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3 / 3)

高祖征求其他大臣們的意見,這些大臣們都是崤山以東人,七嘴八舌,都說周代在洛陽建都,王室延續八百年,直到秦二世才滅亡,還是在洛陽建都好。高祖猶豫不決。留侯張良此時也表明態度,認為在關中建都利遠大於弊,高祖最終下定決心,遂在當天起駕,把國都設在關中。

高祖為此說:“首先諫言把國都設在秦地的是婁敬,婁就是劉。”賜婁敬姓劉,拜為郎中,號稱奉春君。

漢紀元七年(公元前200年),韓王信造反,高祖親自率領漢軍前往平叛。到達晉陽,聽說韓王信與匈奴合兵一處進攻漢軍,高祖大怒,派人出使匈奴。匈奴將自己的精銳騎兵、健壯的牛馬隱藏起來,隻讓老弱牧民和羸弱的牲畜暴露在野外。使者來回十幾批,都說匈奴容易對付。高祖讓劉敬再出使匈奴一次,劉敬回來後報告,說:“兩國交兵,都是將自己強盛的一麵向對方誇耀。這一次臣出使匈奴,隻看到瘦弱的牲畜,還有老邁的牧民,匈奴給臣展示的是孱弱的一麵,臣擔心會有伏兵埋伏的危險。臣認為匈奴不好對付。”當時漢軍已經跨過句注山,大軍出動,有三十幾萬人,聽完婁敬的彙報,高祖大怒,罵婁敬:“你這個齊國的王八蛋!僥幸以口舌犀利獲得官職,現在竟然敢挫傷我漢軍銳氣。”遂將婁敬戴上刑具,押往廣武縣。漢軍浩浩蕩蕩,抵達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在白登山困住了高祖,七天七夜才得以脫險。高祖回到廣武縣,赦免婁敬,高祖說:“我不聽公言,被困在平城。我已經殺了此前十幾批說匈奴容易對付的使者。”而後賜婁敬關內侯爵,享受食邑二千戶,號稱建信侯。

高祖從平城前線歸來,韓王信逃入匈奴。在當時,冒頓單於率領的匈奴騎兵非常強大,據說控弦騎士有四十萬,多次襲擾邊境。高祖為此事而煩惱,問婁敬。婁敬回答:“天下剛剛安定,戰士們都很疲憊,現在不是用武的時候。冒頓是殺了自己的父親當上大單於的,娶的是父親留下來的眾位妻妾,匈奴人崇尚的是以武力說話,這樣的人不能和他們講仁義。有一個辦法可以作為長久之計,惠及後代子孫,隻是恐怕陛下不肯去做。”高祖說:“隻要有效,什麼辦法不可以試一下!究竟是什麼辦法?”婁敬說:“隻要陛下真心地將自己的嫡長公主嫁予單於,送上厚禮,當他們知道漢朝陪嫁女兒是如此豐厚,一定會垂涎不已,把漢女立為閼氏,生下來的兒子就是太子,也就是以後的單於。匈奴為什麼會這樣做?為的是貪圖漢朝的厚禮饋贈。陛下隻要把漢朝每年有餘,而他們又非常稀缺的物質,送予他們,再讓能言善辯的漢使勸諭他們懂得漢朝的禮儀。冒頓在,他隻是漢皇帝的女婿;冒頓去世,皇帝的外孫就是繼任的單於。那裏有外孫打外公的道理?這樣做,不用戰爭,就可以讓匈奴臣服。如果陛下不能送長公主去,隻是讓宗室或者後宮的女人冒充公主,匈奴人知道不是皇帝的女兒,也不會尊敬她,這樣做於事無補。”高祖說:“好。”就要送長公主。呂後知道要送魯元公主去匈奴,哭了起來,說:“妾隻有一個太子、一個女兒,怎麼就要送到匈奴去呢!”高祖最終沒有送長公主,而是在後宮中選了一位女子假扮公主,送予單於做妻子。讓婁敬出使匈奴和親。

婁敬從匈奴回來,說:“匈奴在黃河以南的白羊王、樓煩王,距離長安的距離隻有七百裏,騎快馬一天一夜,即可以抵達。關中剛剛遭受兵災,居民稀少,土地肥沃,可以施行移民實邊的政策。諸侯在秦末造反時,領頭造反的諸侯,齊國有田氏,楚國有昭氏、屈氏、景氏。現在陛下在關中定下國都,但人口仍然稀少。而且北邊靠近匈奴,崤山以東六國有很多的豪強大族,一旦天下有變,陛下怎麼能夠高枕無憂。臣奏請陛下將齊國的田氏,楚國的昭氏、屈氏、景氏,燕國、趙國、韓國、魏國的王室後裔,還有豪門貴族,遷徙到關中來居住。天下無事,可以讓他們防備匈奴,諸侯國如果有變,還可以率領他們出函穀關向東討伐叛逆。這是強本弱末的大計。”高祖說:“你說得對。”於是將此事交由婁敬負責,向關中遷徙了十幾萬家。

叔孫通,薛縣人。秦朝時,叔孫通因為精通經術,被朝廷征召,擔任待詔博士。幾年後,陳勝舉兵造反,秦二世召博士和儒生們問話,問:“楚地的戍卒攻陷了蘄縣,現在又攻下了陳縣,諸位先生有什麼高見,請談談?”博士、儒生三十幾人紛紛說道:“百姓不可以謀反作亂,謀反作亂就是大逆罪,殺無赦。請陛下趕快發兵鎮壓。”秦二世聞言大怒,臉色驟變。叔孫通趕忙講:“這些儒生說得不對。現在天下一家,朝廷已經拆毀各郡縣的城牆,銷毀了兵器,明確向天下人宣示不再有戰爭。而且有明主在上,法令已經完備,官吏人人奉公守職,交通四麵暢達,怎麼還會有人造反!這隻是一群鼠竊狗盜之徒,何足掛齒?讓郡守、郡尉抓緊時間抓捕,不必擔憂?”二世皇帝聽了這些話,臉上露出笑容,再問各位儒生,儒生們有的說是造反,有的說是盜賊。二世皇帝詔令禦史大夫把說造反的儒生抓進監獄,以言辭不當治罪。說盜賊的儒生則沒有責罰。賜叔孫通二十匹帛,一套衣服,拜叔孫通為博士。叔孫通離開秦廷,返回家裏,叔孫通的學生們對叔孫通說:“先生怎麼也學會拍馬屁啦?”叔孫通說:“你們不知道,我今天差一點兒就不能活著回來啦!”於是逃回薛縣,此時的薛縣,已經投降楚國。

當項梁來到薛縣,叔孫通投奔項梁。項梁在定陶縣戰敗被殺,叔孫通又投奔楚懷王。懷王後來做了義帝,要遷徙到長沙去,叔孫通留下來跟隨項羽。漢紀元二年(公元前205年),漢王率領五個諸侯王的軍隊攻入彭城,叔孫通又投降了漢王。

叔孫通習慣穿戴儒服,漢王劉邦很討厭這種裝束,於是叔孫通改換衣帽服飾,穿上短衣,像楚人一樣。漢王看到這樣的穿戴,才改變了對叔孫通的看法。

叔孫通投降劉邦後,跟著一起來的學生有一百多人,可是叔孫通並沒有把他們引薦給漢王,隻是向漢王引薦那些社會上的草莽英雄,叔孫通的學生對老師有意見,說:“跟了先生這麼多年,終於和先生一起投靠了漢王,先生不把學生們引薦給漢王,卻專門引薦那些江洋大盜,這是為什麼?”叔孫通說:“漢王現在是在刀光血影中爭奪天下,你們能用一刀一槍搏取功名嗎?先引薦那些斬將奪旗的虎賁勇士。你們先等等,我不會忘記你們。”漢王拜叔孫通為博士,號稱稷嗣君。

漢王統一天下後,諸侯王在定陶縣的氾水北岸一起尊漢王為皇帝,叔孫通要為新皇帝製訂禮儀製度,高祖要求新的禮儀,須摒除秦朝禮儀的繁文縟節,特別強調要簡易。打下天下的開國功臣們,現在沒有事情可做了,開始喝酒爭功,喝醉了酒就拔出劍來砍柱子,高祖看著心裏煩。叔孫通知道皇帝討厭大臣們不守規矩,即向高祖諫言:“儒家不善於進取,但善於守成。臣願意召集魯國的儒生,與臣的學生們一起,編排一套朝廷的禮儀。”高祖說:“編一套這樣的禮儀難不難?”叔孫通說:“三皇五帝,禮儀不同,三皇不同禮。禮,因時代而改變,其規矩修飾皆有不同。因此說夏禮、殷禮、周禮都有所增減,沒有一成不變的。臣願意結合古禮和秦朝的禮儀,創製出一套漢朝的新禮儀。”高祖說:“那就試試吧,要簡便易行,容易操作。”

於是叔孫通請了魯國的三十幾位儒生。魯國有兩個儒生不肯來,說:“你服侍的主子,快有十個啦,到處阿諛奉承。天下剛剛安定,死者還未下葬,傷者還未痊愈,現在又要搞什麼禮儀。要搞禮儀,起碼要有上百年的積德行善。我們不想摻和到你的禮儀創製中去。你搞的那一套也不符合古製,不去,別拉我們,糟蹋儒家的禮儀!”叔孫通笑了:“真是一群腐儒,不懂得順時應變。”

叔孫通和請來的三十幾位魯國儒生西入函穀關,來到長安,再加上皇帝身邊的學者以及自己的一百多個學生,在野外選擇好場地,安排好位置,開始操練。練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請皇上檢閱一下。”高祖讓他們在麵前彩排,看完後說:“我看還行。”於是讓大臣們跟著一起操練,要求在十月份舉行朝會時正式實施。

漢紀元七年(公元前200年),長安的長樂宮建成,諸侯群臣在十月份要舉行盛大朝會。在朝會上,漢朝禮儀正式實施:在天亮以前,謁者令作為導禮官,引導官員們按照次序進入殿門。宮廷中,整齊地排列著戰車、騎兵、士卒、侍衛官,手裏持著兵器和各種彩旗。謁者令高聲呼喊“趨”。宮殿下方的台階上,兩邊站滿了郎中、官員,每邊的台階站立著數百人。功臣、列侯、將軍、軍吏按照秩序站在西邊,麵向東;文官、丞相以下官員按照秩序站在東邊,麵向西。大行令率領九位侍禮官,來回傳達。接著皇帝的輦車從宮中推出,執戟的郎官嘴裏呼喊著皇帝駕臨的示警聲,侍禮官引導諸侯王以下到六百石官員,按照秩序向皇帝行讚賀禮。從諸侯王到下邊的官員,人人必恭必敬。讚禮完畢,所有的官吏坐在既定位置上,安排酒宴。坐在殿上的官員們正襟危坐,按照尊卑次序為皇帝敬酒。先後九次,謁者令高喊:“罷酒”。負責執法的侍禦史們把不按照禮儀行事的官員引出殿外。自始至終,直到酒宴結束,沒有人敢高聲喧嘩,或者失禮。宴會以後,高祖高興地說:“我今天才嚐到了做皇帝的滋味兒,竟然如此尊貴。”遂拜叔孫通為奉常,賜金五百斤。

叔孫通乘機向高祖進言:“我的這些學生們跟隨我的時間也不短了,他們與我一起編排這些禮儀,希望陛下能給他們個官兒做做。”高祖把這些儒生全部封為郎官。叔孫通回來,把皇帝賞賜的五百金子全部分給學生。學生們這下子高興了,說:“叔孫老師真是當代的聖人,識時務啊。”

漢紀元九年(公元前198年),高祖任命叔孫通為太子太傅。漢紀元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想以趙王劉如意代替太子,叔孫通向高祖諫諍:“在古時候,晉獻公因為驪姬去世,廢掉了原來的太子,立奚齊為太子,造成晉國幾十年動亂,成為天下人的笑料。秦國因為沒有及早確立扶蘇為太子,結果由胡亥假傳聖旨,登上帝位,最終導致秦朝滅亡,這些都是陛下親眼所見。現在太子仁孝,天下人都知道;呂後與陛下同甘共苦幾十年,怎麼可以一下子就拋棄他們!陛下一定要廢嫡而立少,臣願意先死在前邊,讓我脖子上的血玷汙宮殿。”高祖說:“公別當真,我隻是說說而已。”叔孫通說:“太子為天下之本,本一旦動搖,天下震動,怎麼能以天下為兒戲!”高祖說:“好吧,我聽你的。”等到皇上設宴,看到留侯設計,召來的四位老人跟隨著太子,高祖這才最終打消了替換太子的想法。

高祖駕崩,孝惠皇帝繼位,對叔孫通說:“先帝的陵寢宗廟禮儀,大臣們還不是很熟悉。”隨後把叔孫通改任為奉常,製訂有關宗廟的禮儀,同時製訂漢朝的其它禮儀,漢初的禮儀均是由叔孫通製訂。惠帝因為要到長樂宮朝拜母親呂後,經常要來往於兩宮,每次出宮前都要清道,騷擾市民,於是修建了一座空中複道,修建在武庫的南邊。叔孫通前來奏事,事情談完後,與惠帝閑聊,說:“陛下在前往高祖陵寢的路上修建複道,高祖的衣冠每個月都要拿出來巡遊至高廟,作為高祖子孫,怎麼能把複道淩空架設在前往宗廟的路上呢!”聽了這番話,惠帝有些害怕,說:“那就把複道拆了吧。”叔孫通說:“皇帝不能有過錯。現在已經修建了,百姓也已經知道。希望陛下借此機會將高祖的原廟修建到渭河北岸,這樣每個月再拿高祖的衣冠出遊,就沒有問題了,把宗廟修得大一點,這也是大孝的表現。”惠帝於是下詔重新修建原廟。惠帝喜歡離開宮廷到離宮遊玩。叔孫通說:“古時候有春天嚐鮮果的習俗,現在櫻桃熟了,陛下可以向宗廟進獻鮮果,奏請陛下在出遊的時候,采摘些櫻桃進獻宗廟。”惠帝答應了。向宗廟進獻鮮果從惠帝開始。

讚辭如下:高祖南征北伐打下了天下,儒生們靠著聰明才智、能言善辯,幫助帝王成就了大業。古語講:“廊廟之材非一木支撐,帝王之功非一士謀略。”的確如此!劉敬攔住將軍的車輛,最終確定了漢朝國都的建立;叔孫通在戰後製定禮儀,為漢朝確定了禮儀製度。都是順應時代的要求。審食其隱居在裏門,等待著明主的出現,最終喪命於鼎鑊。朱建性情梗直,以道義拒絕辟陽侯,後來又結為朋友,晚節不保,因禍而喪生。陸賈官至大夫,與呂氏家族有來往,卻沒有受到世人的非難,在陳平、周勃間也能夠恰到好處地處理關係,聯絡將相,最終保全了社稷,身名俱榮,結局最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