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 禮樂誌第二(2 / 3)

到了宣帝朝,琅琊郡人王吉,在朝中擔任諫議大夫,又向宣帝上書,王吉說:“想要實施大治而成為有為的君王,並不是每朝每代都能夠出現,公卿們幸得以遭逢盛世,但聖朝現在還沒有建立起可以惠及萬世的長策,輔佐的明君還不能像三代的君王一樣,朝中的大臣們,精力多用在計簿、斷獄、聽訟上麵,這些不是建立太平的根基。現在的俗吏在治理百姓時,不是以禮儀來教化民眾,因為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法規通行於世,他們隻是任意穿鑿法律,隨意附會,各取所需,致使詐偽萌生,過多過濫地使用刑罰,更使得民眾的質樸日益消磨,百姓間的恩愛變得微不足道。孔子說:‘治理民眾,最有效的方法,即是用禮儀來實施教化。’這不是一句空話。希望朝中的大臣和儒生們一齊討論,整理舊的禮儀,明晰君王治理的目的,製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禮儀製度,這樣治理天下,才能夠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福壽而安康。有了這樣的風俗教化,豈不是可以與周代成、康年間一樣?帝王享壽也會像商朝的高宗一樣(執政五十九年)?”宣帝沒有采納他的諫言,王吉遂以有病辭職。

到了成帝朝,有人在犍為郡的河邊挖掘出十六枚古磬,朝中議事的大臣們,認為這是祥瑞的徵兆。劉向為此而諫言,說:“應該在京師設置辟雍,在鄉間建立庠序,在學校中陳設禮樂,以雅頌之聲來感化民眾,提倡揖讓的風俗,用這些來實施教化。這樣做,還不能達到大治,沒有聽說過。有人會說,禮儀還不夠完備。禮是用來教化民眾的,如果還有不足的地方,並不影響對民眾的教化。刑罰也會有不足的地方,甚至對民眾造成傷害。現在的刑罰,已經不是上古時皋陶世代的刑罰,在有關部門奏請設立刑罰時,該增則增,該減則減,根據需要,實施增減,根據具體情況操作,以適應時代的需求。至於禮樂,為什麼要這樣吹毛求疵,這是敢於用刑罰殺人,卻不願意用禮儀來教化人。因為俎豆管弦這些禮器還不完備,就拒絕用禮儀來實施教化,以此來作為托辭,而放棄了禮儀製度的建立,這樣做實在是執迷不悟,令人痛心。將教化與刑法相比較,刑法應該處於權重較輕的一端,舍棄重的一端,而盲目迷信輕的一端,實在是不應該。而且教化,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刑法隻是用來輔助國家治理。現在舍棄了國家的根本要務,而迷信於輔助的措施,是在舍本逐末,不是為了國家的太平而做出長遠規劃。在京師天子的腳下,就有著一些悖逆不孝的子孫,還有那些犯下彌天大罪的,受到大辟、刑戮的,更是層出不窮,考查犯罪的原因,就是因為不懂得五常禮儀(仁、義、禮、智、信)。漢朝建國,是在千年的衰周之後,繼承的是暴秦留下來的弊政,民眾已經浸染了澆薄的惡俗,貪婪詭詐,漠視義理,對於禮儀教化置若罔聞,朝廷才不得不施以刑罰,用懲治措施來治民,但這些仍然難以挽回風俗的敗壞。因此說:‘導之以禮、樂,民眾才會和諧。’在漢初,叔孫通製定禮儀製度時,受到齊魯士人的嘲笑,然而叔孫通終究成為漢朝的一代儒宗,叔孫通創立的禮儀製度,垂範後世,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漢朝禮儀的實施。”成帝將劉向的奏議交予朝中的公卿們廷議,恰逢劉向病逝,丞相、大司空(禦史大夫)又奏請,建立辟雍。按照製定的方案,選擇在長安城的南郊,剛選擇好地址,打下樁基,成帝駕崩,群臣因為此,為皇帝定下諡號為成帝。

等到王莽做了宰衡,想要嘩眾取寵,遂開始興建辟雍,接下來王莽篡漢,自立為皇帝,海內外眾叛親離。一直到世祖(劉秀)接受天命,漢代再次中興,撥亂反正,將京師設定在中原(洛陽)。光武帝(劉秀)即位三十年後,四夷賓服,百姓豐衣足食,政治清明,又開始考慮建立明堂、辟雍。顯宗(明帝劉莊)即位以後,躬行禮儀,在明堂祭祀光武皇帝(劉秀),在辟雍奉養三老五更,其威儀何其盛大、華美。然而仍然沒有以德作為禮儀標準,對民眾實施教化,禮儀必備的禮器也不完備,為此群臣寫不出更多的頌辭,鄉間的庠序學校,很多設施也不完備。孔子說:“譬如造山,功虧一匱,停下來了,也就隻好中途而廢了。”當年叔孫通設立的禮儀,還有漢朝的律令製度,仍然收藏在司法官員那裏。學習刑法的官員,法家的典籍,也不再傳授。漢朝的經典擱置下來,不再整理,民眾官員對於這些,很多已經變得不再熟悉。叔孫通去世之後,河間獻王劉德在民間收集禮、樂和古代的典籍、逸聞,通過輯錄整理,達五百餘篇。而今的學者還難以看到,隻是根據推論去想象古代士人的禮儀,天子的禮儀,講解的時候,常會出現錯謬,君臣長幼,相互間交往中所應該遵循的禮儀,均已經變得模糊不清。

禮樂,是聖人為禮儀製定的音樂形式,可以勸誘民眾向善。感化人心,通過禮樂移風易俗,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先王重視整理禮樂,用禮樂來教化民眾。

人有血氣的本性,通過感知,會表現出喜怒哀樂,感情的抒發,常常是內心有所觸動,內心的感應隨著情緒的變化而產生。聽到纖微沉鬱的樂聲,人們會有悲思的心情;聽到舒緩悠揚的樂聲,人們會心情愉悅;聽到粗獷奔放的樂聲,民眾會奮發而剛毅;聽到肅穆嚴肅的樂聲,民眾會肅然而起敬;聽到寬鬆和諧的樂聲,民眾會表現出慈愛;聽到淫邪萎靡的樂聲,民眾會產生邪念。先王知道淫邪的樂聲,會使得民眾不顧及禮儀,而陷入淫邪,於是又製作了雅頌的樂聲。音樂既來自於人的本性,又有著禮儀的約束,通過禮儀引導,民眾即會產生和諧的氣氛。禮樂引導百姓崇尚五常(仁義禮智信),使得陽而不散,陰而不集,剛而不怒,柔而不懾,四種情感得以抒發,交彙於心中,而又以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來,民眾因此而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會相互僭越位序。這樣做就能夠引導民眾人心向善,使得邪氣不能橫行,這是先王製作禮樂的初衷。

後世的君王如果沒有製作禮樂,可以引用先王製定的禮樂來教化民眾,通過禮樂來移風易俗,根據需要,再做出適當地調整,以彰顯新朝的德政。《易經》中說:“先王製作音樂,引導民眾崇尚德行,殷朝將禮樂薦於上帝,以祖考配享禮樂。”在上古時,黃帝製作《鹹池》,顓頊製作《六莖》,帝嚳製作《五英》,堯帝製作《大章》,舜帝製作《招樂》,禹帝製作《夏樂》,商湯製作《濩樂》,武王製作《武樂》,周公製作《勺樂》。《勺樂》的內容,表達了後世君王能夠繼承先祖的仁德;《武樂》表現了武王接受天命,以武功安定天下;《濩樂》表達了商湯以武功救民於水火;《夏樂》表達了禹帝繼承堯舜二帝的事業。《招樂》表達了舜帝接受堯帝的禪位,繼承堯帝的事業。《大章》的內容,是堯帝在闡述帝王的功業;《五英》的內容,是表示帝業茂盛,五英繽紛;《六莖》的內容,是講述帝王的治理,需要有根基;黃帝製作《鹹池》,則是向上天陳述,萬事詳備。從夏代以後,上古時的音樂已經不再流傳,《殷頌》仍然在民間有所保留。《周詩》通過孔子的整理,得以保存,其奏樂的樂器,有的還在使用,《周官》中記述了負責禮樂的官員,還可以通過典籍進行考證。舉行典禮的卿大夫們到師瞽以下的官員,選擇的都是些有道德的人,朝夕演習,而後教導國子。國子,主要是卿大夫的子弟,按照天命,王室要求他們要學習禮樂,歌唱九德,吟誦六詩,學習六舞、五聲、八音。因此在上古時,舜帝曾經詔命夔,對夔說:“你負責典禮、音樂,還要教導卿大夫們的子弟,王室貴胄的子弟,要態度莊嚴而溫和,要求嚴格而有方,雖然嚴格但不施以虐待,雖然言辭簡潔而不顯示出侮謾。詩言誌,歌詠言,聲音要符合歌詠,要有韻律節拍,八音和諧。”這些即是當年舜帝對音樂教育的指導。還有,對於域外來的諸侯,用音樂進行賞賜,對於有德行的,尊貴的貴族,也是以音樂作為一種禮儀形式進行教導。教導的場麵,其威儀足以賞心悅目,其樂聲足以悅耳動聽,其內容足以感化心靈。聽到這樣的樂聲,人們自然會肅然起敬,心靈受到感染,達到祥和,崇尚道德,聽到詩詞的吟誦,在不知不覺中即會產生誌向,再以音樂相配合,君王所要達到的教化目的,即會水到渠成。除此以外,君王還要把音樂薦於郊廟,以供奉祀鬼神時享用;在朝堂上奏響音樂,以利群臣上下間和諧;將音樂安排在學校,讓萬民受到教育,受到教化。聽到音樂的人們,無不凝神靜氣,神情莊重肅穆,喜悅之情悠然而生,海內百姓無不通過音樂,來感知君王的德政教化,民風也隨之得到端正,日新月異,崇善好德的風氣自然而然地就會形成,不知其所以然,在不知不覺中,良好的社會風氣即會產生,致使萬物不會夭折,天地和諧而祥瑞臻至。《詩經》中為此讚頌道:“鍾鼓穰穰,磬管鏘鏘,降福穰穰。”《尚書》中也有著記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連禽獸都受到了感動,更何況是受到教化的民眾?更何況是鬼神?因此說,聖人通過音樂來感動天地,通達神明撫恤萬民,教化百姓,正是音樂引導民眾知禮守德,這是一條重要的教化途徑。雖然《雅》、《頌》音樂已經成為主流,還有些淫邪的樂聲仍然是客觀存在,淫邪的樂聲甚至比凶嫚的樂聲危害更大,為此,對淫邪的樂聲要設置禁令。世道衰微,民心離散,小人欺淩君子的事情,會因為淫邪的樂聲而隨之產生,心耳淺薄,邪就會壓住正的聲音。《尚書》中為此而強調:“殷紂王拋棄先祖的雅樂,製作淫聲,擾亂正聲,以此來取悅後宮中的婦人。”在當時,樂官師瞽抱著樂器,四散逃離,有的投奔諸侯,有的隱居於江湖。音樂,本來是發自於情感,溶化在人們的肌膚骨髓之中,即使經曆千秋萬載,它的遺風餘烈,仍然會長盛不衰。在春秋時,陳國公子完(田敬仲)投奔齊國,陳完是舜帝的後裔,《招樂》因此在齊國得以保存。還有人傳說,孔子到了齊國,聽到《韶樂·招樂》,竟然三月不知肉香。孔子還說:“沒有想到音樂的聲音竟然會有如此大的感染力!”樂聲的純美,由此可見一斑。

周王室的王道衰落之後,諷刺、怨恨的詩歌隨之而產生。周王室的恩德枯竭,不再創作詩歌。負責創作詩歌的王官失業,《雅》、《頌》混雜,孔子由此得出結論,下了這樣的定義,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音樂的聲音還是正音,《雅》、《頌》的樂聲在此地得以保存。”在當時,周王室已經衰落,諸侯乘機而橫行無道,私自設立兩觀,出行時可以乘坐大輅車。齊國的大臣管仲、魯國的公子季氏,可以享受到王室才能享有的三歸《雍》禮,在自己的宮室中安排八佾舞蹈。禮樂製度遭到破壞,淩辱、僭越的事情層出不窮。在衛國的桑樹間,濮水河的兩岸,鄭、衛、宋、趙的淫邪之聲不絕於耳,因為此,內損壽則致病,外亂政則禍民。巧詐奸偽的事情,成了追逐的時尚。有錢有勢力的人,耳目中充斥著荒誕不經的音樂和舞蹈。庶人借此牟利,列國間以此來相互窺探對方的虛實。秦穆公將女樂送予西戎,西戎的賢士由餘為此而離去,齊國將女樂送予魯國,孔子憤然而離開。到了戰國時期,魏文侯好古,而且喜歡音樂,魏文侯對子夏說:“寡人聽到古代的雅樂就想睡覺,可是一聽到鄭、衛的淫靡之音,就會樂在其中,不知疲倦。”子夏為此與魏文侯爭辯,但始終難以說服魏文侯,從這裏可以看出,禮樂的教化作用,已經在逐漸地改變其功能。

漢朝建國之後,音樂家有製氏,因為製氏家族在宮中世代擔任樂官,懂得雅樂的音律,但製氏家族到了漢代,也隻能記得,雅樂的音調是鏗鏘的鼓樂聲,伴隨著鼓樂而翩翩起舞,已經不能再做出更多的解釋,雅樂的真實含義究竟是什麼?在高祖時,叔孫通結合秦樂,製作了宗廟的祭祀音樂。太祝官員在廟門口迎接神靈,首先奏響《嘉至》,猶如古時候神靈下凡的音樂。皇帝而後進入廟門,此時再奏響《永至》,作為皇帝行進時的伴奏,好像古時候的《采薺》、《肆夏》。然後獻上祭祀用的禮器,此時奏響《登歌》,有樂人伴唱,伴唱時不用管弦幹擾人聲,使得參加祭祀的人,均能夠聽到頌詞,如同古時候《清廟》裏的獨唱。《登歌》之後,樂器再次奏響,接下來再奏響《休成》,表明神靈此時正在享受祭禮。皇帝現在可以到東廂房休息和飲酒,坐下來之後,音樂奏響《永安》,祭祀的過程至此結束。還有《房中祠樂》,這是高祖的唐山夫人寫作的樂曲。周代有《房中樂》,到了秦代則是《壽人》。凡是音樂,均是為著人生的快樂而創作,作為禮樂,表示人不應該忘本。高祖喜歡楚聲,《房中樂》即是楚聲。孝惠帝二年,惠帝詔令樂府令夏侯寬,用簫管演奏,又將《房中樂》名稱改為《安世樂》。

在高祖廟祭祀的時候,奏響《武德》、《文始》、《五行》樂曲;在文帝廟祭祀時,奏響《昭德》、《文始》、《四時》、《五行》樂曲;在武帝廟祭祀時,奏響《盛德》、《文始》、《四時》、《五行》樂曲。《武德舞》樂曲,是在高祖四年製作的,以象征天下太平安樂,高祖為了天下太平,而除暴安良。《文始舞》曲,最早時是舜帝的《韶樂·招樂舞》曲,高祖六年將其名稱更改為《文始舞》,以表示不是抄襲原來的樂曲;《五行舞》曲,原來是周代的王室樂曲,秦始皇二十六年將其名稱更改為《五行舞》曲;《四時舞》曲,是孝文帝所作,以顯示天下太平,祥和安寧。一般來說,樂曲是自己製作的,就是表明有所創製;樂曲沿用先王的,就是表明承襲先王的製度。孝景帝采集《武德舞》曲,用以製作《昭德舞》曲,表示尊重太宗廟;到了孝宣帝,采集《昭德舞》曲,製作《盛德舞》曲,以表明尊重世宗廟。各位帝王宗廟的樂曲,一般都要奏《文始》、《四時》、《五行舞》曲。高祖六年又製作了《昭容樂》、《禮容樂》。《昭容》樂曲,就像古時候的《昭夏》樂曲,主要內容來自於《武德舞》曲;《禮容》樂曲,主要內容來自於《文始》、《五行舞》樂曲。舞蹈的人員,沒有音樂伴奏,是表示在至尊麵前,不敢以音樂來驚擾先人;走出廟堂後用音樂伴奏,是表明舞蹈人員,合著節拍,不敢失去禮節,最後合著音樂一起結束。這個過程大多是按照秦宮的音樂禮製安排的。

在當初,高祖安定天下以後,在平定英布反叛的回程路上,經過故鄉沛縣,與故人父老鄉親們一起飲酒歡宴,酒喝到高興時,高祖且喜且悲,製作了“大風歌”,詔令沛縣的一百二十位兒童伴隨著歌曲一起合唱。到了孝惠帝朝,將沛縣的沛宮名稱更改為原廟,詔令唱歌的兒童伴隨著祭祀的音樂,伴唱“大風歌”,要求伴唱的人員要有一百二十人。文帝、景帝朝,宮中的禮官隻是按照原來製定的禮儀,在宮中操作。到了武帝朝,製定了在郊外祭祀的禮儀,在甘泉宮郊祀泰一神廟,按照《易經》,安置在乾的位置;在汾陰縣祭祀後土神廟,在水中央建造一座方性的土丘。武帝在宮中設立樂府,由專職官員到民間采集樂府詩,在晚間練習歌誦,樂府詩包括了趙國、代國、秦地、楚國的民間音樂和民歌。武帝任命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次詔命司馬相如等幾十位士人創作詩賦,協調音律,以八音曲調配合演奏,為此武帝還製作了十九章楚歌。在正月,武帝在甘泉宮的圓丘上舉行祭祀,詔命童男童女七十人一起合唱武帝製作的楚歌,從黃昏開始祭祀,一直到天明。夜裏經常會看到有神光顯現,好像流星一樣,彙聚在祭壇周圍,武帝親自在臨近的竹宮遙拜,隨同一起來的朝中百官,還有陪同祭祀的侍者有幾百人,都是莊重肅穆,此情此景令人賞心悅目,心曠而神怡。

武帝禦筆製作的《安世房中歌》十七章,其詩歌內容如下:

大孝備矣,美德昭明。四懸高張,樂充宮廷。羽林繽紛,雲景杳冥,金枝華秀,眾旄翠旌。

《七始華始》,和聲齊唱。神靈享宴,庶幾聽聞。恭敬送樂,樂聲感人。遙望藍天,盛美事成。神情肅穆,經緯高遠。

我定曆數,人告覺悟。恭敬齋戒,施教不輟。設立祖廟,敬祀尊親。大孝賜福,四極來獻。

王侯秉德,眾鄰恭順,昭明德義。和諧恭順,皇帝德孝。竟全大功,撫慰四極。

海內有奸,紛亂東北。詔命出征,武將承命,王師郊迎,《簫》、《勺》遠征。蕩平逆寇,安定燕國。

大海波濤,眾水所歸。高賢懷德,眾民所敬。高山巍峨,百卉芬芳。民眾何貴?貴有賢德。

安其所,樂其居。樂家產,世承續。飛龍遊,騰雲霧。樂賢德,娛民眾。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