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禮樂誌第二(3 / 3)

豐草美,女羅展。善何如,誰能摧!崇教化,成禮德;崇教化,施海內。

雷霆悚,電閃耀。德善明,貴治本。治本約,貴德澤。蒙恩惠,保家業。施德廣,世人壽。

《桂華》

都荔芬芳,桂花飄香。孝行奉天,如日月光。四龍盤旋,昂首北遊。羽旄華美,樂章繽紛。尊崇孝道,華彩文章。

《美芳》

撫恤百姓,奉天承運。宏運長遠,光耀四方。施惠萬眾,感悟美德。寬恕仁和,永享福祉。

巍峨高山,雄偉挺拔。崇孝貴仁,安撫外邦。蠻夷愉悅,竭誠來獻。兼愛為民,終無兵革。

貢品奉上,眾神來饗。神靈饗宴,嘉善德祥。德音流布,封侯建國。交錯藩蔽,護我漢室。

光華耀明,照我美德。祥和福瑞,樂聲充耳。妙樂悠長,思我黎民。

法令有章,百姓安康。施政有德,感念於懷。

施德懷恩,承受天命。萬民歡悅,子孫茂盛。溫良和順,其樂融融。祭祀先祖,壽考享宴。

承受天運,巍峨峻峭。施民恩惠,永享福瑞。後嗣繼承,惟帝之明。下民安康,受福無疆。

還有《郊祀歌》十九章,詩章內容如下:

選擇時日,前往祭祀,點燃油脂與楠香,邀請四方神靈。九重天門訇然,神靈翩翩下凡,垂顧普施恩德,降下鴻福祥瑞。神靈乘輿,環繞祥雲,飛龍為駕,彩羽繽紛。神靈下凡,風馬助陣,左為倉龍,右為白虎。神靈翔至,何其疾速,雨神為先導,雨絲風飄飄。神靈翔至,天色晦暝,繼而,霞光萬道,懾人心魄。神靈安坐,五音奏響,歡愉達旦,場景肅穆。牛犢獻享,祭品奉上,桂酒飄香,神靈捧觴。神靈安坐,歌聲動地,四麵環顧,恰似瑤堂。歌女翩躚,姿容綽約,顏如瓊脂,鬥豔爭芳。身披輕紗,雲霧縹緲,舞裙曳地,珠玉玎璫。良辰美景,芝蘭芳香,舞姿婆娑,奉上佳釀。

《練時日》第一章

天神登上高壇,眾神環繞四周,謹慎奉承聖旨,聽候發下德音。天地四方彙聚,後土製數為五。海內祥和安寧,重視修文偃武。後土之神富庶,三光之神昭明。眾神端莊優遊,黃帝嘉服尚黃。

《帝臨》第二章

春天陽氣萌發,萬物生長吐蕊,大地滋潤肥沃,昆蟲預示春雷。雷霆伴隨春榮,冬眠動物蘇醒,樹木枯槁泛青,生命蠢蠢欲動。眾生喜迎豔陽,稚童健康成長,萬物欣欣向榮,陽春福祉降臨。

《青陽》第三章鄒子樂。

盛夏萬物競爭,生命勃發茂盛,幼小茁壯安康,不屈不撓競爭。果實接受陽光,營養飽滿充實,莊稼豐收在望,獻於百神品嚐。擴大宗廟祭享,神靈護佑不忘,迎來福祉祥瑞,傳遞萬世無疆。

《朱明》第四章鄒子樂。

秋風送爽,秋氣肅殺,果實累累,穀物登場。奸偽藏匿,妖孽隱蹤,

邊遠域外,四夷臣服。畏懼武德,仰慕漢威,歸順俯首,虔心向善。

《西顥》第五章鄒子樂。

隆冬玄冥,昆蟲蟄伏,草木凋零,寒霜襲人。除邪製亂,移風易俗,兆民安寧,返璞歸真。條理信義,祭拜五嶽。整修籍田,收獲嘉穀。

《玄冥》第六章鄒子樂。

泰一至尊,賜我福壽,經緯天地,四季乃成。日月運行,星辰輝煌,陰陽五行,周而複始。風雲雷電,甘露降臨,百姓繁衍,各安其業。傳承有序,皇天有德、鸞輅龍駕,裝飾華美。祭品豐盛,庶幾宴享,消除災禍,示威八荒。鍾鼓笙竽,雲舞翱翔,招搖靈旗,九夷賓服。

《惟泰元》第七章。

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丞相匡衡上奏,修改詩句“鸞輅龍駕”,將詩句修改為“涓選美成”。

天地賜福,我心仰慕,興修紫壇,為神開路。恭敬祭祀,貢品豐盛,彩緞鋪陳,眾神落座。千童起舞,八佾排列,雅曲歡悅,娛樂泰一。九歌奏畢,眾神歡洽,鳴琴鼓瑟,軒轅、炎帝。玉磬金鼓,神靈歡喜,百官紛紜,各守其職。犧牲獻上,膏脂芬芳,眾神淹留,須臾享受。靈鳥鳴唱,光焰萬丈,寒暑不輟,祭祀周章。歌頌雅詩,鳴玉玎璫,宮商吐蕊,角徵清爽。歌聲繞梁,反複吟唱,新音譜曲,永久傳唱。德音遠播,鳳凰翱翔,眾神歡愉,盡享盛宴。

《天地》第八章。

丞相匡衡上奏,修改“彩緞鋪陳”,將詩句更改為“肅若舊典”。

日月運行,豈有窮盡?時世更替,豈與人同。往昔春日非我春,往昔夏時非我夏,往昔秋霜非我秋,往昔寒冬非我冬。日出東海,遙觀天下,是邪非邪?我心何樂,駕禦六龍,六龍奔騰,心中歡愉。黃龍為何不來啊!

《日出入》第九章

泰一隆恩,天馬降臨,赤汗蒸騰,口涎赭紅。倜儻昂首,魁偉奇貌,騰雲駕霧,奔馳曠野。安然自得,萬裏飛躍,何以匹配,龍翔為友。

武帝元狩三年,有神馬在渥窪水中出生,作此詩。

天馬馳來,來自西域,涉過流沙,九夷賓服。天馬馳來,獨飲甘泉,鬃如虎脊,化若龍神。天馬馳來,萬裏無垠,日行千裏,徑來中國。天馬馳來,歲在太初(武帝太初四年庚辰),奮蹄高舉,誰堪匹敵?天馬馳來,開我宮門,載我馳騁,奔向昆侖。天馬馳來,以龍為媒,遨遊閶闔(天門),觀覽玉台(瑤台)。

《天馬》第十章

武帝太初四年,漢軍誅殺大宛王,獲取大宛國的天馬,作此詩。

天門訇然,沃野空曠,眾神馳騁,登臨祭壇。夜光秉燭,德信昭明,神靈宏遠,壽誕長生。丹朱塗陛,巨石為殿,玉笙吹奏,音樂舞伴,舞姿婆娑,生輝顧盼。神靈留步,光輝燦爛,帳篷紫光,寶珠微黃。比翼齊飛,回旋徜徉。月色皎潔,灑下碧波,日光照耀,天地輝煌。清風拂麵,送來清爽。眾神徘徊,欲行卻駐,希冀目睹,誦讀華章。獲蒙福祉,常若有期,寂寥蒼天,饗宴有時。托舉尊顏,高空似寒,殷勤歸路,祈求永誕。弘美嘉願,壽當以康,祝禱聲隆,洋溢四方。至誠至懇,魂逝九重,紛紜六合,大海揚波。

《天門》第十一章

德星顯現,鎮星(土星)排列,有象昭示,載於闕廷,太陽運行,秋毫明察。陰陽開闔,紀元有序,汾陰獲鼎,元始福祐。五音六律,和諧昭明,變聲來會,雅聲迎送。空桑製琴,琴瑟錚錚,四興演奏,八風乃興。鍾石鏗鏘,羽徵樂鳴。黃河供鯉,犧牲貢享。百花釀酒,芝蘭桂芳,泰尊盛酒,酒漿清醪。心思悠揚,修名遠禱,周旋徜徉,與神交通。心思浩茫,難以寧靜,河伯尚饗,舉觴共賀。昊天布施,後土嘉成,喜獲豐年,四季繁榮。

《景星》第十二章

元鼎五年,在汾陰縣獲得寶鼎,作此詩。

齋房靈芝,九莖連葉,宮童詫異,查閱譜牒。玄氣精華,凝聚甘泉,

月深日久,孕育靈芝。

《齋房》第十三章

元封二年,在甘泉宮的齋房長出靈芝,作此詩。

後土神壇,皇帝郊祀,祭服披掛,祭服玄黃,冀州屬縣,祭獻汾陰,獲蒙福祐,肇福萬民。祥瑞四塞,遐邇來聚,夷狄來獻,不遑顧盼,經營萬眾,鹹亨安寧。

《後皇》第十四章

華光普照,靈根牢固。神靈出遊,飛經天門,乘輿千載,彙聚昆侖。神靈出遊,玉房排列,周遊雜遝,至於蘭堂。神靈出行,旌旗獵獵,駿馬奮蹄,騎從跳躍。神靈翔至,彩雲環繞,甘露降臨,瑞氣蒸騰。神靈歡愉,駕臨祭壇,九疑嘉賓,夔龍甩鰭。神靈落座,吉時良辰,恭敬禮拜,合目凝神。神靈歡悅,舉觴慶賀,福瑞浩蕩,嘉應綿長。甘露豐沛,汾水泛光,霞光揚波,溢於黃河,雲霞繚繞,波光粼粼。普天同慶,歌聲飛揚。

《華燁燁》第十五章

五帝神壇,環繞泰一,土地遼闊,祥雲繚繞。擦拭壇壁,椒蘭芬芳,玉璧精華,垂旒華光。綿延億年,美瑞嘉祥,交於神靈,若有靈光。延請諸神,舉觴舉杯,靈輿錯雜,駿馬奮蹄。疾馳如風,不耐淹留?神靈賜福,辭別言歸。

《五神》第十六章

隴山朝拜,西望無垠(yín),雷電霹靂,喜獲白麟。麟蹄五趾,顯示土德,懲戒匈奴,蕩滌妖孽。摒除奸佞,遠離不祥,我有百僚,河山共享。祭畢回鑾,駿馬奔騰,雨師開道,路麵清塵。流星隕落,好風送爽,踏雲追月,懷柔四方。

《朝隴首》第十七章

元狩元年,武帝巡幸雍縣,獲取白麒麟,作此詩。

瑜色華美,白麟祥瑞,飲食甘露,啜吸榮泉。赤雁翔集,六雁紛紜,脖頸斑斕,羽翎采文。神靈顯現,福祉降臨,登上蓬萊,遨遊無極。

《象載瑜》第十八章

太始三年,武帝巡幸東海,獲取赤雁,作此詩。

韁繩赤紅,乘輿蓋黃,露氣零落,暗夜晦暝。眾神饗宴,六龍歸位,舀取酒漿,神靈陶醉。神靈饗宴,賜予吉祥,福祉廣大,頻頻舉觴。神靈殷勤,光芒燦爛,壽命綿延,其樂未央。晨光幽冥,霧氣六合,恩澤洋溢,萬國來賀。神靈告辭,乘輿齊備,飄然而逝,龍旆逶蛇。禮樂既成,神靈將歸,倚仗玄德,福壽安康。

《赤蛟》第十九章

其餘的詩作,均為武帝巡狩時創作的詩歌,還有宣帝根據福瑞、嘉祥之事製作的詩歌,不是祭祀神廟的,沒有載錄。

在當時,河間獻王劉德有雅材,劉德認為,治國安民,一定要用禮、樂來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劉德在封國內收集雅樂。武帝將劉德獻上來的雅樂,詔命大樂官整理、保存,經常組織人學習演練,每年在祭祀的時候拿出來演奏,但不常用,常用的郊廟祭祀音樂不是雅樂。後世應用的很多音樂,同樣是繼承前代的音樂。像殷代、周代的《雅》、《頌》,再往上,還可以追溯到有娀、薑原。殷商的祖先是契,周代的祖先是後稷。再後來周的後裔有玄王、公劉、古公、太伯、王季、薑女、太任、太姒,他們秉承了祖先的仁德,最終成就了成湯建立殷商,文王、武王建立周朝,聖王能夠接受天命,成為一代帝王,很重要的原因,即是他們能夠繼承先祖們的仁德。還有商朝的帝王武丁,周朝的帝王成王、康王,中興的宣王,輔佐的阿衡、周公、召公、太公、申伯、召虎、仲山甫這些人,無論是君臣,還是男女,均為有功德的人,莫不受到禮樂的讚頌。他們的功德既信且美,頌揚之聲響徹天地,其英名顯於當時,享譽後代。現在漢朝郊廟吟誦的詩歌,與祖宗沒有聯係,八音的樂調,又不符合鍾律,沒有與鍾律相協調,而宮廷裏,內有掖庭的樂人,外有上林苑的樂府,均是以鄭聲在演奏,其淫聲響徹朝堂。

到了成帝朝,謁者常山郡人王禹世代學習河間國音樂,能夠解釋出河間音樂的樂理,王禹的弟子宋曄等人上書,談及此事,成帝將奏議交予大夫博士平當等人考查,試聽。平當認為:“漢朝繼承秦朝毀滅《六經》之後,幸賴先帝的聖德,博學兼聽,重新建立學官,設立太學,河間國獻王劉德向民間訪求隱居的賢者,挖掘學習雅樂,以輔助朝廷對百姓實施教化。當時的大儒公孫弘、董仲舒等人均認為,音樂應該以雅樂作為中正禮樂,將雅樂定為大樂。在春秋舉行鄉射大禮時,要在學官奏響雅樂,但是由於雅樂希聲,很多人並不熟悉。從朝中的公卿大夫到一般的人,在欣賞雅樂的時候,隻是聽到鏗鏘的聲音,並不能領會其中的含義,要想以雅樂來教化民眾,也不知從何說起。因此雅樂雖然薦於朝堂,至今已經有一百餘年的時間,在德育教化中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現在宋曄等人堅持這種很少人能夠了解的雅樂,其目的也是為了有助於教化。已經衰微的學問,是否能夠起到教化作用,主要還是在於人的操作。應該加以整理,將河間音樂歸為雅樂,用以繼承前代的絕學,發揚光大。孔子說:‘人能弘揚道,非道能弘揚人。’河間一個區區諸侯國,以一個小諸侯國的藩臣,尚懂得好學修古,存續先賢的道統,民眾至今仍然在傳頌著河間獻王劉德的善行,更何況聖王的聖德可以覆蓋天地,重新修訂古老的雅樂,驅除淫邪的鄭聲,弘揚雅樂的教化作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這是先賢們的教導,也可以以此來宣示海內,揚名於後世,這不是一般的小功小美。”成帝遂又將奏議交予朝中的公卿大臣們進行討論,大家均認為,雅樂過於久遠,很難弄懂雅樂包涵的意義,平當的奏議,此後被擱置下來。

在當時,鄭聲非常流行。黃門中有幾位名演員,名字叫做丙強、景武等人,家庭非常富有,還有外戚五侯,以及定陵侯淳於長、富平侯張放,這些貴臣外戚奢侈淫靡,相互攀比,甚至於與皇帝爭奪歌舞女樂。哀帝還是定陶王時,就聽說過這些傳聞,深惡痛絕,加上也不喜歡音樂,哀帝即位之後,隨即下詔,說:“世俗崇尚奢侈淫靡,華而不實,鄭衛的淫邪之聲又大行其道。奢侈淫靡使得民眾不懂得質樸,這是民眾日益貧困的原因之一,華而不實則會相互攀比,致使民眾背棄本業,鄭衛的淫邪之聲,已經使得民眾背離教化,國家希望黎民百姓民風純樸,家庭富足,而現在的世風,卻是日益淫靡,不能正其源,卻要清其流,豈不是很難!孔子曾經說:‘鄭聲肆虐,鄭聲是淫聲。’撤消樂府以及相關官員。郊祀祭奠的禮樂,還有摹仿古時候戰陣的武樂,符合經典而且與鄭、衛淫聲無關的,經過審查後,可以使用,由各部門分類審查。”丞相孔光、大司空(禦史大夫)何武為此上奏,說:“郊祀祭奠的禮樂,有專門的人員,共有六十二人組成,負責南北郊的祭祀典禮。大樂鼓員有六人,《嘉至》鼓員有十人,邯鄲鼓員有二人,騎吹鼓員有三人,江南鼓員有二人,淮南鼓員有四人,巴渝鼓員有三十六人,歌鼓員有二十四人,楚嚴鼓員有一人,梁皇鼓員有四人,臨淮鼓員有三十五人,茲邡鼓員有三人,負責操鼓演奏的,共有十二隊,合計有一百二十八人,在朝賀設置酒筵時,布置在殿下,符合古代兵法的陣容。在郊外祭祀的人員有十三人,還有在南郊祭祀時需要用的各種樂人,負責演奏《雲招》,共計使用六十七人,在演奏時兼任其他的事務,同時負責雅樂演奏的有四人,在晚上負責吟誦的有五人,擊打剛鼓、別柎鼓的有二人,演奏《盛德》吹篪(chí)曲的演員有二人,以音律判別冬至、夏至的有一人,還有鍾工、磬工、蕭工演員各一人,有二名仆射負責這些樂人,以上人員不能減少。吹竽的演員有三人,可以減少一人。鼓琴的演員有五人,可以減少三人。彈柱的演員有二人,可以減少一人。弦樂演員有六人,可以減少四人。鄭地四會演員有六十二人,一人負責雅樂,其他的還有六十一人,可以撤消。鼓瑟的演員有八人,可以減少七人。《安世樂》有敲鼓的演員二十人,可以減少十九人。沛宮的吹鼓手有十二人,還有合唱、敲鼓的演員二十七人,軍陣鼓員十三人,商樂鼓員十四人,東海鼓員十六人,長樂宮的鼓員十三人,雜樂鼓員十三人,打鼓的演員有八隊,合計有一百二十八位演員,朝見、慶賀時需要設置酒筵,在前殿的房中列陣奏樂,這些不符合禮製。製造修理樂器的有五人,楚鼓演員有六人,經常性的演員有三十人,戴麵具演出的演員有四人,跟隨皇帝巡幸的演員有十六人,秦地的演員有二十九人,秦地戴麵具演出的演員有三人,跟隨皇帝巡幸的演員有秦地演員一人,有負責雅樂的九人,這些演員主要在朝賀設置酒筵時演出。楚地歌舞演員有十七人,巴地歌舞演員有十二人,銚(yáo)地歌舞演員有十二人,齊地歌舞演員有十九人,蔡地吟誦演員有三人,齊地吟誦演員有六人,竽瑟鍾磬演員有五人,這些歌舞曲都是鄭聲,可以撤消。還有學習歌舞的學員有一百四十二人,其中七十二人分配給大官挏馬酒官,剩下的七十人,可以減少。合計有八百二十九人,其中三百八十八人不能減少,可以讓他們此後演奏雅樂,其他的四百四十一人不符合禮樂要求,或者是鄭、衛淫邪之聲,可以減少。”哀帝批準了奏議。可是百姓對鄭、衛音樂早就已經是耳熟能詳,宮內又沒有合適的雅樂可以替代,那些官員豪強富商大賈,已經沉湎在鄭、衛淫靡之聲中,難以自拔,到了王莽篡政,風氣更加敗壞。

而今海內重新開始,除舊布新。百姓積極地從事農業生產,戶口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刑法弛緩,官員恪盡職守,百姓豐衣足食,國家繁榮昌盛,應該重視庠序學校禮樂的教化。幸而有前代帝王留下來的禮樂製度和配套的儀式,可以效法,還可以根據需要,適時增補,國家的綱紀、法規,應該讓其更加完備。孔子說:“殷商繼承夏禮,有所增減,還可以從中了解一些;周代繼承殷禮,有所增減,還可以從中了解一些;後代繼承周禮的,以此類推,即使經過一百代,也應該知道一個大略。”現在大漢朝繼承的是周代的禮樂,禮樂製度的荒廢,時間已經非常久遠,至今還沒有製定出新的、相應的禮樂製度,將其固定下來,這是賈誼、董仲舒、王吉、劉向等人之所以呼籲,而感到聖朝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