查太子對這些知識的掌握。願陛下明察。”文帝讚同晁錯的看法,於是任命晁錯為太子家令。因為晁錯善辯,得到太子賞識,在太子府中,大家稱讚晁錯為“智囊”。

在當時,匈奴十分強大,多次入侵漢朝邊郡,文帝發兵抗擊匈奴。晁錯在用兵問題上上奏文帝,奏書中說:

臣聽說漢朝建國以來,匈奴多次入侵邊郡,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高後執政時期,匈奴多次入侵隴西郡,攻城略地,燒殺擄掠,劫掠牲畜;再後來,匈奴殺入隴西郡,殺害我邊郡官民,大肆搶掠。臣聽說戰勝之威,民氣百倍;敗軍之卒,永世難複。從高後以來,隴西郡三次遭受匈奴入侵,邊郡百姓遭受如此大的傷害,現在畏敵的情緒蔓延。假若隴西郡的官吏,能夠托庇社稷神靈護佑,奉陛下明詔,整頓軍隊,砥礪士氣,將受害的邊民組織起來,勇敢地與凶頑的匈奴抗爭,或許能夠以少擊眾,斬殺一、二位匈奴首領,這樣做對於打敗匈奴,可以起到鼓舞作用。不是隴西郡的百姓怯懦,是守邊的將領禦敵的方法不夠。因此兵法上說:“有必勝之將,沒有必勝之民。”由此看來,安定邊郡,建立功勳,在於選將,選擇良將很重要。

臣聽說,講到用兵,兩軍在交戰時,有三個關鍵點要注意:一是要掌握好地形,二是要訓練好士兵,三是要熟悉手中的武器。兵法上講:一丈五尺深的溝,淺淺的河流,山上有樹木岩石,有長流河水和低矮的山丘,有草木存在的地方,適合步兵野戰,戰車、騎兵在這樣的地方很難發揮作用。山丘土塬,平原曠野,綿延不斷,是戰車、騎兵用武的地方,步兵在這裏十不擋一。高山峽穀,穀地從中間穿過,居高臨下,是弓弩手用武的地方,短兵器在這裏百不擋一。兩軍對壘,平地淺草,可前可後,這時候使用長戟最為有利,手持短劍盾牌難以發揮作用。蘆葦叢中,枝葉茂盛,草木蔥蘢,是短矛用武的地方,長戟難以發揮作用。道路曲折,扼守險要,使用劍盾最為有利,弓弩很難發揮作用。士兵不加選擇,不經過訓練,不熟悉兵器的使用,行動不能統一,動作參差不齊,不能捕捉戰機,撤退時混亂,前方軍隊奮力拚殺,後方軍隊疲憊懈怠,不能按照鼓聲前進,按照鑼聲後退,這是沒有經過訓練的結果,這樣的軍隊十不當一。兵器不堪使用,與空手相同;盔甲不夠緊密,與赤身相同;弩箭射程不遠,不如短兵器;駑箭射不中的,與沒有射出一樣;射中傷害不了敵人,與沒有箭頭一樣;這是因為將士們還不熟悉武器,這樣的軍隊五不當一。因此兵法上講:器械不利,等於是將士兵交予敵人;士兵不經過訓練;等於是將將領交予敵人,將領不懂得用兵,等於是將君王交予敵人;君王不懂得選將,等於是將國家交予敵人。這四項,在用兵時,須多加注意。

臣還聽說,大小異形,強弱異勢,險阻異備。卑身以事強國,是小國采取的方法;聯絡小國進攻大國,是勢均力敵國家采取的方法;以蠻夷對付蠻夷,是中國采取的方法。現在匈奴的地貌與戰爭技藝與中國不同,上山下坡,出入溪澗,中國的戰馬不如他們;道路狹窄險要,邊跑邊射,中國的騎兵不如他們;忍受疲勞,忍饑耐渴,持續戰鬥,中國的士兵不如他們,這些是匈奴的長處。如果在曠野平原地帶作戰,輕車驍騎,匈奴的騎兵則會亂了陣腳;長戟勁弩,遠程放箭,匈奴的弓箭手即會失去優勢;堅甲利刃,長短配合,遊弩來往遊擊,嚴陣以待,什伍向前,匈奴的騎兵就會難以抵擋;強弓利箭,萬箭齊放,射向一個目標,匈奴的鎧甲、盾牌就會難以防禦;下馬格鬥,劍戟交加,前後移動,匈奴騎兵的陣法,就會難以應對,這些是中國士兵的優勢。從這些對比來看,匈奴的長處有三種,中國的優勢有五種。陛下掌握有數十萬漢軍,對付數萬匈奴騎兵,完全可以采用以眾擊寡,用十個對付一個的戰術。

盡管如此,兵器,仍然是凶器;戰爭,仍然是危險的事情。由大變小,由強轉弱,隻是轉瞬間的事情。靠大量的人員犧牲來取勝,會使得軍隊一蹶不振,這樣的結果真地出現了,陛下也會追悔莫及。帝王思考問題,要有縝密地安排。現在有義渠族的降胡投降漢朝,人數多達千人,他們的飲食習慣、作戰方式與匈奴相同,可以賜予他們堅甲絮衣,強弓勁弩,用來補充邊郡駐守的騎兵。為他們安排合適的將軍,這些將軍應該了解胡人的習俗而且能夠獲得胡人信任,奉陛下明詔,派出將軍去指揮這些胡人。遇到險阻,使用這隻軍隊;遇到平地緩坡,則使用漢軍的輕車步兵。兩隻軍隊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再輔以其它漢軍協助,這是製敵的萬全之策。

人們常說:“狂夫之言,供明主擇焉。”臣晁錯愚昧淺陋,冒死奏上狂言,供陛下參考。

奏書到此為止。

文帝很欣賞,賜予晁錯璽書,答道:“皇帝問候太子家令。你上書中關於用兵的三條建議,朕都看過了。奏書中講‘狂夫之言,明主擇焉。’其實不然。作為諫言,沒有狂與不狂,作為朝廷決策,假若不能做出明智的抉擇,才會鑄成大錯。國家製定政策,是否能夠正確地選擇諫言,至為重要。假若讓不善於選擇的君主,去不著邊際地製定政策,即使有再好的諫言,又有何用。”

晁錯又上書提出守衛邊塞的一些諫言,勸文帝要重視農業,將農業作為國家的根本要務,這兩次諫言如下:

臣聽說在秦代時,向北進攻胡貉,鄰黃河修築要塞;向南進攻南粵,在南嶺派出戍卒。始皇帝派出軍隊進攻胡、粵,不是為了保衛邊疆,拯救受到入侵、受到傷害的百姓,而是為了貪婪開拓領土,因此拓邊的戰果還未鞏固,天下隨即大亂。用兵沒有一個正確的目的,戰則為敵所擒,守則老死邊陲。匈奴所處的地域,是積陰的地方,那裏的木質堅實,冰凍三尺,人們食肉飲奶,人的肌肉緊繃,禽獸的皮毛厚實,本性耐寒。南粵地方少陰多陽,那裏的人們肌肉鬆弛,禽獸的皮毛疏鬆,本性耐熱。秦朝派出去的士卒不能適應水土,戍守邊疆,死在當地的人很多,還有輸送物質的,很多人死在轉輸的途中。秦民被征發至邊疆,如同是赴刑場,因此被派去的士卒,隻能是受到貶謫的犯人,他們的名稱就叫做“謫戍”。最早謫戍邊疆的,是犯人,是入贅的女壻、商人,再後來,隻要有商人戶籍,祖父母、父母親曾經有過商人戶籍,也要征發,再往後,就開始征發居住在閭左的居民。征發進行地如此不順利,戍邊的民眾怨聲載道,常懷有反抗之心。假若要百姓戍守邊疆,要讓他們即使戰死,也不會投降,需要采用鼓勵的政策。隻有這樣做,才能讓他們堅守堡壘,勇敢地麵對敵人。對於戍邊的軍士,要有封賞的政策,還要有封賞的爵位,在攻下城池後,允許他們獲取財物,將繳獲的財物歸己,隻有用鼓勵的政策,才能讓軍士們甘冒矢石,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秦朝的戍邊守衛,有萬般的害處,卻沒有絲毫益處,士卒們戰死之後,連一算錢也不能被政府免除。天下人知道這種命運遲早也會落在自己身上,所以陳勝帶領一幫戍卒走到大澤鄉,率先起義,天下追隨的人如同流水一樣,秦以劫掠的方式,為秦廷的滅亡掘下墳墓。

匈奴人吃的穿的不依賴土地,他們才會有侵略的行為,匈奴可以隨時來到漢朝邊郡搶掠。這是為什麼?因為匈奴人吃肉飲奶,穿著獸皮,沒有城郭田地家園的羈絆,沒有固定的住所,如同飛禽走獸一樣,他們分布居住在曠野,逐水草而居,草盡水竭,即會遷徙搬家。因此說,匈奴的隨時遷徙,時來時往,是匈奴人的生活習俗。而在中國,百姓假若要遷徙,即要離開家園、耕地。匈奴在塞下的許多地方遊牧打獵,或者靠近燕國、代國,或者靠近上郡、北地郡、隴西郡,匈奴窺伺邊郡的守衛漢軍,漢軍少了,匈奴人即會入侵擄掠。朝廷則不能隨時調動大軍反擊,邊郡的民眾對此早已感到絕望,有些人甚至有投降匈奴的想法;派出漢軍救援,軍隊少了,不解決問題,軍隊多了,等到抵達戰場,匈奴已經遠遁而去。在當地留守軍隊駐紮,則耗費巨大;軍隊離開,匈奴又會隨時入侵。如此連年不斷,使得中國疲憊不堪,百姓不得安寧。

陛下重視邊郡守衛,派遣將領、征調漢軍戍守邊塞,這是件很好的事情。然而讓遠離家鄉的士卒戍守邊塞,一年需要更換一次,難以了解匈奴的特點,不如選擇士兵在邊郡常年駐守,同時將家眷安置在邊郡,輔以在當地屯墾,做出長遠打算。在農閑時,士兵們可以修築高牆深塹,準備防禦的滾石,準備防備騎兵的鐵蒺藜,在駐紮的地域,再修築一座內城,城間距離一百五十步。還可以製定政策,在要害地域規劃布置,建造城邑,每座城邑安排上千戶的居民,周圍設置籬笆。先建造房屋,準備好耕田犁地的器具,招募罪人或者免除刑徒勞役的人員,讓他們來到邊郡居住;人數不足,還可以招募贖罪的奴婢,為了得到封爵,送到官府中的奴婢;如果數量還不足,還可以招募願意遷徙至邊郡的百姓。賞賜給他們爵位,免除他們的徭役。由政府供給遷徙來的移民冬夏衣服,由官倉供給移民糧食,直到移民達到自給自足為止。邊郡縣邑的百姓可以買爵,可以買到十級以上的卿爵。沒有娶到妻子的邊民,由國家出資幫助他們組織家庭。人之常情,沒有配偶,難以在新的地方安家。塞下的百姓家產不厚,難以讓他們長期居住在危險地域。匈奴入侵邊郡,擄掠百姓,假若能夠打退匈奴,邊民即可以將奪回的財物,取走一半作為賞賜,政府還可以出資,贖回被搶走的百姓。那麼,邊郡城邑裏的百姓即會相互救援,在與匈奴作戰時,那些不怕死的百姓,即可以勇敢作戰,殺傷敵人。這不完全是道德的力量,也是為了保全他們的家眷親屬,而且能夠獲取財物。這與從崤山以東征調戍卒相比,那些戍卒不熟悉地理環境,心裏又懼怕匈奴,其效果將會相差萬倍。執行這樣的政策,陛下通過移民實邊,讓邊郡不再有屯戍士卒的煩惱,住在塞下的百姓,也會逐漸地增強安全感,邊民免除了被俘虜的憂患。采取這種政策,傳之於後世,同樣會被認為是決策英明。與秦代派出戍卒守衛邊疆相比,造成的天怒人怨,其效果將會大不一樣,相差很遠。

文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招募百姓移民實邊。晁錯又提出了新的建議:

陛下已經招募漢民,陸續充實到邊郡要塞,減少了屯兵戍守的花費,也減少了轉輸物質的費用,這項政策獲益甚大。下層官吏如果能夠真正多做善事,遵紀守法,安撫遷徙至邊郡的老弱病殘,發揮青壯年的中堅作用,團結他們而不是苛刻地對待他們,讓先到的人能夠早日安心,不思念故土,那麼後續的窮人即會接踵前來。臣還聽說,上古時向遠方地域遷徙,要先考查當地的陰陽,品嚐飲水,了解土地是否適合居住,還要觀察周圍的草木是否茂盛,然後才建立城池、房屋,安排閭裏、住宅,修建通向田間的道路,確定公共場所,道路邊界。建造起來的房子,要有正堂和二間臥室,門窗可以關閉,能夠放置東西,遷徙至邊郡的移民,有了居住的房子,有了生產的農具,移民就會願意離開故土。同時還要為他們安排治病的醫生,有了病可以得到治療,還要安排祭祀的場所;男婚女嫁,生老病死,殯殮喪葬,種樹養畜,所有這些,均要有妥善的安排,遷徙至邊郡的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這是長期移民實邊必須考慮的問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