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下 郊祀誌第五下(2 / 3)

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武帝向東巡幸至海上,考察尋訪神仙的事情,沒有一件事情辦得成功。方士中有人說,上古時黃帝建造五座城,還建有十二座樓,用來在執期這個地方等候神仙,名字叫做迎年(也叫做祈年。祈求長壽的意思。)。武帝批準按照這種方法建造,名字改為明年(意思是明確用以益壽延年)。武帝親自拜祭,獻祭黃色的牛犢。

公玉帶說:“黃帝雖然在泰山上封禪,可是黃帝的大臣風後、封巨、岐伯建議黃帝還要在東泰山上封(山東省沂源縣以東),在凡山上禪(山東省昌樂縣以南),這才符合祭拜神靈的要求,而後才得以不死。”武帝隨即詔令準備祭祀的用具,到東泰山去,東泰山太矮小,與其名聲不相符,武帝詔令祭祀官員禮拜一下,沒有親自封。繼而詔令帶上祭祀用的物品,返回泰山,按照五年之前的儀式整修封土,增加禪石閭山。石閭山,在泰山腳下的南邊,方士說那裏有仙人居住的閭巷,武帝於是又親自封禪祭祀。

又過了五年(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武帝再次來到泰山整修封土,返回時祭拜恒山(河北省曲陽縣西北)。

又過了五年(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武帝再次來到泰山整修封土。向東抵達琅琊郡,在成山頭上祭拜,登上芝罘山,而後登船巡遊渤海,在延年樓祭祀八神(即上文的“迎年”)。又在交門宮祭祀神仙,似乎座位上有神仙在向武帝回拜。

又過了五年(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武帝再次整修泰山上的封土。向東巡遊抵達東萊縣,駕臨大海邊。這一年,雍縣在晴天的時候響起霹靂,打了三次響雷,天上出現彩虹,氣色蒼黃,好像有飛鳥聚集在棫(yù)陽宮的南邊,聲聞四百裏遠。天上落下二塊隕石,像黳(黳(yī):黑色的玉石)石一樣黑,有關官員認為這是吉祥的徵兆,武帝將黳石供奉在祖廟。那些到海上訪求蓬萊島的術士,還是沒有結果,公孫卿隻是以巨人的大腳印來搪塞。武帝求仙的心情,依然是魂牽夢繞,希望僥幸可以遇到神仙。

又修建了幾處祭祀場所,比如薄忌的泰一廟,還有三一廟、冥羊廟、馬行廟、赤星廟,一共五座祠廟。負責祭祀的官員寬舒每年都要安排祭祀。加上後土祠廟。共有六座祠廟,均由太祝領銜祭祀。還有八神,各個明年、凡山等有名的祠廟,皇帝經過時才祭祀,走後即不再祭祀。方士修建的祠廟,由他們自己安排祭祀,方士死了祭祀就停止,負責祭祀的官員不參與。其他的祠廟也是如此。甘泉的泰一廟、汾陰縣的後土廟,每三年皇帝親自來祭祀一次,泰山上每五年皇帝親自來整修封土一次。武帝前後五次來到泰山上整修封土。昭帝即位後,雖然年富力強,不再親自來泰山巡幸祭祀。

宣帝劉詢即位,這是武帝的嫡曾長孫,繼承大統,即位三年後,尊孝武廟為世宗廟,武帝生前巡狩過的郡國,均要設立祠廟。在世宗的忌日祭祀,祭祀時,有白鶴翔集在祠廟的後庭。宣帝因為立了世宗廟,在昭帝的陵寢殿告知,此時有五色大雁翔集在殿前。西河郡修建世宗廟,有神光在殿旁出現,有像白鶴一樣的大鳥出現,前赤後青。有神光在殿中出現,像蠟燭一樣閃亮。廣川國的世宗廟殿上有鍾聲響起,此時門戶大開,夜間發出亮光,殿上照耀的通明。宣帝此後頒發詔書,大赦天下。

在當時,大將軍霍光仍然在朝中輔政,宣帝以恭敬的姿態,克製自己,在朝堂上無為而治,不是有關宗廟祭祀的事情,一般不出頭露麵。宣帝繼位第十二年(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宣帝下詔,說:“人們常說,天子敬奉天地,祭祀山川,這是自古以來的通禮。近些年,上帝的祠廟祭祀,沒有按照時辰進行,已經有十幾年,朕對此深感不安。朕將要親自齋戒,親臨舉行祭祀,為百姓帶來祥瑞、福祉,企盼來年豐收。”

第二年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正月,宣帝親自來到甘泉宮,郊祀泰一廟,祭祀的時候多次出現祥瑞。又按照武帝朝的儀式,使用華彩的車輛、衣服,還有祭祀的祝告辭,行禮如儀,製作詩歌(《饒歌十八曲·上陵》:甘露初二年,芝生銅池中,仙人下凡飲,延壽千萬歲)。

神爵元年三月,宣帝巡幸抵達河東郡,祭祀後土神,有神雀翔集,於是宣帝將紀元年號更改為神爵(雀)元年。製詔書予太常,宣帝說:“江河湖海,是百川彙流的地方,而今卻沒有相應的祭祀。詔令祭祀官員每年以禮儀祭祀,在四季祭祀江河湖海洛水,祈求為天下帶來豐收祥瑞。”從此五嶽、四瀆都有了定時祭祀的禮儀。東嶽泰山在博縣祭祀,中嶽泰室在嵩山祭祀(中嶽有太室、少室山廟宇),南嶽潛山在潛縣祭祀(廬江潛縣南邊有天柱山),西嶽華山在華陰縣祭祀,北嶽常山在上曲陽縣祭祀(常山:即恒山),黃河在臨晉縣祭祀,長江在江都縣祭祀(在江蘇省的儀征東邊),淮河在平氏縣祭祀(在河南省唐河縣東南),濟河在臨邑縣界中祭祀(在山東省東阿縣),一律由朝廷派出使者持符節,親臨現場主持祭祀。泰山和黃河每年祭祀五次,長江、漢水每年祭祀四次,其他的祈禱一次,祭祀三次。

在當時,南郡捕獲白虎,將虎皮爪牙獻予朝廷,宣帝為此而設立祠廟。又按照方士的建議,為隋侯珠、斬蛇寶劍、和氏璧、周康王寶鼎,在未央宮設立了四座祠廟。又在即墨縣為天室山設立了祠廟(在山東省萊西縣西南),在下密縣為三戶山設立了祠廟(在山東省昌邑縣東),在鴻門縣為天封苑火井設立了祠廟。又在長安城旁為歲星(木星)、辰星(水星)、太白(金星)、熒惑(火星)、南鬥星設立了祠廟(長安城: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又在曲城縣為參山八神設立了祠廟(在山東省招遠縣西),在臨朐縣為蓬山石社石鼓設立了祠廟,在腄(chuí)縣為芝罘山設立了祠廟(山東省福山縣),在不夜縣為成山頭設立了祠廟(在山東省榮成縣北),在黃縣為萊山設立了祠廟。成山祠廟祭祀太陽,萊山祠廟祭祀月亮。又在琅琊設立了祠廟祭祀一年四季,在壽良縣為蚩尤設立了祠廟(在山東省東平縣南)。在京師附近的鄠縣(戶縣),則有澇水穀、五床山、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祠廟。雲陽縣有徑路神祠廟(在陝西省淳化縣西北),這個祠廟是祭祀匈奴休屠王的(徑路神:匈奴的神靈)。又在膚施縣設立了五龍山仙人祠廟,黃帝祠廟、天神祠廟、帝原水祠廟,一共四座祠廟。

有人說益州有金馬碧雞神,可以通過祭祀召來,宣帝於是派出諫議大夫王褒持符節出使,前往益州訪求神仙。

大夫劉更生(劉向)獻上淮南王枕中洪寶苑秘方,宣帝詔令尚方署按照秘方鑄造黃金。結果並不靈驗,劉更生為此而獲罪。京兆尹張敞上書諫言,說:“希望明主忘卻車馬之好,貶斥方士的虛妄之言,專心於帝王治國理政的方略,太平盛世即會到來。”此後宣帝撤銷了尚方待詔。

在當時,有人在美陽縣獲得寶鼎,獻給朝廷,宣帝讓有關部門討論,大多數人認為,應該奉獻給祖廟,就像元鼎年間的做法。張敞喜歡古文字,按照鼎上鑄造的文字,上奏宣帝,張敞說:“臣聽說,在上古時,周代的始祖是後稷(後稷:周的始祖,名棄),後稷封在斄地(在陝西省武功縣西南),後稷的後代公劉發跡於豳地(在陝西縣旬邑西),太王在岐梁建國(在陝西省岐山縣東北),文王、武王在豐鎬興起(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南)。由此看來,岐梁豐鎬之間是周人的原居住故地,應該有宗廟祭祀壇場物品的遺存,而今在歧山以東出土寶鼎,上麵刻有文字,說:王命屍臣:官此栒邑(即豳地),賜爾旗鸞黼黻雕戈(雕鏤之戈)。”屍臣跪拜叩首說:努力發揚天子的聖德,執行命令。“臣愚不足以解釋古文,隻是以典籍來解釋,這個鼎是周代褒獎賞賜大臣的寶鼎,大臣的子孫在上麵鑄有文字,以記錄先祖的功勞,藏在祖宗的祭廟裏。在過去汾河旁邊也出土過寶鼎,河東郡太守上報朝廷,武帝下詔說:朕巡幸祭祀後土神,為百姓祈求豐年,而今穀物歉收未報,出土一個寶鼎值得上報嗎?問了一些老人,是否以前就埋在此地?隻是了解了一些寶鼎的曆史淵源。有關官員經過查驗,汾河邊不是原來的出土地,寶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與其他寶鼎有所不同。今天的這個鼎還要小,還有鑄造的文字款識,不宜將其奉獻在祖廟。”宣帝製詔書,說:“京兆尹張敞說得對。”

宣帝在第二年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正月巡幸抵達河東郡,鳳凰在祋祤(duìxǔ)縣翔集(在陝西省耀縣東),在翔集的地方獲得寶玉,遂在此地建造步壽宮,宣帝下詔大赦天下。又隔了一年,鳳凰、神雀、甘露在京師降落,宣帝又頒發詔令,大赦天下。這一年冬天,鳳凰在上林苑翔集,宣帝在上林苑建造鳳凰殿,以應答祥瑞。第二年正月,宣帝再次臨幸甘泉宮,郊祀泰一廟,將紀元年號更改為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五鳳二年,宣帝巡幸抵達雍縣,祭祀五帝祠廟。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春天,宣帝巡幸抵達河東郡,祭祀後土神,而後大赦天下。又隔了一年,將紀元年號更改為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甘露元年正月,宣帝巡幸抵達甘泉宮,郊祀泰一神。甘露元年夏天,黃龍在新豐縣出現。建章宮、未央宮、長樂宮的鍾虡上的銅人長出毛發,長達一寸多,當時人們都認為這是祥瑞。又隔了一年,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正月,宣帝郊祀泰一廟,在甘泉宮接見匈奴單於。又隔了一年,將紀元年號更改為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當年正月,再次巡幸抵達甘泉宮,郊祀泰一祠廟,又在甘泉宮接見匈奴單於。當年冬天,宣帝駕崩。鳳凰降落在郡、諸侯國五十多個地方。

元帝即位,按照舊的禮儀,每隔一年的正月,到甘泉宮郊祀泰一神一次,又向東巡幸抵達河東郡祭祀後土神祠廟,向西抵達雍縣祭祀五帝祠廟。前後五次祭祀泰一祠廟、後土神祠廟。也在沿途布施賞賜,凡是元帝巡幸經過的地方,免去當年的田賦,百姓每一百戶,賞賜牛酒,或者賜爵,赦免罪人。

元帝喜歡儒術,貢禹、韋玄成、匡衡等人相繼在朝中擔任公卿。貢禹諫言,提出漢家宗廟的祭祀,有很多不符合古禮,元帝同意貢禹的看法。後來韋玄成擔任丞相,建議撤除郡國中的宗廟,從太上皇、孝惠帝起,各個陵寢地廟園一律撤除。元帝後來生重病,夢中有神靈譴責此事,不應該撤除宗廟祭祀,元帝隨即又恢複了已經撤除的宗廟。再後來撤除又恢複,恢複又撤除,及至哀帝、平帝朝,還沒有將此事最終確定下來(詳情記載在《韋玄成傳》中)。

成帝即位,丞相匡衡、禦史大夫張譚上奏,他們說:“帝王之事莫大於接受天命後的位序傳承,接受天命後的位序傳承莫大於郊祀,因此聖王才會竭盡心力,建立祭祀製度。在南郊祭祀天,這是表示崇敬太陽;在北郊祭祀地,這是表示崇敬月亮,月亮是陰的象征。上天與天子的關係,在天子的居住地就要確定下來,在居住地接受祭祀。在以往,孝武皇帝住在甘泉宮,在雲陽縣設立泰一神廟,在甘泉宮的南麵郊祀泰一神。而今,皇帝的經常居住地,是在長安,郊祀皇天反而在北麵泰陰的位置,祭祀後土神反而在東麵少陽的位置,這種做法與古時候的祭祀相抵觸。而且到雲陽縣去,在山穀中穿行,道路狹窄,長達一百餘裏,抵達汾陰縣,還要渡過黃河,黃河上風高浪湧,舟楫在風波中有顛簸的危險,這些均不適宜聖主前往祭祀。經過的郡縣還要修整道路,準備帷帳一應用具,使得沿途的官吏百姓勞苦不堪,為此產生很多的花費。煩擾下麵的官吏百姓,在危險之途旅行,難以奉祀神靈,獲得福祐,這樣做,均不適宜承受天命的君主達到安撫百姓的用意。在上古時,周文王、周武王在豐鎬郊祀,周成王在洛邑郊祀。由此看來,上天在君主的居住地接受郊祀,這種做法是由來已久的。甘泉宮的泰一祠廟、河東郡的後土神祠廟,可以遷徙至長安來設置,這樣做同樣符合古代帝王的做法。奏請讓朝中的群臣廷議此事,將此事議定下來。”奏議得到批準。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等八人認為,漢朝的祭祀禮儀由來已久,還是按照先帝的做法比較穩妥。右將軍王商、博士師丹、議郎翟方進等五十人認為:“禮記》中有記載:‘在太壇焚燒薪柴,用以祭天;在太折瘞埋,用以祭地。’祭壇的地點選在南郊,是為了確定天的陽位。在太折祭地,將地點選在北郊,是為了靠近陰位。郊祀的地點應該選擇在聖王定都的南北郊。《尚書》中說:‘過了三天就到了丁巳日,郊祀時使用犧牲,要用二頭牛。’周公增加了犧牲來祭祀,是因為要告知上天,將要遷徙至新的都城,在洛陽舉行郊祀禮。明王聖主,祭祀上天,要明確告知,祭祀大地,要肅穆莊重。天地對於一切事務,明察秋毫,神明昭彰。天地以君王為主,因此聖王在製定祭祀天地的大禮時,一定要選擇在國都的郊外。長安,是聖王居住的地方,也是皇天注視的地方。甘泉宮、河東郡的祠廟,不應該是神靈享受祭祀的地方,應該將它們遷徙至靠近正陽、太陰的地方。雖然違背了漢代此前的慣例,但是符合古製,遵循的是聖人的製度,確定了天位,也符合禮製。”匡衡、張譚於是又奏請,他們說:“陛下聖德聰明,對上承受天命,重視祭祀天地的大典,總攬群下,眾人竭盡思慮,討論了郊祀的地點,天下幸甚,臣聽說能夠廣泛征求意見,即能夠符合上天的意願,《尚書·洪範》中講‘三人占,則從二人言。’意思是少數服從多數。討論的結果符合古製,也有益於萬民,即應該按照這種方法去做;如果違背了聖道,讚同的人很少,就應該棄之不用。現在參加討論的五十八人中,其中有五十人同意改變祭祀的地點,在典籍中也能找出相應的依據,既符合古製,又便於吏民;其中八人沒有考慮經術,也沒有想到古製,認為這樣做不妥,但也提不出更合理的解釋,不能夠確定吉凶。《尚書·太誓》中講:‘按照古製去做立功立德的事情,可以永享天命,這是奉天承運的大法。’《詩經》中也說:‘不要認為天高高在上,天使來往於人間,每天均在注視著我們,’意思是說上天每天都在注視著君王的居住地。又說:‘向西觀望,我居住在此。’意思是說上天注視到周文王的國都居住點。奏請陛下,在長安城的南北郊確定祭祀地點,作為萬世祭祀的大法。”成帝讚同大臣們的奏議。

事情確定後,匡衡又說:“甘泉宮的泰一祠廟是紫色的祭壇,八觚象征著通向八方。五帝祠廟的祭壇環繞在下麵,還有其他眾神的祭壇。按照《尚書》中禋祀六宗(六宗:指日、月、雷、風、山、澤六種神。)、遙祭山川、遍祭群神的大義,現在祭祀的紫壇上有著各種各樣的裝飾,彩色的雕鏤,還有黼黻的披掛,再加上美玉、女樂(演唱、伴奏),石壇、仙人祠,瘞鸞輅(鸞輅。天子用的車)、騂駒,木雕的龍馬,這些均不符合古製。臣還聽說,在郊祀時,焚燒薪柴祭品是祭祀上帝的大義,掃地清潔,是為了崇尚質樸。在祭祀中演唱大呂舞《雲門》,表示是在等待天神,演唱太簇舞《鹹池》,表示是在等待地祇,犧牲用的是牛犢,祭祀用的席子是槁秸編織,祭祀用的器具是陶匏,這些均是為了表達天地之性,推崇至誠質樸,不做過多的繁華修飾。因為神祇的功德至大,即使用再精美的器物,也不足以報答神祇的功德,隻有至誠最為可靠,因此要崇尚質樸,不加修飾,以彰顯天德。現在祭祀的紫壇上,裝飾的東西太多,還有女樂、鸞輅、騂駒、龍馬、石壇,這些東西均應該取消。”

匡衡又說:“君王按照禮製奉祀天地,並不因為是前朝製定的,就一定要繼承下來。像雍縣的秦代鄜畤(祭壇)、密畤(祭壇)、上畤、下畤祠廟,均為當年秦國國君按照天命的意願設立的,並沒有在禮經中載入典籍。漢朝建國之後,最初的禮儀還未確定,按照舊的習俗祭祀秦代的祠廟,隻是新設立了北畤祠廟。現在既然考查古代的典籍製度,設立天地祭祀的大禮,郊祀上帝,青赤白黃黑五方的上帝均已經確立,各有享殿,祭祀的器具詳備。諸侯王妄自添加的,聖王不應該再使用。至於北畤祠廟,那是在漢建國初,還沒有確定禮儀的時候建立,不應該再加以修整。”成帝批準了奏議。包括陳寶祠廟,從此以後,均予以撤除。

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成帝開始在長安城南郊祭祀,同時赦免舉行祭祀的郊縣以及京城中關押的耐罪囚犯。這一年匡衡、張譚又上奏,他們說:“長安的廚官縣官,要為郡、諸侯國中來的方士和使者準備供奉祭祀使用的地點,估計有六百八十三處之多,這其中有二百零八處需要按照禮製祭祀,以及懷疑無明文,但是符合禮製的,可以按照過去的方法祭祀。其餘的四百七十五處,沒有按照禮製祭祀的,或者是重複的,奏請撤除。”成帝批準奏議。雍縣原來有祠廟二百零三處,隻有祭祀山川神和星辰的十五處地方,是按照禮製設立的。還有諸布、諸嚴、諸逐,此後一律撤除。杜主神有五座祠廟,保留一座。撤除了高祖時期設立的梁、晉、秦、荊巫、九天、南山、秦中的祠廟,還有孝文帝在渭陽、孝武帝在薄忌設立的泰一祠廟、三一祠廟、黃帝、冥羊、馬行、泰一、皋山君、武夷、夏後啟母石、萬裏沙,八神、延年等祠廟,孝宣帝設立的參山、蓬山、芝罘、成山、萊山、四季、蚩尤、澇穀、五床、仙人、玉女、徑路、黃帝、天神、原水等祠廟,均予以撤除。等候神仙的術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詔七十餘人,遣送回家鄉。

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匡衡因為犯有錯誤,被免去官職爵位。下麵有很多議論,說不應該變動祭祀。還有當初撤除甘泉宮的泰一祠廟,改為在長安城南邊郊祀,撤除當天,大風即吹毀了甘泉宮中的竹宮,將祠廟中的樹木,有十圍粗的樹木上百株,連根拔掉。成帝非常驚訝,就此事詢問劉向。劉向回答:“普通百姓家中,還不會斷絕家廟的祭祀,更何況國家對於已有的祠廟進行祭祀!而且甘泉宮、汾陰縣以及雍縣的五帝祠廟在當初設立的時候,均有著神靈感應,而後才予以營建,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建立的。在武帝、宣帝朝,對待這三座祠廟,都是禮敬備至,祭祀的時候還有靈光顯現。祖宗設立的神祇舊位,不應該輕易地改動。至於陳寶祠,從秦文公至今,已經享有祭祀長達七百餘年,漢朝建國之後,神靈經常光顧,來時會發出赤黃色的光,長四五丈,直到祭祀完畢後才結束,同時伴隨著砰砰的聲音,還有野雞咯咯的鳴叫。太祝每次在雍縣祭祀,都要用一個太牢禮,還要派出使者乘坐傳車,飛馳到皇帝的行宮奏報,以昭示吉祥嘉瑞。高祖時五次來到此地祭拜,文帝朝二十六次來到此地祭拜,武帝朝七十五次來到此地祭拜,宣帝朝二十五次來到此地祭拜,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以來,元帝來了二十次,這裏是陽氣所聚集的舊祠廟。至於漢室宗廟的禮儀,不敢妄自評議,均為先帝與前朝賢臣共同確立的。古今製度不同,典籍中沒有明文記載,至尊至重,難以說得清楚。此前采納了貢禹的建議,此後相因成習,現在很多人又產生動搖。《易經·大傳》中說:‘褻瀆神靈,殃及三世。’災禍恐怕不僅要落在貢禹等人身上。”成帝聽了這番話,頓時懊悔不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