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上 郊祀誌第五上(3 / 3)

又過了三年,有關官員說紀元應該符合天瑞,不應該以一二數字來表示。一元叫做“建”,二元以長星命名,叫做“光”,在郊外捕獲了一頭獨角獸,應該將紀元名稱更改為“元狩”。

第二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武帝在雍縣郊祀,武帝說:“現在朕親自郊祀上帝,後土神還沒有得到祭祀,祭禮還不完備。”相關官員太史令司馬談,負責祭祀的官員寬舒諫言說:“祭祀天地的犧牲,牛角應該像蠶繭、像板栗一樣大小。現在陛下要親自祭祀後土神,後土神的祭祀場地應該安排在湖水中央的環土丘上,設置五個壇場,每個壇場用一頭黃牛犢太牢具。祭祀完畢,將牛犢瘞埋,祭祀穿的衣服,應該尚黃。”武帝於是東渡黃河來到汾陰縣。汾陰縣的男子公孫滂洋等人看到汾河旁邊有絳色光,武帝遂在汾陰縣的汾河上設立後土祠廟,按照寬舒等人的諫言。武帝親自遙望拜祭,與祭祀上帝的禮儀一樣。祭禮完畢,武帝又來到滎陽。返回時路過洛陽,下詔封周王室的後人,詔令他們奉祀周代祖先(詳情記載在《武帝紀》中)。武帝從此開始巡幸郡縣,而後又來到泰山。

這一年的春天,樂成侯上書推薦欒大。欒大,是膠東國的一位宮人,曾經與文成將軍少翁一起向同一位老師學習,後來成為膠東王的尚方令。樂成侯的姐姐是膠東康王劉寄的王後,沒有生孩子。康王劉寄死後,其他的姬妾生的兒子繼位為諸侯王,膠東康王後有淫行,與膠東王劉賢不合,以漢法相互威脅。膠東康王後聽說文成將軍被處死,就想向皇上獻殷勤,於是派欒大入長安,進入皇宮,由樂成侯引見給武帝。武帝剛殺了文成將軍少翁,後悔少翁的方術沒有留下來,等到見了欒大,非常高興。欒大長得高大俊美,說自己懂得很多方略,也敢於講大話,講起大話來神態自若。欒大曾經吹牛說:“臣常來往於海中,見過安期生、羨門高等神仙,因為臣身份卑微,神仙不信任臣。又因為康王僅僅是諸侯王,不足以得到神仙賜予的仙方。臣曾經多次與康王談起過此事,康王不能重用臣。臣的老師說:‘黃金可以煉成,黃河決口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也可以召來。’然而臣還是擔心會遭遇文成將軍的下場,現在方士們都不敢講話,怎麼敢談論仙方呢!”武帝說:“文成將軍是吃馬肝死的。你隻要能真心求來仙方,我絕不會吝嗇給予你的賞賜!”欒大隨即講:“臣的老師不會求人,隻有人去求他。陛下一定要召見他,派去召他的使者一定要尊貴,詔令中要說使者是皇上的親屬,以尊貴的客禮來對待臣的老師,不能讓使者處於卑下的地位,還要佩上印信,這樣才能讓使者與仙人講上話。仙人肯來不肯來,還要順其自然,或許可以召來。”武帝讓欒大在麵前演示小方術,欒大用鬥棋的方式表演,武帝看到了棋子在相互碰撞。

在當時,武帝正在為黃河決口遲遲封堵不上、黃金也沒有煉成煩惱不已,於是拜欒大為五利將軍。在一個月內,賜予欒大四枚官印,包括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武帝製詔書予禦史中丞,說:“在上古時,大禹在黃河下遊開鑿九條河流,疏導洪水,以幫助黃河水順利下泄,疏通了四條大江大河。在此前,黃河決口泛濫,淹沒陸地,為此治河每年要使用大量的徭役。朕即位以來,君臨天下二十八年,上天為朕派來了術士大通將軍。《乾卦》中稱‘飛龍’,‘鴻漸於泮’,朕的意思與此相符合。以二千戶食邑封地士將軍欒大為樂通侯。”賜予欒大列侯爵位,還有豪華宅邸一套,僮仆一千人。乘輿車馬、帷帳、器物,包括宅邸裏所需用的一應器物。又將衛長公主嫁予欒大,帶去十萬斤金子作為嫁妝,將公主更名為“當利公主”。武帝親自來到五利將軍的宅邸,派出使者詢問還需要什麼東西,使者在路上往來絡繹不絕。從武帝的姑姑大長公主,到朝廷的將軍卿相以下官員,都在家中準備好酒筵,請欒大來享用。武帝又刻了玉印,印文為“天道將軍”,派出使者穿上羽衣,夜晚站立在白茅上,五利將軍也穿上羽衣,站立在白茅上,接受將軍印,以此來表示不是對普通大臣的授印。欒大佩上“天道將軍”印,是為了為天子引導天神。此後五利將軍常在夜間、在家中作法事,以此來迎接神仙。而後治裝出發,到東海邊去訪求五利將軍的老師。欒大在長安僅有幾個月,竟然佩戴六枚將軍印,貴震天下,而靠近海邊的燕國、齊國,那些術士們莫不扼腕,紛紛向朝廷獻言,說自己也有方術,借方術可以幫助皇上成為神仙。

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夏天六月,汾陰縣有一位巫師叫做錦,在魏脽後土神祠廟旁邊,帶領百姓舉行祭祀,看到有一塊隆起如鉤狀的地麵,挖開來看得到一座寶鼎。這座寶鼎大於其他的寶鼎,有雕刻的文飾,沒有款識,很奇怪,遂報告當地官員。官員上報給河東郡太守勝,勝上報給朝廷。武帝派人調查巫師得到的這座寶鼎是否有詐,而後以禮獻祭,將寶鼎送往甘泉宮,放在武帝身旁,武帝又將寶鼎獻祭給祖廟。而後武帝來到中山,天氣晴朗暖和,有黃雲飄過。此時有一隻鹿跑過,武帝親自張弓搭箭,射中這隻奔跑的鹿,也拿來獻祭給祖廟。武帝返回長安,公卿大夫們在朝堂上對寶鼎議論紛紛。武帝問:“此前黃河泛濫,莊稼連年歉收,所以朕才出巡祭祀後土神,為百姓祈禱平安,希望五穀豐登。今年豐收的喜訊還沒有報上來,這個寶鼎卻出現了,這是為什麼?”有關官員奏言:“傳說泰帝鑄造一座神鼎,用一來表示一統,象征著天地萬物為一統。黃帝鑄造三座寶鼎,象征著天地人,大禹將九州金屬彙聚在一起,鑄造九座寶鼎,象征著九州。以寶鼎烹煮貢獻上帝鬼神享用的犧牲。空足的寶鼎叫做鬲,以三足來象征三德,用以貢獻犧牲,乞求上天神靈護佑。夏代的德衰落後,九座寶鼎傳到殷商手中;殷代的德衰落後,寶鼎傳到周王室手中;周代的德衰落後,寶鼎傳到秦國手中;秦朝的德衰落後,宋國的社壇也毀壞了,寶鼎從此下落不明。《周頌》中講:‘正堂徂基,貢獻牛羊,鼐鼎及鼒(zī);不得喧嘩,讚頌聖德。’現在寶鼎來到甘泉宮,光潤神采,變幻無窮,象征著漢室德運無疆,正好應合中山的祥雲。在當時,黃白色的祥雲顯現,陛下又親自射中神鹿,這是符瑞。弓箭齊備,射中神鹿,置於壇下,作為回報,祭祀上天。這表明,皇帝接受天命,了解上天的旨意,符合聖德,才會有這樣的祥瑞結果。應該將寶鼎獻祭給祖廟,藏在祭祀天帝的庭堂,以迎合祥瑞。”武帝製詔書,說:“可以。”

此時,入海訪求蓬萊的術士,都說蓬萊仙島雖然不遠,但是不能抵達,大概是還沒有看到仙氣。武帝又派出望氣的術士去幫助望氣。

元鼎元年秋天,武帝到雍縣郊祀五帝神。在郊外祭祀時有人說:“五帝神,是泰一神的輔佐,還應該設立泰一祠廟,由陛下親自郊祀。”武帝此時有些猶豫不決。

齊國人公孫卿說:“今年獲得寶鼎,冬天辛巳朔旦是冬至,和黃帝時是一樣。”公孫卿有一套簡牘書,上麵講:“黃帝在冕候(冤句縣,在山東省菏澤西南)獲得寶鼎,問大臣鬼臾區,鬼臾區回答:‘黃帝獲得寶鼎,而後占卜,這一年己酉朔旦是冬至;這是曆法中的一紀年,終而複始。’黃帝於是推算曆法,再經過二十年又是一個朔旦冬至日,經過二十次的朔旦冬至日,共計三百八十年,黃帝即可以成仙登天。”公孫卿通過所忠,想把這套簡牘書奉上武帝。所忠認為這套簡牘書荒誕不經,懷疑是公孫卿胡亂編造的,於是推辭,說:“關於寶鼎的事情已經有了定論。你再說這些沒有用!”公孫卿又通過武帝的嬖臣上奏。武帝得到了這套簡牘,大喜過望,召見公孫卿。公孫卿回答武帝的提問,公孫卿說:“這套簡牘是申公的,申公現在已經去世。”武帝又問:“申公是個什麼樣的人?”公孫卿回答:“申公是齊人,與安期生有過交往,安其生聽到過黃帝的講話,沒有書流傳下來,隻留下這部有關寶鼎的書。書中講:‘漢建國後將會重現黃帝當年的故事。’還說:‘漢朝的聖帝,應該是高祖的曾孫。到那時寶鼎會再次顯現,與神靈溝通,而後封禪。參加封禪的有七十二位諸侯王,隻有當年的黃帝才得以登上泰山舉行封禪。’申公說:‘漢朝的皇帝也應該登上泰山封禪,皇帝封禪之後,就可以成為仙人,登上天廷。黃帝有一萬個諸侯,能夠祭祀神靈的封君有七千個。天下的名山有八座,有三座名山在蠻夷的居住地,有五座名山在中國。中國有華山、首山(在河南省襄城縣南)、太室山(嵩山)、泰山、東萊山(在山東省黃縣東南),這五座山是黃帝巡遊過的地方,在那裏可以與神仙相會。黃帝一邊作戰一邊學習仙術,擔心百姓非議,殺了一些非議鬼神的人。黃帝活了一百多歲,而後與神仙交往。黃帝在雍縣郊祀上帝,住了三個月。鬼臾區又叫做大鴻,鬼臾區死後就葬在雍縣,原來的鴻塚就是鬼臾區的墓塚。再後來,黃帝在明庭宮接見萬方神靈。明庭宮,也在甘泉。就是所謂的寒門,位置在現在的穀口縣。黃帝開采首山的銅,在荊山(荊山:在河南省靈寶縣南。)下鑄造寶鼎。寶鼎鑄成後,有一條巨龍將胡須從天上垂下來,迎接黃帝。黃帝隨後坐上龍背,群臣和後宮中的婦人爭先恐後地爬上龍背,有七十餘人,龍隨即飛升上天。其他小臣來不及爬上去,就抓住龍的須髯,龍的須髯被拔斷了,這些小臣們掉下來,隨同掉下來的,還有黃帝的弓。百姓仰望著天空,看著黃帝飛升而去,隻能抱著黃帝的弓和掉下來的龍須嚎啕大哭,此後世人就將黃帝升天的地方,叫做鼎湖,黃帝留下來的弓叫做烏號。’”武帝聽完這個故事後,讚歎不已,說:“嗟乎!假若我能像黃帝一樣飛升上天,我的那些妻子、兒女,我會像脫下鞋子一樣,將她們統統扔掉。”遂拜公孫卿為郎官,派他作為特使出函穀關,到太室山(中嶽嵩山)去迎候神仙。

武帝隨後在雍縣郊祀黃帝,而後抵達隴西郡,登上空桐山,又巡幸抵達甘泉宮。詔令祭祀官員寬舒等人在壇場郊祀泰一神,祭壇仿照亳縣人謬忌設計的泰一壇,壇高三層。五帝壇環繞著泰一壇,在祭壇的下麵,各按照方位排列。黃帝壇在西南,修建八條連通鬼神的神道。泰一壇祭祀的貢品,與雍縣的泰一壇祭祀的貢品一樣,增加了美酒、棗、幹肉之類,殺了一條犛牛作為俎豆裏盛放的貢品。五帝神還要享用俎豆裏盛放的美酒。在壇下四方的地麵上,相繼祭祀其他神靈,還要祭祀群神的隨從以及北鬥。祭祀完畢,祭品全部焚燒以供神靈享用。祭祀的牛選擇白色的牛,將白鹿放在牛體中,祭祀的豬放在鹿體中,鹿體中還盛有水酒。用牛祭祀太陽,用一隻羊和一頭豬祭祀月亮。郊祀泰一神時,太祝、太宰身上穿著紫色帶有刺繡的衣服。祭祀五帝神則按照五帝不同的顏色,換上不同顏色的衣服。祭祀太陽時,穿上赤色的衣服。祭祀月亮時,穿上白色的衣服。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在黎明時分,武帝郊祀拜祭泰一神。在太陽出來時,拜祭太陽,在晚上月亮出來時,拜祭月亮,祭祀的時候作揖;祭祀泰一神和在雍縣的祭祀儀式完全相同。其讚辭說:“上天以寶鼎神策授予皇帝,一朔再朔,終而複始,皇帝恭敬祭拜。”武帝穿著尚黃的衣服祭拜。在祭祀時,壇的四周圍布滿薪柴,壇的旁邊擺列著烹飪的炊具。有關官員說:“祭祀的祭壇上有光亮。”公卿們說:“皇帝當初在雲陽縣郊祀泰一神,有關官員捧上瑄玉、犧牲,貢獻給神靈,在當天夜晚,就出現了霞光,在白天,還有黃氣冉冉升上天空。”太史令司馬談、祭祀官員寬舒等人說:“神靈享有美德,賜予福祉祥瑞,應該在出現祥光的地方設立泰一祭壇,以響應神靈。詔令太祝官負責,在秋天和臘月祭祀。天子每三年親自來祭祀一次。”

元鼎二年秋天,武帝討伐南粵國,在出征前,向泰一神禱告,以牡荊為旗杆,在旗幡上畫上日、月、北鬥七星,用來象征太一星座的三顆星,作為泰一神前邊的旗幟,號稱:“靈旗”。作為出兵的象征,由太史端著旗幟,指向要討伐的國家。五利將軍作為使者不敢入海,來到泰山祭祀壇場。武帝派去跟著的人查驗,什麼也沒有看見。五利將軍欒大卻大肆吹噓看到了老師,欒大的方術到此為止,已經是黔驢技窮,大多數並不靈驗。武帝隨後將五利將軍欒大斬首。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天,公孫卿等候神靈,說在緱氏縣城上看到了仙人的腳印,有一個物體像野雉,來往於城上。武帝親自來到緱氏縣,觀看仙人留下來的腳印,問公孫卿:“你是否想和文成將軍、五利將軍的下場一樣?”公孫卿說:“神仙並不想來見皇帝,是皇帝想要見神仙。如果能夠假以時日,神仙不會不來。談論神仙的事情,聽上去很怪誕,假以歲月,一定能夠看到結果。”下麵的郡國都在整修道路,在名山祭祀神仙的地方,修繕宮館,等待武帝的駕臨。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春天,漢朝滅掉了南粵國,嬖臣李延年以一首美妙的音樂上奏武帝,武帝很喜歡,召公卿們討論,說:“民間祭祀的時候,都要配以音樂舞蹈鼓吹,現在皇家的祭祀居然沒有音樂,這怎麼可以?”公卿們說:“在上古時,祭祀天地時會采用相應的音樂,神祇通過欣賞音樂享受祭禮。”有人說:“泰一帝讓素女彈奏五十弦瑟,音樂過於悲哀,泰一帝悲不自禁,於是將瑟從中間剖開,改為二十五根弦。”武帝以征服南粵國取得勝利,向泰一神、後土神祝禱,同時在祭祀中開始使用音樂和舞蹈。還增加了歌者伴唱,製作二十五弦琴和箜篌瑟,從此時開始。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冬天,武帝與群臣商議,說:“在古時,要先整頓軍隊,然後才能封禪。”於是巡視北部朔方邊郡,檢閱十餘萬騎兵,返回時經過橋山,祭祀黃帝的墓塚,在涼如檢閱軍隊。武帝問:“我聽說黃帝不死,怎麼還會有墓塚,這是為什麼?”有人回答說:“黃帝以神仙體升上天廷,群臣埋葬的是黃帝的衣冠塚。”武帝來到甘泉宮,準備泰山封禪的相關事宜,先模仿著郊祀泰一神。

自從獲得寶鼎,武帝就和朝中的公卿以及儒生們討論封禪的事情。距離上古時上一次的封禪,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人知道封禪的具體細節,於是儒生們就封禪的具體操作,在典籍《尚書》、《周官》、《王製》中尋找依據,從書中找到在封禪祭奠時,要射殺耕牛。齊國人丁公已經九十多歲,丁公說:“古時候的封禪,意味著永垂不朽。秦始皇登上泰山封禪,很不順利。陛下如果想要登上泰山封禪,要走得慢一些,就不會遭遇風雨,而後就能夠順利地抵達山頂。”武帝於是詔令儒生們練習射牛,草擬封禪禮儀。又過了幾年,要出發了。武帝又聽到公孫卿和方士們在議論,黃帝及其以前的封禪,均能夠召來怪異和神靈相互溝通,也想仿效黃帝當年,到蓬萊仙島接來仙人,想到自己的聖德,可以與遠古時的九皇相媲美,就想讓儒生們寫一些頌揚文章來粉飾。群儒對於封禪的事情,本來就含糊不清,模棱兩可,又拘泥於《詩經》《尚書》中的古文難寫,一時間沒有人敢於應聘。武帝於是將封存的祭祀禮器拿出來給儒生們看,群儒看了之後,有人說:“與古時候的不太一樣。”徐偃說:“太常管轄下的儒生,不如魯國的儒生,他們更熟悉祭祀的禮儀。”周霸在下麵謀劃串聯,武帝沒有用徐偃、周霸,將這些儒生晾在一邊。

元鼎五年三月,武帝向東巡幸抵達緱氏縣,登上中嶽太室山(嵩山)祭祀。隨從的官員們在山上隱約聽到“萬歲”的聲音,問武帝聽到了嗎?武帝沒有答話;問下麵的人,下麵的人不敢講話。武帝於是詔令祭祀官員增加太室山的祭祀,禁止砍伐山上的林木,又以山下的三百家民戶,封予嵩山,作為封邑,這些民戶隻負責祭祀,免除一切賦稅徭役。而後武帝向東來到泰山,泰山上草木依然凋零,武帝詔令在泰山上矗立石碑,安放在泰山的頂峰上(碑刻內容:事天以禮,立身以義,事父以孝,成民以仁。四海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鹹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

而後武帝向東巡視海上,以禮儀祭祀八神(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八位神靈)。齊國人上書,談論神仙方術的有上萬人,於是巡幸的隊伍又增加航船,將這些談論海上仙山的人用船帶上,有幾千人之多,到蓬萊去訪求仙人。公孫卿持著符節,走在隊伍前邊,在名山下等候皇帝,到了東萊縣,公孫卿說夜間看到一位大人,身高數丈,當走近時,又不見了,看他留下來的腳印,非常大,像禽獸的腳印。群臣還有人說看到一位老父,牽著一條狗,說:“我先要見皇上。”說完,也突然不見了。武帝初次看到大腳印,將信將疑,又聽到群臣在談論老人的事情,武帝想這一定就是仙人了。於是在海邊留宿,賜方士可以乘坐傳車,在此期間,派出去訪求神仙的人,達千人之多。

元鼎五年四月,武帝在返回時,路過奉高縣。想到儒生們和方士在談到封禪時,人言人殊,有些談論荒誕不經,難以操作。到了梁父山,武帝在此地祭祀土地神。到了乙卯這一天,武帝詔令宮中侍從、儒生、戴著皮弁的士大夫,演習射牛的禮儀。在泰山腳下的東方舉行封土儀式,如同郊祀泰一神的儀式。封土的祭壇長一丈二尺,高九尺,下麵埋有玉牒書,內容秘密。舉行祭禮完畢,武帝單獨與侍中兼奉車都尉子侯(子侯:霍嬗的字。霍去病的兒子。)上了泰山,再次舉行封土儀式。這件事情對外隱密。第二天,從泰山的背麵下山。到了丙辰(廿日),在泰山腳下東北方向的肅然山上封禪,如同祭祀後土神的儀式。武帝親自祭拜,穿著尚黃的衣服,祭祀時同時配有音樂。用江淮間的一茅三脊織成的席子,作為墊席。用五色土摻合在一起進行封土。將遠方送來的奇禽異獸,還有白色的野雉等放生,作為增加祭禮的兕牛象犀這些動物沒有用。這些奇禽異獸運至泰山,然後放生。封禪完畢,這一天夜裏,有光亮若隱若現,白天有白雲從封土中冒出。

武帝封禪完畢後返回,坐在明堂上,群臣向皇帝祝賀。武帝下詔將紀元年號更改為元封(詳情記載在《武帝紀》中)。武帝又下詔說:“在上古時,天子每五年舉行一次巡狩,在泰山上封禪,前來陪祭的諸侯都有住宿的地方。詔令諸侯王在泰山下修建官邸。”

武帝已經在泰山上舉行過封禪,沒有遇到風雨,方士們又在慫恿,說或許可以看到蓬萊仙島上的神仙,武帝就想再嚐試一次,又向東來到海上眺望。奉車都尉子侯突然暴病,在一日之內去世。武帝心情沮喪,隻好出發來到海上,向北來到碣石,又巡幸抵達遼西郡,巡遊北部邊郡,一直抵達九原縣。在五月份,返回甘泉宮,此次行程達一萬八千裏。

元封元年秋天,有彗星在東井宿方向出現。又過了十幾日,有彗星在三能星方向出現。有一位望氣的術士王朔說:“觀察到鎮星(土星)像瓜一樣出現,過了一會兒,又消失了。”有關官員說:“陛下建立了漢家的封禪製度,這是上天以星宿來報告德音。”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冬天,武帝在雍縣郊祀五帝祠廟,返回後,向泰一神禱告。讚辭中說:“德星光明,報來吉祥。壽星頻現,光耀天際。土星昭示,皇帝敬拜泰祝享祭。”

元封二年春天,公孫卿說在東萊山看到仙人,好像仙人說了“要見天子”。武帝於是來到緱氏城,拜公孫卿為中大夫。而後來到東萊縣,駐留幾天,仍然什麼也沒有看到,隻是看到大腳印。武帝又派出方士訪求仙人,還有采摘仙藥的人,多達上千人。這一年大旱,武帝沒有出巡的理由,隻是在經過萬裏沙時祝禱,經過泰山,舉行祭祀。返回時抵達黃河瓠子決口,親自來到堵塞決口的現場,駐留二天,將白馬、玉璧沉入河中,舉行祭祀典禮後返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