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溝洫誌第九(2 / 3)

瓠子決口兮可奈何?浩浩蕩蕩,殫精竭慮兮為河忙。黃河泛濫兮民不得寧,築河堤兮吾山已平。吾山平兮巨野縣浸,魚鱉遊兮嚴冬將臨。故道廢兮黃河橫流,水勢奔騰兮無羈留。重回故道兮神靈佑,不封禪兮安知百姓憂愁!朕謂河伯兮何肆虐,泛濫不止兮傷我國人!齧桑陸沉兮奪淮、泗,四處遊蕩兮水悠悠。

另一首詩歌:

黃河流激兮水勢湍,導流下泄兮歸入海。築長堤兮鎖蛟龍,河伯浩歎兮薪草窮。薪草缺乏兮何足憂,萬物可用兮禦水何愁!長竹代石兮樁築夯,宣房堙塞兮百姓寧。

瓠子決口封堵成功後,在河堤上,武帝修築起一座宮殿,起名字叫做宣房宮。武帝又詔令疏導黃河向北行洪的兩條河道,恢複當年大禹治水時,采取的分洪措施,梁地、楚地終於得以安寧,此後再沒有發生大的水災。

從此以後,朝中的大臣們爭相進言,興修水利。朔方郡、西河郡、河西郡、酒泉郡先後開鑿水渠,引出黃河水以及山上的積雪融水,灌溉農田。關中的靈軹渠、成國渠、洈渠從幾條大河中引水;汝南郡、九江郡則引來淮河水灌溉農田,東海郡引來巨定澤湖水;泰山郡則在下遊迎來汶水,幹渠、支渠再配上相應的鬥渠、毛渠。引來河水實施農田灌溉,為農業生產,帶來無窮的便利,每條河渠水可以灌溉上萬頃的農田。還有其它的小渠,利用山澗溪流用來灌溉農田,多的更是難以計數。

從鄭國修築鄭國渠算起,到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中間經曆了一百三十六年,倪寬在此期間擔任左內史,倪寬上奏,請求修築六輔渠,以利於灌溉鄭國渠旁邊較高的農田。武帝說:“農業,是治理天下的根本。隻有在充分的水利條件下,才能夠獲得五穀豐收。左、右內史管轄的地域,有許多的名山大川,細民百姓不知道如何利用水利,以便利農業生產,因此才修築灌渠,以及蓄水池塘,以備天旱時灌溉。現在內史轄區內的稻田租稅較重,與其它郡不同,朝中大臣們討論,給予適當地減少。以鼓勵百姓從事農業生產,讓土地有更多的產出,按照水渠受益的分布,安排徭役,不要耽誤農時。”

又經過十六年,在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趙國人中大夫白公再次上奏,修築灌渠。灌渠引出涇河水,在穀口縣分流,最後抵達櫟陽縣,渠水流經渭河中段,可以灌溉廣袤二百裏遠近的農田,農田灌溉達四千五百餘頃,起名稱叫做白渠。白渠為百姓帶來利益,使得當地百姓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當地百姓作歌,歌中唱道:“農田在何處?池陽與穀口。鄭國渠在前,白公渠在後。舉鍤為雲霓,開渠為雨露。涇河一石水,肥泥有數鬥。灌溉且施肥,助我禾黍稠。衣食供京師,享用億萬口。”講的就是這兩條灌渠為百姓帶來的利益。

在當時,武帝正在舉全國之力,對付匈奴,朝廷鼓勵建功立業,為此上書建言獻策的人很多。齊國人延年上書,說:“黃河源頭在昆侖山,流經中國,注入勃海,中國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根據地圖與古書中的記載,可以考察黃河沿線地形,令水利專家按照黃河流經路線,測出高差,在西北高原上,為黃河再開鑿出一條新的河道,流經匈奴居住的地方,而後向東,再注入大海。如此一來,崤山以東可以免除黃河帶來的水患,北部邊郡也不用再擔心匈奴的襲擾,黃河修築堤防的花費,以及北部邊郡防備匈奴的花費,也可以減少。還可以免除民眾轉輸軍糧的勞苦,消除了匈奴對邊郡的威脅,免除了軍民為此而受到的傷害,此後不會再有漢朝守邊將士,屍骨暴露於荒野的悲劇發生。現在傾全國之力,在北部邊郡防備匈奴,而不用擔心南方百越的襲擾,其原因就是因為北部邊郡的水源稀少,而南方水網密布,水係多,可以阻斷百越。這件大事一旦成功,將是千秋萬世的大功業。”上書遞上後,武帝讚賞延年的宏偉計劃,批複道:“延年提出的建議可謂是深謀遠慮。然而黃河流向,是當年大禹治理的結果,聖人當年做事,已經想到了千秋萬世後,聖人所創立下的功勳,通於上天神明,恐怕難以改變。”

自從堵塞了黃河決口,在堤上修建了宣房宮,黃河又在北邊的館陶縣決堤,從館陶分流出一部分黃河水,沿著屯氏河,向東北流經魏郡、清河、信都國,在勃海郡流入大海。用來分流的屯氏河又寬又深,與黃河的主河道一樣,因為是順著自然河道向下遊下泄,沒有淤塞河道,也沒有修築沿岸的大堤。這條黃河分水道形成之後,館陶縣東北方向的四、五個郡不時地會遭受小的水害,但是兗州以南的六個郡,再沒有黃河水患的威脅。宣帝朝地節年間(公元前69-前66年),光祿大夫郭昌奉旨巡視黃河。郭昌認為屯氏河向北彎曲,有三處黃河段,水流平緩,汛期時黃河水衝刷貝丘縣,擔心黃河一旦漲大水,洪水流速湍急,這三處堤防將難以抵擋住黃河洪水地衝刷,應該在這三處地方,另外開挖出泄洪通道,直接向東,讓黃河水在下泄時,順利地流經東郡地界,不讓黃河水再向北彎曲。泄洪渠道一旦發揮作用,將為下遊的百姓帶來巨大利益,百姓此後即可以安心定居,不用再擔心遭遇水患的威脅。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黃河在清河郡靈縣的鳴犢口潰決,屯氏河安然無恙。

成帝繼位初年,清河郡都尉馮逡上奏,馮逡說:“清河郡處於黃河下遊,與兗州東郡以黃河水為界,城郭中居住的百姓,地勢卑下,修築的河堤土質鬆軟,容易受到黃河水衝刷。之所以還沒有遭遇到大的水患,是因為屯氏河目前暢通,有分流的兩條河道。一旦屯氏河淤塞,靈縣鳴犢口又決過堤,僅剩下一條洪水下泄通道,要兼容數條河流來水,即使再加高堤防,恐怕也難以保證黃河水地順利下泄。如果遇到連續降雨的情況,數十天的降雨,河槽一定會暴漲。靈縣鳴犢口在清河郡東界,所處位置在黃河的下遊,現在河道雖然通暢,但仍然不能保證魏郡、清河郡不受水患的影響。大禹當年治水,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是不愛惜民力,實在是因為地形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在治河中,在下遊挖掘出九條導流河,用以疏通洪水,以加快洪水下泄的速度。現在這些導流河均已經淤塞,難以辨別出本來的麵目,屯氏河曾經斷流七十餘年,斷流時間還不是太久,這條河道還可以利用,隻要加以疏浚,增加河槽泄洪量即可。河口處位置較高,可以分流減緩洪水地殺傷力,這條河道有著很好的利用價值,應該盡快地加以疏浚,以便在黃河主河道暴漲時,及時分流洪水,以防萬一。在宣帝地節年間,郭昌曾經修築過直渠,此後第三年,黃河水即從原第二拐彎處,向北下泄六裏,而後又在南邊與主河道重新彙合。現在的拐彎處,黃河水在日夜衝刷著貝丘縣,當地百姓驚恐不安,應該在此處及時修築分洪渠道,讓洪水向東走。如果不及早做出準備,北部一旦決堤,將會危及四五個郡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南邊決堤則會危害十幾個郡,到那時再來為堵堤煩惱,就已經太遲了。”成帝將奏議交予丞相、禦史大夫處理,他們推薦博士許商,說許商研究《尚書》,懂得工程計算,可以計算出工程需要的大致費用。於是成帝派許商前往巡視,許商認為屯氏河隻是黃河分洪的輔助河,當下國家財力不足,可以暫且擱置,沒有予以疏浚。

又過了三年,黃河果然在館陶和東郡的金堤決口,洪水泛濫,水患禍及兗州、豫州,流入平原郡、千乘郡、濟南郡,四個郡三十二個縣。這次水災造成的禍害,淹沒良田十五萬頃,水深達三丈,居民的房屋、官府、郵亭毀壞達四萬餘間。禦史大夫尹忠對治河方略失策,成帝憤怒地指責尹忠瀆職,尹忠自殺。成帝派出大司農非調安排賑濟救災,調運大量的糧食、金錢,輸送至受災郡縣,又派出兩名謁者,征發河南郡以東的漕運糧船五百艘,將無家可歸的受災民眾,遷徙至避水的丘陵地帶,共安置災民九萬七千餘口。成帝再次派出河堤使者王延世,作為朝廷特使,負責堵塞潰決河堤,王延世組織民工用竹子編織成四丈長的竹籠,周長九圍,裏麵盛滿石頭,用兩艘航船夾持,在洪水中行進,來到潰決河堤處,沉下石籠。前後經曆三十六天,最終將潰決河堤封堵住。成帝下詔說:“東郡此次黃河決堤,洪水泛濫,淹沒二州,校尉王延世在一個月內堵塞住潰決河堤。將建始五年改為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凡是參加此次治河的民工,加以登記造冊,免除外徭六個月。王延世善於運用治河方略,成功堵塞住潰堤決口,而且減省了大量的治河費用,耗用的民力也相應減少,朕甚為嘉賞。任命王延世為光祿大夫。享受中二千石官祿,賜關內侯爵,賜黃金一百斤。”

又過了二年,黃河在平原郡再次潰決,洪水流入濟南郡、千乘郡,毀壞的房屋和財產達到建始年間(公元前32-前29年)的一半,成帝再次派出王延世前往治河。杜欽向大將軍王鳳建言,杜欽認為:“此前黃河決口,丞相府掾史楊焉說,王延世是接受了他的建議,才成功地堵塞住決口,而楊焉的功勞沒有得到體現。這次派出治河特使,隻有王延世一人,王延世看到上次堵塞缺口竟然如此容易,我擔心此次治河,他會掉以輕心。又考慮到假若真像楊焉所說的那樣,王延世的治河技術,可能還不如楊焉。黃河河堤決口,每次情況不同,不廣泛地征求意見,將治河責任放在一人身上,一旦今年冬天治河沒有成功,到了來年春天,桃花盛開,黃河上遊解凍,水勢凶猛,一定會溢出河道,到那時黃河水不能順暢地下泄,河道雍塞,將會增加治河的難度。這樣一來,治河不成功,幾個郡的春耕就不可能開展,種子播不下去,百姓將會衣食無著,到那時,衣食無著的百姓,隻好背井離鄉,四處流浪,又增加了盜賊肆虐的危害,如果出現這樣的結果,即使殺了王延世,也於事無補。此次應該派遣楊焉與將作大匠許商、諫議大夫乘馬延年一起,配合王延世進行治河。王延世與楊焉假若在治河過程中出現矛盾,工程計劃中,相互抵牾,為對方設置障礙,許商、乘馬延年二人懂得計算,這時候還可以參與其中,共同研討治河方略。也可以幫助他們化解事非,擇其善而從之,這樣才能保證此次治河地順利成功。”王鳳聽從了杜欽的建議,奏報成帝,又同時派出楊焉等人,共同參與治河,六個月後,治河工程大功告成。成帝再次賞賜王延世黃金一百斤,參與治河的民工,如果不願意接受治河報酬,還可以免除六個月的邊郡戍守徭役。

又過了九年,成帝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楊焉提出諫言,說:“從黃河上遊、下遊的險情來看,在底柱山這個地方,黃河河道最為狹窄,可以在此處鑿去砥柱山,拓寬河道。”成帝接受了楊焉的建議,派楊焉負責此項工程。鑿掉的岩石落入河中,水流不能順利地帶走,反而使得水流在此處受阻,水勢更加湍急,為害超過了此前。

這一年,勃海郡、清河郡、信都國黃河水泛濫,淹沒了三十一個縣邑。大水毀壞百姓的房屋、官府、郵亭達四萬餘所,河堤都尉許商與丞相府官吏孫禁一起奉詔巡視災情,研究治河方略。孫禁認為:“此次黃河決堤造成的災害,數倍於此前在平原郡決堤地那一次。是否可以在平原郡的黃河金堤間,挖開一條行洪渠道,為黃河主河道再打開一條下泄通道,讓黃河水流入原來的篤馬河。從那裏將黃河水導入大海,隻有五百餘裏,河道一旦疏通,還可以排幹三郡低窪處淹沒的土地,這樣又可以獲取二十餘萬頃良田,足以彌補因為開挖河道。而毀掉的民田和河道上的房屋,也省去了官員修治河堤,救災濟困的費用,免去治河需要的三萬以上人工。”許商認為:“在上古時,人們傳說大禹當年治水,在下遊開挖出九條下泄河道,有徒駭、胡蘇、鬲津,而今在成平縣、東光縣、鬲縣界內,還可以看到它們的遺跡。從鬲縣以北到徒駭古河間,相去二百餘裏,現在黃河下遊雖然多次遷徙,也沒有離開過這個區域。孫禁建議打開的行洪河道,在九河南邊的篤馬河,那裏早就已經斷流,隻留下河道遺跡,地勢平坦,天旱則會淤塞,有大水,也不可能用來行洪,這個建議不可行。”朝中公卿均讚成許商的意見。在此前,穀永認為:“黃河,是中國的長流大河,聖王興,則黃河出書;王道廢,則黃河枯竭,甚至斷流。現在黃河不斷地潰決,大水泛濫橫流,淹沒山陵土丘,這是大水患。隻要整飭朝綱,以應對災害,災害自然就會消除。”在當時,李尋、解光也說:“陰氣盛,則黃河水就會上漲,因此說在一日之內,白天的水少,夜晚的水多;江河泛濫,是水不能補充地下水源。水總是會向卑下的位置流動,這就如同日月在朔望時,會發生變化,這是在彰明天道,有其自然原因。一些百姓看到王延世治河成功,受到重賞,就競相巧言利害,他們的話不能采信。還有人提出一些諫言,建議朝廷研究上古時大禹治水開挖的九條河道,是否能夠將其重新疏浚,用以疏導洪水。臣以為,黃河現在已經決口,暫且不要堵塞,以觀察水的流向。洪水經過的地方,自然會形成水流川道,沙土衝下去,河道按照自然流向形成,而後再在河道上進行疏浚,一定能夠獲取成功。而且這樣治河,花費的人力物力也會少很多。”成帝於是批準,暫不堵塞決口。滿昌、師丹等人,多次向成帝稟報百姓遭受水災疾苦,成帝也曾經幾次派出特使,前往災區負責賑濟,鼓勵百姓發展生產自救。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