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八下 地理誌第八下(3 / 3)

周地,屬於柳宿、七星宿、張宿的分野。今天的河南郡洛陽、毅成縣、平陰縣、偃師縣、鞏縣、緱氏縣,原來是周王室京畿的一部分。

在當年,周公營建洛邑,將此地作為四方諸侯的中心,諸侯藩國屏蔽著四方,因此在洛陽設立京師。到了周幽王(公元前781-前771年)時代,周幽王寵幸褒姒,周王室遭到毀滅性地打擊,失去鎬京,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0年)向東遷徙,來到洛邑建立國都。再後來,五霸率領諸侯,繼續尊奉周王室,周代在三代中,時間最長。經曆八百餘年,到了周赧王(公元前314-前256年),被秦國滅亡。當時的洛邑與宗周鎬京,均為周王室的京畿,東西長而南北短,取長補短,麵積達上千裏。到了周襄王(公元前651-前619年)時期,王室將河內賜予晉文公,京畿又被各諸侯國不斷地蠶食,周王室的土地變得越來越小。

周(洛陽)人的缺憾,在於奸詐巧偽,唯利是圖,崇尚財富,鄙薄義理,嫌貧愛富,喜歡經商牟利,不喜歡出仕為官。

從柳宿三度到張宿十二度,這裏是鶉火星的位置,對應著周(洛陽)的分野。韓地,處於角宿、亢宿、氐宿的分野。韓瓜有晉國的南陽郡和穎川郡的父城縣、定陵縣、襄城縣、穎陽縣、穎陰縣、長社縣、陽翟縣、郟縣;向東緊靠著汝南郡;西邊緊鄰著弘農郡。還有新安縣、宜陽縣,這些地方原來屬於韓國。《詩經·風》中描述的陳國、鄭國、韓國是一個星宿分野。

鄭國,即今天河南郡的新鄭縣,在上古時,這裏是高辛氏火正官祝融的封國。成皋縣、滎陽縣,潁川郡的崇高縣、陽城縣,屬於鄭國。在周代,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的弟弟姬友是周王室的司徒,他的封國食邑原來在鎬京的京畿內,稱為鄭國。鄭桓公向王室的史伯詢問,問:“王室現在出現了很多變故,怎樣做才可以避免災禍?”史伯回答:“四方之國,不是王室的外甥就是王室的舅舅,再不就是夷狄,均不能去,能夠去的地方,應該是在濟水、洛水、黃河、穎河之間!在那裏,子爵、男爵的封國,有虢國、鄶(kuài)國,這兩個國家比較大,這些國家倚仗地勢險要,國勢強大,但他們的民風民俗崇尚奢侈,喜歡冒險,假若國君將家眷和財產寄托在那裏,周王室一旦出現動亂,出現衰敗,他們一定會背道棄義,置王室於危險而不顧;國君到那時候即可以率領鎬京王室的軍隊,奉朝廷詔命,對他們實施征伐,以義討伐不義,可以取得勝利。”鄭桓公又問:“南方不可以嗎?”回答:“南方有楚國,那裏是火重黎的後裔,黎是高辛氏(帝嚳)時代的火正官,他們的德可以昭示天地,火重黎的後裔中有很多優秀人才。薑姓、嬴姓、荊姓、羋姓,這些國君曾經與周王室的姬姓相互侵犯。薑姓,是伯夷的後裔;嬴姓,是伯益的後裔。伯夷當年負責祭祀神靈,輔佐堯帝,伯益當年負責撫育萬物,輔佐舜帝,他們的後裔沒有失去對宗廟的祭祀,隻是還沒有興盛起來,周王室有可能會衰敗,這種頹勢難以挽回。”鄭桓公聽了這番話,認為有道理,於是向東將家眷財產寄放在虢國、鄶國。又過了三年,周幽王果然敗亡,鄭桓公去世,他的兒子鄭武公協助周平王東遷,隨即討伐虢國、鄶國,而後將鄭國的地域確定下來,右邊是洛水,左邊是濟水,鄭國的地域就確定在溱水、洧水之間。其地形狹窄而且險要,群山環繞,山穀中有山澗溪水,可以汲水,男女青年在汲水處頻頻幽會,鄭國的民風民俗尚淫。《詩經·鄭風》中有:“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還有:“溱(qín)水洧(wěi)水,泛起漣漪。士人女子,築起愛巢。”“男女歡兮樂兮,士人女子調情兮。相互謔兮,何其美兮。”這是鄭國的民風民俗。吳國公子季劄聽了《詩經·鄭風》後,感慨地說:“美哉!男女情愛描寫得如此純美,如此細膩,民風如此不堪。鄭國會亡國嗎?”鄭武公(公元前770-前744年)之後經曆二十三世,被韓國滅國。

陳國,位於今天淮陽郡這塊地方。陳國本來是太昊氏後裔的居住地,周武王封舜帝的後裔媯滿在陳地,這是胡公,武王將大女兒大姬嫁予媯滿。在陳國,婦人在家中受到尊重,很尊貴,陳國崇尚祭祀,以占卜巫術來祈福禳災,當地的民風民俗崇信巫鬼。《詩經·陳風》中有:“鼓聲咚咚,宛丘之中,冬兮夏兮,祭祀舞蹈翩躚兮。”又說:“東門之枌樹,宛丘之栩(xǔ)樹,子仲之後裔,婆娑起舞兮。”這是陳國的民風民俗。吳國公子季劄聽了《詩經·陳風》後,感慨地說:“國家政事,不以國君為主,國家能持久嗎!”胡公去世後,又經曆二十三世,陳國被楚國滅國。陳國雖然此後屬於楚國,天文分野上,仍然與此前一樣。

潁川郡、南陽郡,位於上古時夏禹立國的地方。夏人崇尚忠誠,其民風鄙陋、簡樸。韓國從韓武子之後,經曆七世,受封為侯爵,又經曆六世,開始稱王,又經曆五世,被秦國滅國。秦國滅亡韓國後,遷徙天下的不法之徒到南陽郡居住,當地的民風民俗遂變得奢侈、淫靡,崇尚以強淩弱,喜歡經商貿易,打魚狩獵,藏匿奸邪,地方上變得難以治理。宛縣,向西通往武關,向東連接長江、淮河流域,為一大都會城市。在宣帝朝,鄭弘、召信臣等人先後擔任南陽郡太守,當地治理教化得很有成效。召信臣勸導當地民眾種桑養蠶,發展農業,棄商歸農,南陽郡變得富裕起來。潁川郡,韓國的都城原來設置在此地。士人中有名氣的有申不害、韓非,他們宣揚的法家思想,荼毒當地民眾,仍然對後世有著較大地影響,有些人追求仕途,研究法家思想,民眾中普遍存在著貪婪、鄙陋,為一些無端小事訴訟、爭訟,父母健在,兄弟就要分家。韓延壽後來在南陽郡擔任太守,推行教化,引導民眾崇尚禮讓;黃霸此後繼任,又進一步強化禮儀教化,政績卓著,郡中的監獄長達八年時間沒有重罪犯。南陽人喜歡商賈,召信臣引導民眾回歸農業,以務農致富;潁川郡喜歡為小事情而爭訟、兄弟分家爭產的陋習也得到糾正,黃霸、韓延壽勸導民眾,以篤厚為務。“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孔子的教誨,言之有理。

從東井宿六度到亢宿六度,是壽星的區間,對應著鄭國的分野,也對應著韓國。

趙地,處在昂宿、畢宿分野。三家瓜分晉國後,趙國建立。漢朝建國後,諸侯國趙國北邊有信都國、真定郡、常山郡、中山國,還有涿郡的高陽縣、鄚縣、州鄉縣;東邊有廣平國、巨鹿郡、清河郡、河間國,還有渤海郡的東平舒縣、中邑縣、文安縣、束州縣、成平縣、章武縣、這些是黃河以北地區;南邊有浮水縣、繁陽縣、內黃縣、斥丘縣;西邊有太原郡、定襄郡、雲中郡、五原郡、上黨郡。上黨郡,在戰國時期,曾經是韓國的飛地,遠離韓國而靠近趙國,後來歸降趙國,這些地區在戰國時屬於趙國。

自從趙夙之後,經曆九世,受封為侯爵,又經曆四世,趙敬侯遷徙至邯鄲設都,到了曾孫趙武靈王稱王,又經曆五世,被秦國滅國。

趙國、中山國地薄人眾,有沙丘地名,沙丘居住著殷商遺民。男子喜歡聚眾遊戲,喜歡慷慨悲歌,有些不法之徒,喜歡攔路搶劫,殺人越貨,盜掘墳墓,作奸犯科;還有些輕薄之徒,喜歡梳妝打扮,做些倡優之類的賤事。當地女子,喜歡輕歌曼舞,彈琴撫弦,腳上穿著拖鞋,遊走於富貴人家,充斥著諸侯王的後宮。

邯鄲向北通往燕國、涿郡,向南通往鄭國、衛國,是漳河、黃河之間的一大都會城市。邯鄲地域廣闊,風俗雜駁,民眾慷慨大度,性情急躁,氣勢豪邁,民眾中有許多鄙薄奸詐巧偽之徒。

太原郡、上黨郡居住著許多晉國王公貴族的後裔子弟,民眾中多崇尚欺詐,相互傾軋,矜誇功名,與人結仇,則報複過度,婚喪嫁娶,崇尚奢侈淫靡。漢朝建國之後,是最難治理的一個地方,朝廷常選擇悍將能吏治理,以殺伐樹威。因此家族中常有父兄被殺,子弟怨憤,而後控告刺史二千石官員的事件,接連不斷,甚至有人為報仇雪恨,殺害官員親屬。

鍾地、代郡、石城、北地郡,這些地域靠近匈奴,民風民俗崇尚剛強,崇尚武力,行俠仗義,好勇鬥狠,不事農商。在春秋晉國時,當地民眾因為剽悍,難以治理。趙武靈王時期,又鼓勵民眾尚武。因此冀州一帶,盜賊常比其它州部,更加難以治理。

定襄郡、雲中郡、五原郡,原來是戎狄遊牧的區域,有許多趙國、齊國、衛國、楚國流亡至此地的亡命之徒。其民風鄙陋、質樸,缺少禮儀教化,喜歡射獵。雁門郡的民風民俗與此地相同,在天文上屬於燕國。

燕國,處於尾宿、箕宿的分野。武王伐紂,滅掉商朝,封召公在燕國,此後經曆三十六世(燕易王,公元前332-前321年),在戰國時,燕國與其它六國同樣稱王。燕國東邊是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西邊是上穀郡、代郡、雁門郡;南邊有涿郡的易縣、容城縣、範陽縣、北新城縣、故安縣、涿縣、良鄉縣、新昌縣,還有渤海郡的安次縣,這些區域屬於燕國的範圍。樂浪郡、玄菟郡,也包括在內。

燕國稱王經曆十世後,秦國要滅亡六國,燕國太子丹派遣勇士荊軻,西入鹹陽,刺殺秦王,刺殺失敗後被殺,秦國遂舉兵滅掉燕國。

燕國的都城薊縣,向南通往齊國、趙國,是勃海、碣石之間的一大都會城市,太子丹以重禮豢養勇士,不惜用後宮中的美女侍宿,民眾也因此化為風俗,至今不變。賓客路過燕地,家中的婦人侍宿,嫁娶當天晚上,男女不分彼此,反而以此為榮。以後這種風俗稍有遏製,然而始終沒有徹底改變。其風俗粗魯,民眾又剽悍,遇事缺乏考慮,為人輕薄,缺少禮儀教化,民俗也有好的一麵,願意急人所難,這是燕國太子丹的遺風。

從上穀郡到遼東郡,地曠人稀,多次遭受匈奴襲擾,民風民俗接近趙國、代國,盛產魚鹽棗栗。北邊靠近烏丸、夫餘草原民族,東邊與真番互通貿易。

玄菟郡、樂浪郡,是當年武帝開拓邊疆後新設置的郡,當地居住的有朝鮮、獩貉、高句驪蠻夷。殷商敗亡之後,箕子離開殷商,來到朝鮮,教導當地民眾,學習禮儀,種桑養蠶,精耕細作。樂浪郡的朝鮮百姓有八條禁令:殺人者償命;傷人者以穀物賠償;偷盜者男子在被盜者家中做奴仆,女子則做婢女,想要贖罪,每人繳納五十萬錢。即使免罪為民,百姓仍然以此為羞,嫁娶時遭人歧視,因此在當地化為風俗,民眾終生很少有偷盜行為,可謂是夜不閉戶,婦人講究貞潔,鄙視淫蕩。民眾飲食以籩豆為食具(竹製為籩,木製為豆),城市都邑中的居民,摹仿官吏和內地郡縣來的商人,以杯盆器皿為食具。郡中的官吏,最初選取遼東郡的官吏,官吏注意到百姓家中夜不閉戶。後來有商人來往經商,夜間偶爾也會有偷盜現象發生,風俗稍為受到影響。而今犯禁的人逐漸增多,官吏於是增加六十餘條禁令。民風的確可貴,這是聖賢教化的結果!然而東夷人天性柔順,與其它三麵風俗不同,當年孔子哀歎王道不行,甚至想過要東渡大海,居住在九夷,看來這件事情是有根據的!樂浪郡的海外有倭人(日本人),有上百個小島國,每年都有人來貢獻。

從危宿四度到鬥宿六度,是析木星的分野,對應著燕國。

齊地,處於虛宿、危宿的分野。東邊有甾(zai)川郡、東萊郡、琅琊郡、高密國、膠東郡;南邊有泰山郡、城陽國;北邊有千乘郡,清河郡以南,還有勃海郡的高樂縣、高城縣、重合縣、陽信縣;西邊有濟南郡、平原郡,均屬於齊地。

在上古少昊氏時代,齊地有爽鳩氏。在虞舜帝、夏代,齊地有季勳。在商湯時代,齊地有逢公柏陵。在殷朝末年,齊地有薄姑氏。他們是當時的諸侯,封國均在齊地。到了周成王時代,薄姑氏與四國謀亂,周成王將叛亂鎮壓下去,後來尚父呂尚被封在齊地,這是薑太公。《詩經·齊風》中描述的情景,指的就是這裏。臨甾也稱作營丘,《詩經·齊風》中有:“子到營丘,與我相逢在岮(náo)山兮。”又說:“在大門外等我。”詩中透露出舒緩閑適的感覺。吳國公子季劄聽了《詩經·齊風》後,感慨地說:“泱泱乎,大國之風哉!是太公的封國嗎?國家未可限量耶。”

古代有封疆分土的製度,但不限製百姓流動。太公看到齊國靠近大海,盛產鹽鹵,但是缺少五穀種植,人民稀少,根據當地特點,太公勸諭女子刺繡紡績,鼓勵經商貿易,進行魚鹽買賣,各諸侯國民眾不斷地湧往齊國。經曆十四世,到了齊桓公(公元前685-前643年),齊桓公重用管仲,齊國變得富裕起來,國富民強,而後齊桓公會盟諸侯,成為春秋時的第一位霸主。管仲雖然身為侍臣,卻娶了三姓女子。齊地的民風民俗崇尚奢靡,齊地織作的絲絹冰紈綺繡華美豔麗,極具奢華,號稱衣冠履帶遍天下。

太公開始治理齊國時,因地製宜,尊重賢者,獎賞有功人員,齊地的人民,至今士人喜歡經術,誇矜功名,舒緩闊達而善於使用計謀。其弊端是朋比為奸,奸詐巧偽,言行不一,難以分辨出真假,事情緊急時則作鳥獸散,事情舒緩時又放縱恣肆。當年齊桓公的哥哥齊襄公(公元前697-前686年)淫亂,因為姐姐沒有出嫁,詔令國中百姓,家中有長女者不能出嫁,名曰“巫兒”,在家中負責祭祀,嫁出去者不利其家,民眾至今以此為風俗。令人痛心,引導百姓,摒棄陋俗,不能不加以重視!

當年太公受封時,周公問太公:“如何治理齊國?”薑太公回答:“舉賢而崇尚有功。”周公說:“你的後世必有篡殺之臣。”此後經曆二十九世,薑氏齊國被強臣田和(齊桓公,公元前374-前357年)滅亡,田和代薑氏自立為齊侯。在當初,田和的先人陳公子陳完,因為有罪來投奔齊國,齊桓公任命陳完為大夫,改姓氏為田。經過九世到了田和,最終篡奪齊國社稷,到了田和的孫子齊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開始稱王,又經過五世,被秦國滅國。臨甾縣,在黃海、泰山之間,是一個超大的都會城市,都市中居住著五方雜處的民眾。

魯國,處於奎宿、婁宿分野。魯國東邊靠近東海,南邊有泗水,直通淮河流域,臨淮郡的下相縣、睢陵縣、僮縣、取慮縣,屬於魯國。

周朝建立後,將少昊氏的封邑舊墟曲阜,封予周公的兒子伯禽,為魯侯,伯禽在魯國奉祀周公祭廟。魯國百姓享有聖人教化,孔子說:“齊一變而為魯,魯一變而為道。”意思是說魯國人最接近聖人的道德規範。魯國瀕臨洙水、泗水,百姓涉水渡河時,常有年幼者扶助老人,幫助挑擔攜物。這種遺風也在改變,長者、老人為此而憂慮,與年輕人之間相互指責,因此說:“魯國的道德衰敗,從誅水、泗水間的涉水渡河,就能看得出來。”孔子哀歎王道將廢,於是整理六經,闡述唐堯、虞舜、三代的治國之道,向孔子學習的弟子,有三千人,賢者有七十七人。在當時,魯國百姓以好學而聞名,崇尚禮義,重視廉恥。周公開始受封時,太公伯禽問:“如何治魯?”周公說:“尊重尊貴者,愛自己的親人。”太公說:“後代子孫會變得越來越衰弱。”魯國自從魯文公(公元前626-前609年)後,國中授予祿位的權利離開公室,國政掌握在大夫手中,季氏家族驅逐魯昭公(公元前541-前510年),國君變得更加衰弱,經曆三十四世,魯國被楚國滅國。然而魯國畢竟是大國,有自己的分野。

而今離開聖人的世代越來越遙遠,周公的遺風教化變得越來越微弱,孔氏倡導的庠序學校已經衰敗。魯國地狹民眾,盛產桑麻,沒有山林湖沼的富饒。魯國的民風民俗慳吝愛財,民眾趨利,喜好商賈,相互間詆毀,多施巧偽,婚喪嫁娶,祭祀之禮,雖然有著明文規定,實施起來已經變得很困難,然而好學之風仍然保留下來。

漢朝建國後,魯國、東海郡有許多人在朝中擔任卿相。東平縣、須昌縣、壽良縣,均在濟東,屬於魯國,是否是原來宋國的地麵,還有待考證。

宋國,處於房宿、心宿分野。今天的沛郡、梁國、楚國、山陽國、濟陰郡、東平國和東郡的須昌縣、壽張縣,是宋國的一部分。

周朝將殷商遺民微子封在宋國,就是今天的睢陽,睢陽原來是陶唐氏火正官閼伯的封邑舊墟。濟陰郡定陶縣,就是《詩經·曹風》中所描述的曹國。武王封弟弟叔振鐸在曹國,後來曹國的地盤逐漸擴大,又有了山陽縣、陳留縣,經曆二十餘世,被宋國滅國。

上古時堯帝在成陽劃出遊獵的場所,舜帝在雷澤捕魚,商湯在亳地居住,那裏的民風民俗仍然保留著先王遺風,穩重厚道,有很多仁人君子,努力稼穡,不講究衣食,致力於發家致富。

宋國從微子算起,曆經二十餘世,到了宋景公(公元前516-前477年),滅亡曹國。滅亡曹國後,又經曆五世,被齊國、楚國、魏國滅國,三國瓜分宋國。魏國獲得梁地、陳留縣,齊國獲得濟陰縣、東平縣,楚國獲得沛郡。就是今天楚國的彭城,原來也屬於宋國。《春秋經》中講:“楚國圍困宋國彭城。”宋國雖然被滅亡,然而宋國是大國,天文上有自己的分野。

沛郡、楚地的風俗澆薄,民眾性情剛愎自用,土地瘠薄,民眾大多數貧困,山陽郡一帶的人們,有許多人淪為盜賊。

衛國,處於營室宿、東壁宿分野。今天的東郡和魏郡的黎陽縣,河內郡的野王縣、朝歌縣,屬於當年衛國的範圍。

衛國在衛懿公(公元前668-前661年)時被狄人滅國。衛文公(公元前659-前635年)遷徙至楚丘設置國都,經曆三十餘年,文公的兒子衛成公(公元前634-前600年)又遷徙至帝丘設置國都。《春秋經》中記載:“衛國遷徙至帝丘。”就是今天的濮陽。那裏本來是顓頊帝居住的舊墟,所以也叫做帝丘。到了夏朝,昆吾氏居住在帝丘。衛成公之後又經曆十餘世,被韓國、魏國侵略,衛國周圍的縣邑相繼丟失,隻剩下濮陽。後來秦國滅掉濮陽,設置為東郡,將衛國的國君遷徙至野王縣。始皇帝兼並天下,唯獨安置了衛國國君,到了二世皇帝,衛國國君被貶為庶人。前後經曆四十世,長達九百餘年,最後滅亡,因此天文上有自己的分野。

衛國在濮水邊有桑樹林,青年男女在桑樹林中幽會嬉戲,流傳著許多聲色故事。青年男女相互間調情,對唱情歌是當地的民風民俗,所以人們俗稱,鄭衛之音為淫靡之音。周代春秋時期,衛國有子路、夏育,是當地的名人,為當地民眾所敬仰,衛國的民風民俗崇尚陽剛、尚武,崇尚武力。漢朝建國之後,二千石官吏在當地治理,有些官員以殺戮立威。在宣帝朝,韓延壽擔任東郡太守,仰承聖恩,崇尚禮義,鼓勵諫諍,至今東郡人號稱善於做官,也是當年韓延壽教化的結果。風俗缺失的地方是崇尚奢侈淫靡,婚喪嫁娶時花費過度,野王縣的百姓任俠仗義,有濮水邊的遺風。

楚國,處於翼宿、軫宿分野。就是今天的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還有漢中郡、汝南郡。這些地域屬於春秋戰國時的楚國。

在周成王時,王室封文王、武王的老師鬻(yù)熊的曾孫熊繹於荊蠻,這是楚子,居住在丹陽。經過十餘世到了熊達,這就到了楚武王(公元前740-前690年)時代,楚國變得強大起來。又經曆五世到了楚嚴(莊)王(公元前613-前591年)時代,楚國曾經統帥著諸侯,在周王室的京畿閱兵,耀武揚威。楚國吞並了長江、漢水間的大片領土,滅亡陳國、魯國。又經曆十餘世,楚頃襄王(公元前298-前263年)向東,遷徙至原來陳國的地域設置國都。

楚國有長江、漢水流域富饒的山川湖沼山林資源;長江以南地曠人稀,農業生產仍然采用火耕水耨。民眾以食稻米、魚蝦為主,以打漁、狩獵、砍伐山林為副業,盛產瓜果螺蛤,食物充足。民眾性情懶惰,得過且過,沒有積蓄財產的習俗;由於豐衣足食,沒有凍餒之憂,也沒有千金之家。楚人崇信巫鬼,重視祭祀。漢中一帶的百姓放蕩縱欲,桀驁不馴,與巴蜀一帶的風俗相接近。汝南郡有所差別,做事情性情急躁,有爭強好勝的習慣。江陵,是楚國原來的郢都,向西通往巫山、巴郡,向東有雲夢澤的豐饒物產,也是一個大都會城市。

吳國,處於鬥宿分野。即今天的會稽郡、九江郡、丹陽郡、豫章郡、廬江郡、廣陵郡、六安郡、臨淮郡,這些區域在古時屬於吳國。

殷商衰亡之後,周太王亶父在周原的岐山、梁山一帶興起,太王的長子是太伯,次子是仲雍,少子是公季。公季有一個兒子名字叫做姬昌,太王欲把國家傳予姬昌。太伯,仲雍於是以采藥為名,辭別故國,來到荊蠻。公季隨後繼承為國君,而後再傳位予姬昌,這就是西伯,西伯接受天命為文王。孔子對此讚美道:“太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讓天下,民眾卻不知道他的美德。”這就有了“仲雍隱居在荊蠻,不談論政事,始終清心寡欲,生活恬淡,不慕權位”的傳說。太伯到了荊蠻後,荊蠻歸順,號稱句吳。太伯去世後,仲雍即位,到了曾孫姬周章,武王伐紂克殷,隨後封了周章。又封了周章的弟弟姬仲在黃河以北,這是北吳,後世人稱之為虞國,經曆十二世虞國被晉國滅國。又經曆二世,荊蠻的吳國公子壽夢(公元前585-561年)勢力強大起來,而後稱王。壽夢的小兒子就是季劄,季劄賢能而有聖德。季劄的哥哥想要把王位讓予季劄,季劄推讓不接受。從壽夢稱王,又經曆六世,到了闔廬(公元前514-前496年),闔廬重用伍子胥、孫武為將軍,吳軍非常強大,攻無不克,吳國遂在諸侯國中稱霸。到了兒子夫差(公元前495-前477年),夫差殺了伍子胥,重用宰嚭(pǐ),此後吳國被越王勾踐滅國。

吳國、越國的國君均喜歡好勇鬥狠,因此國民至今喜歡用劍,不懼死亡。越國吞並吳國後,又經曆六世被楚國滅國(公元前306年)。此後秦國進攻楚國,楚國國都被迫遷徙至壽春,又經曆幾世,在楚王伏芻(公元前223年)時,楚國被秦國滅國。

壽春、合肥彙聚了湖南湖北運輸來的大量皮革、鮑魚、木材,也是大都會城市。戰國末期楚國的賢臣屈原,由於被讒言譖毀,遭到流放,寫作楚辭《離騷》,自我傷悼。後來還有宋玉、唐勒等士人仰慕屈原的為人,爭相摹仿楚辭寫作,並因此而顯名。漢朝建國後,高祖將二哥的兒子劉濞封在吳國,吳王招攬天下的娛遊子弟,像枚乘、鄒陽、嚴夫子等人,他們均是文帝、景帝朝知名的文人。淮南王劉安在壽春設置國都,招攬賓客著書。會稽郡吳縣有嚴助、朱買臣在武帝朝顯貴,這些人也是以文辭俊美而顯名,對《楚辭》的傳播做出過巨大貢獻。吳地的缺失在於為人過於靈巧,但是缺少信用。當初淮南王劉安優待國中百姓家中有女兒的人家,讓這些女孩子招攬遊士,嫁予遊士為妻子,至今吳地的女兒多,男兒少。吳、越和楚地相鄰,多次相互兼並,民風民俗也大致相同。

吳地的東邊有大海煮鹽,有鄣山的礦山產銅,有三江五湖的富饒物產,有江東的大都會。豫章郡有黃金出產,產量較低,采礦不足以抵償費用。江南的氣候卑濕,男子多短壽(注:此處有誤,應該是鄣郡,而不是豫章郡,參看《高帝紀》下)。

會稽郡海外有東鯷人(tí),分為二十幾個小國,每年按照時節來漢朝進貢。粵(越)地,處於牽牛宿、婺女宿的分野。今天的蒼梧郡、鬱林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南海郡、日南郡,屬於粵地(南粵國)。

越地的國君是大禹的後裔,也是少康帝的庶子後裔,封在會稽,當地的民眾喜歡文身斷發,以此來嚇阻蛟龍的侵害。經曆二十世,到了勾踐稱為越王(公元前496-前465年),勾踐與吳王闔廬大戰,在雋李大敗闔廬。而後吳王夫差即位,勾踐再次討伐吳國,被吳國打敗,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上,勾踐請求臣服於吳國。此後越王勾踐采用範蠡、大夫文種的計謀,最終打敗並滅亡吳國,兼並了吳國的土地。而後勾踐渡過淮河,與齊國、晉國等諸侯國會盟,向周王室納貢。周元王派出使臣賜勾踐為霸主,各諸侯國前來祝賀。又經曆五世,越國被楚國滅國,勾踐的子孫分散在閩粵諸地,臣服於楚國。又經曆十世,到了閩君搖,閩君搖在秦末幫助義軍推翻秦朝。漢朝建國後,高祖立閩君搖為越王。在當時,秦朝的南海郡都尉趙佗也在南粵稱王,此後趙佗將國家傳予子孫。在武帝朝,武帝討伐南粵國,同時滅亡越國,武帝開疆拓土,將南粵國和越國改設為郡縣。

南粵國和閩越國靠近大海,當地盛產犀牛、大象、玳瑁、珠璣、銀、銅、水果、葛布等物產,中國到南粵國和閩越國經商的商人,大多數能夠致富。南粵國的都城番禺,是一個大都會城市。

從合浦郡的徐聞縣向南渡過瓊州海峽,可以抵達一個大海島(海南島),東西南北方圓千裏,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武帝在海島上設置儋耳郡、珠厓郡。島上的居民多數穿著如同床單一樣的布衣服,從中央穿過頭部。男子務農耕種稼穡,種植稻米、苧麻,女子種桑養蠶織績。島上沒有馬和老虎,百姓飼養五畜(牛、羊、豬、雞、犬),靠近大山的水邊有很多水鹿。兵器有矛、盾、刀,還有木頭製成的弓弩,竹子製成的箭矢,用骨頭製成的箭頭。島上剛設置郡縣時,來自中國的吏卒常侵犯當地人的利益,因此島上每隔幾年就會發生一次叛亂。在元帝朝,朝廷放棄了海南島(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

從日南郡的邊境要塞、徐聞縣、合浦縣坐船,航行五個月,可以抵達都元國;再坐船航行四個月,可以抵達邑盧沒國(今天緬甸的勃固);再坐船航行二十餘日,可以抵達諶離國(今天緬甸伊洛瓦底江沿岸);而後步行十餘日,可以抵達夫甘都盧國(今天緬甸伊洛瓦底江中遊卑謬附近)。從夫甘都盧國坐船。船行二個月,可以抵達黃支國(今天印度的馬德拉斯西南),那裏的民俗與珠厓郡的民俗較為接近,州域廣闊,人口眾多,有許多漢朝看不到的異物。從武帝朝開始,黃支國不斷地向朝廷進貢寶物,隨同進貢前來的還有譯員,屬於朝廷黃門管轄。漢朝有些應募者與進貢者一起,到海中的島國采購明珠、壁琉璃、奇石等異物,帶上黃金絲帛雜繒前往采購。所經過的國家,沿途會提供糧食,有人員上船隨同航行,也有蠻夷購船,轉送漢朝的商賈抵達目的地。商賈在交易中獲利,也遇到過搶劫殺人越貨的事件。海上航行,風高浪湧,常遭遇風波,導致航船翻船,人員溺死,成功者數年可以有一個來回。購得的大珠達二寸上下。平帝元始年間(公元1-5年),王莽輔政,欲向域外耀武揚威,用厚禮饋贈黃支國王,令黃支國王派遣使者向漢朝獻上犀牛。從黃支國坐船航行,抵達長安,時間長達八個月,先抵達皮宗國(今天新加坡西麵的皮散島),用二個月時間,抵達日南縣、象林縣的地界。黃支國的南邊,還有已程不國(斯裏蘭卡),漢朝的譯員和使者最遠到達那裏就返回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