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經(3 / 3)

成王元年(公元前1116年)正月己巳朔,成王詔命周公的兒子伯禽在魯國接受封土。又經過三十年(公元前1087年),四月庚戌朔,十五日甲子月亮殘缺。《顧命》中講:“四月月缺,成王身體有病不豫,甲子這一天,成王盥沐淨身。”製作《顧命》,第二天乙醜,成王駕崩(公元前1087年)。康王十二年(公元前1075年)六月戊辰朔,三日庚午,在《畢命豐刑》中講:“十二年六月庚午,月亮露麵,康王詔命製作策書《豐刑》。”

《春秋》、《殷曆》均是以殷曆作為紀年依據,魯國的曆法,從周昭王以後,不再采用周王室的紀年,隻能根據周公、伯禽以下來推算紀年,排出紀年。魯公伯禽(公元前1116-前1071年),按照紀年推算,在位四十六年,在周康王十六年(公元前1071年)去世。古代典籍中記載:“燮父、伯禽一起侍奉康王。”意思是晉國侯燮父、魯國公伯禽在同一時間侍奉周康王。接下來伯禽的兒子魯考公(公元前1070)即位,考公就是姬酉。魯考公(公元前1070-前1067年),根據《史記·世家》中記載,在位四年後去世,弟弟魯煬公姬熙即位(公元前1064年)。魯煬公二十四年(公元前1041年)正月丙申朔旦冬至,《殷曆》記載為丁酉,距離魯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965年)七十六年。

《史記·世家》中記載,魯煬公(公元前1066-前1007年)在位六十年,兒子魯幽公姬宰即位。魯幽公(公元前1006-前993年),按照《史記·世家》中記載,在位十四年,弟弟魯微公(公元前992-前943年)姬茀即位,姬茀又叫做姬沸。魯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965年)正月乙亥朔旦冬至,在《殷曆》中記載為丙子,距離魯獻公十五年(公元前889年)七十六年。

《史記·世家》中記載,魯微公在位五十年,兒子魯厲公(公元前942-前906年)姬翟即位,姬翟又叫做姬擢。魯厲公,按照《史記·世家》中記載,在位三十七年,弟弟魯獻公(公元前905-前856年)姬具即位。魯獻公十五年(公元前891年)正月甲寅朔旦冬至,在《殷曆》中記載為乙卯,距離魯懿公九年(公元前807年)七十六年。

《史記·世家》中記載,魯獻公在位五十年,兒子魯慎公姬勢即位,姬勢又叫做姬嚊。魯慎公(公元前855-前826年),按照《史記·世家》中記載,在位三十年,弟弟魯武公姬敖即位。魯武公(公元前825-前816年),按照《史記·世家》中記載,在位二年,兒子魯懿公姬被即位(公元前815年),姬被又叫做姬戲。魯懿公九年(公元前807年)正月癸巳朔旦冬至,按照《殷曆》中記載為甲午年,距離魯惠公七十六年。

《史記·世家》中記載,魯懿公在位九年,魯懿公哥哥的兒子魯柏禦即位。魯柏禦(公元前806-前796年),按照《史記·世家》中記載,在位十一年,魯柏禦的叔父魯孝公姬稱即位。魯孝公姬稱(公元前795-前769年),按照《史記·世家》中記載,在位二十七年,兒子魯惠公姬皇即位。魯惠公三十八年正月壬申朔旦冬至,根據《殷曆》中記載為癸酉,距離魯釐公七十六年。

《史記·世家》中記載,魯惠公(公元前768-前723年)在位四十六年,兒子魯隱公姬息即位。

從伯禽接受封土到春秋紀年開始,前後經曆三百八十六年。

春秋,魯隱公(公元前722-前712年),按照《春秋》中記載,魯隱公在位十一年,弟弟魯桓公姬軌即位。魯隱公元年距離當年武王伐紂,已經過去了四百年。

魯桓公(公元前711-前694年),按照《春秋》中記載,在位十八年,兒子魯莊公姬同即位。

魯莊公(公元前693-前662年),按照《春秋》中記載,在位三十二年,兒子魯湣公姬啟方即位。

魯湣公(公元前661-前660年),按照《春秋》中記載,在位二年,弟弟魯釐公(公元前659-前627年)姬申即位。釐公五年(公元前655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根據《殷曆》中記載為壬子,距離魯成公七十六年。

這一年距離上元十四萬二千五百七十七年,到了孟統五十三章的開始。因此典籍中有記載:“魯釐公五年春天,周王室正月辛亥朔,太陽位於南至。”“八月甲午,晉侯圍困上陽。”童謠中說:“丙子早晨,蒼龍星座尾星在辰時隱伏,軍隊威武,攻取虢國。鶉火星閃耀,天策星灰暗,鶉火星是軍隊的象征,虢公逃亡。”卜偃說:“九月十月日月會交會嗎?丙子旦,太陽在尾星,月亮在策星,鶉火星在中間,就是這個時間。”到了冬天十二月丙子,晉國滅亡虢國。解釋曆法的人使用夏曆,因此說周代的十二月,即是夏代的十月。這一年,歲星在大火。典籍中記載晉侯派出近侍披討伐蒲城,重耳逃亡至狄人那裏。晉國的史官董因說:“君(重耳)逃亡,歲星在大火。”此後十二年,是魯釐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歲星在壽星位置。因此典籍中有記載,重耳在狄人那裏住了十二年,而後繼續逃亡,經過衛國五鹿,向鄉村人乞食,鄉村人戲弄重耳,拿土塊給他吃。大夫子犯說:“這是上天賜予我們的,此後十二年,一定能夠獲取這塊土地。歲星再次位於壽星,到那時我們將擒獲此地的諸侯。”此後八年,就是魯釐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歲星在實沈星,秦穆公接納重耳。典籍中有記載,董因說:“君在辰星出現時開始逃亡,在參星出現時回到晉國,一定能夠擒獲諸侯。”

《春秋》中記載,魯釐公在位三十三年,兒子魯文公(公元前626-前609年)姬興即位。魯文公元年,距離辛亥朔旦冬至二十九年。這一年是閏餘十三,恰好是小雪,閏應當在十一月以後,卻變成了在三月,因此典籍中記載:“不符合禮。”在此後五年,閏餘十,這一年沒有閏,而增加了閏。閏,是用來糾正朔日的。沒有閏就增加閏,又不告知朔日,因此典籍中記載:“有閏月,卻不告知朔日。”意思是說沒有這一個月。典籍中還記載:“不告知朔日,是沒有禮。”

《春秋》中記載,魯文公在位十八年,兒子魯宣公姬倭即位。

魯宣公(公元前608-前591年),按照《春秋》中記載,在位十八年,兒子魯成公(公元前590-前573年)姬黑肱即位。魯成公十二年正月庚寅朔旦冬至,根據《殷曆》中記載為辛卯,距離魯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有七十六年。

《春秋》中記載,魯成公在位十八年,兒子魯襄公(公元前572-前542年)姬午即位。魯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46年),距離辛亥一百零九年。九月乙亥是朔日,這是建申月。魯國史書中記載:“十二月乙亥朔,天上出現日食。”《左傳》中講:“冬天十一月乙亥朔日,天上出現日食,此時辰星在申星的位置,負責曆法的官員失職,再次失去閏。”意思是說,按照當時的時間,實際上已經是十一月,不查看北鬥的鬥柄,也不考查天上的星宿。魯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5年)距離辛亥一百一十年,歲星在星紀,典籍中有記載:“春天無冰。”《左傳》中說:“歲星在星紀,卻錯誤地出現在玄枵星。”魯襄公三十年,歲星在娵訾星。魯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歲星在降婁宿。這一年距離辛亥一百一十三年,二月有癸未,向上距離魯文公十一年,在承匡會盟那一年,夏曆正月甲子朔,一共有四百四十五個甲子(六十天為一甲子),多出二十天,一共是二萬六千六百零六天,因此絳縣有一位老人說:“臣出生的那一年,是正月甲子朔,有四百四十五個甲子。其餘的數到今天,是一個甲子的三分之一。”晉國的樂師曠說:“郤成子到承匡會盟的那一年,距今已經有七十三年。”晉國的趙史官說:“亥有二個頭,六個身,把它的二個頭取下,放在身子旁邊,就是日數。”士文伯(伯瑕)說:“那就是二萬六千六百零六天。”

《春秋》中記載,魯襄公在位三十一年,兒子魯昭公姬稠(公元前541-前510年)即位。魯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歲星在析木星,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歲星在顓頊之虛,就是玄枵星。魯昭公十八年,距離辛亥一百三十一年,五月有丙子、戊寅、壬午,火星在黃昏時出現,宋國、衛國、陳國、鄭國發生火災。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春天,周王室正月,距離辛亥一百三十三歲,是辛亥後第八章的開始。正月己醜朔旦冬至,沒有了閏。《左傳》中講:“二月己醜,太陽在南至。”魯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歲星(木星)在星紀,距離辛亥一百四十五年,多出來一次。《左傳》中因此說:“越國有歲星,吳國征伐越國,一定會失敗。”

《春秋》中記載,魯昭公在位三十二年,弟弟魯定公(公元前509-前495年)姬宋即位。魯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正月己巳朔旦冬至,根據《殷曆》中記載為庚午,距離魯元公七十六年。

《春秋》中記載,魯定公在位十五年,兒子魯哀公(公元前494-前468年)姬蔣即位。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冬天十二月流火(陰曆秋天的黃昏,火星由中天逐漸西降,根據這個知道暑退而秋至),不是建戌之月(陰曆九月)。這個月發生了蝗災,因此《左傳》中說:“火星消失後,昆蟲應該進入休眠,而今火星仍然在向西下沉,這是負責曆法的官員失職。”《詩經》中說:“七月流火。”《春秋》中記載,魯哀公在位二十七年。

從《春秋》開始,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紀年結束,前後經曆二百四十二年。

六國《春秋》中記載,魯哀公在春秋後十三年在邾退位,兒子魯悼公姬曼即位,姬曼又叫做姬寧。魯悼公(公元前467-前429年),按照《世家》中記載,在位三十七年,兒子魯元公(公元前428-前408年)姬嘉即位。魯元公四年(公元前425年)正月戊申朔旦冬至,根據《殷曆》中記載為己酉,距離魯康公七十六年。魯元公,按照《世家》中記載,在位二十一年,兒子魯穆公(公元前407-前375年)姬衍即位,姬衍又叫做姬顯。魯穆公,按照《世家》中記載,在位三十三年,兒子魯恭公(公元前374-前353年)姬奮即位。魯恭公,按照《世家》中記載,在位二十二年,兒子魯康公(公元前352-前344年)姬毛即位。魯康公四年正月丁亥朔旦冬至,根據《殷曆》中記載為戊子,距離魯緡公七十六年。魯康公,按照《世家》中記載,在位九年,兒子魯景公(公元前343-前315年)姬偃即位。魯景公,按照《世家》中記載,在位二十九年,兒子魯平公姬旅(公元前314-前295年)即位。魯平公,按照《世家》中記載,在位二十年,兒子魯緡公(公元前294-前273年)姬賈即位。魯緡公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正月丙寅朔旦冬至,根據《殷曆》中記載為丁卯,距離楚元王(漢初諸侯王)七十六年。魯緡公(公元前294-前273年),按照《世家》中記載,在位二十三年,兒子魯頃公姬讎即位。魯頃公(公元前272-前249年),《史記·表》中記載,在位十八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亡周王室。周王室前後共計有三十六位王在位,共計八百六十七年。

秦昭王去世那一年(公元前251年),按照《史記·本紀》中記載,已經有五年時間,沒有周天子。秦孝文王(公元前250年),《史記·本紀》中記載,在位一年。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楚考烈王(公元前262-前238年)滅亡魯國(公元前250年),魯頃公被廢黜為庶人,此時距離周王室滅亡,已經是第六年。秦莊襄王(公元前249-前247年),《史記·本紀》中記載,在位三年。秦始皇,《史記·本紀》中記載,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246-前210年)。秦二世,《史記·本紀》中記載,在位三年(公元前209-前207年)。從秦昭王滅周,到秦二世滅亡,秦國前後共計有五代帝王,共計四十九年。

漢高祖(公元前206-195年),《漢書》中著有《高帝紀》,繼承周的統治,討伐秦國。木生火,因此漢享有火德,統治天下的國家稱號為漢。距離上元十四萬三千零二十五歲,漢紀元元年,歲星(木星)在大棣星東井宿二十二度,鶉首宿六度。因此《漢誌》中記載,歲星在大棣,也叫做敦牂(zāng),太歲星在午。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十一月乙巳朔旦為冬至,這一年是楚元王(漢初諸侯王,劉歆的先祖)三年。根據《殷曆》中記載為丙午。距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有七十六年。《高帝紀》中記載,高祖在位十二年。

惠帝(公元前194-前188年),《漢書》中著有《惠帝紀》,在位七年。

高後(公元前187-前180年),《漢書》中著有《高後紀》,在位八年。

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紀元年號有前元十六年,後原七年,《漢書》中著有《文帝紀》,在位二十三年。

景帝(公元前156-前141年),紀元年號有前元七年,中元六年,後元三年,《漢書》中著有《景帝紀》,在位十六年。

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紀元年號有建元、元光、元朔,各有六年。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一月甲申朔旦為冬至,根據《殷曆》中記載為乙酉,距離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有七十六年。還有紀元年號元狩、元鼎、元封,各有六年。接下來是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距離上元十四萬三千一百二十七年。此前十一月甲子朔旦為冬至,歲星在星紀婺女宿六度,根據《漢誌》中記載,歲星也叫做困敦,在正月,歲星離開婺女宿。接下來還有紀元年號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各有四年,加上後元二年,《漢書》中著有《武帝紀》,武帝在位共計有五十四年。

昭帝(公元前86-前74年),有紀元年號始元、元鳳,各有六年,還有元平一年,《漢書》中著有《昭帝紀》,昭帝在位共計有十三年。

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有紀元年號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各有四年,再加上黃龍一年,《漢書》中著有《宣帝紀》,在位共計有二十五年。

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十一月癸亥朔旦為冬至,根據《殷曆》中記載為甲子,作為紀首。這一年,在十月份出現日食,不是日月交會的時辰,不能成為紀首。距離建武(東漢光武帝年號,公元25-前55年)紀元年號有七十六年。元帝朝有紀元年號初元、永光、建昭,各有五年,再加上竟寧一年,《漢書》中著有《元帝紀》,元帝在位共計有十六年。

成帝(公元前32-前7年),有紀元年號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各有四年,再加上綏和二年,《漢書》中著有《成帝紀》,成帝在位共計有二十六年。

哀帝(公元前6-前1年),有紀元年號建平四年,加上元壽二年,《漢書》中著有《哀帝紀》,哀帝在位共計有六年。

平帝(公元1-前5年),《漢書》中著有《平帝紀》,有紀元年號元始五年,而後以宣帝的玄孫劉嬰作為繼承人,稱為孺子。孺子,著有《紀》(公元6-8年),在此期間,新都侯王莽居於攝政位三年,王莽名義上是居於攝政位,其實是盜竊帝位,竊取國號,而後取漢而代之,將國號名稱更改為新室。新室(公元9-23年),有紀元年號始建國五年,天鳳六年,地皇三年(注:應該是地皇四年),著有《紀》,王莽前後盜取皇位十四年。接下來是更始帝(公元23-25年),著有《更始帝紀》,作為漢代劉氏宗室,最終滅亡了王莽,在位二年(注:與建武元年重迭)。赤眉賊寇立宗室子弟劉盆子,取代更始帝。從漢紀元元年到更始二年(注:更始三年與建武元年重迭),共計有二百三十年。

光武帝(公元25-57年),著有《光武帝紀》,劉秀以景帝後人,高祖的第九代孫接受天命,此後複興漢朝,將紀元年號更改為建武,這一年,歲星在鶉尾星張宿位置,建武紀元年號共計有三十一年,加上中元二年,光武帝在位共計有三十三年。

注:中國曆史紀年與公元紀年仍然有出入的地方。作為譯者,難以翔實核對,采取以下措施:1.主要按照《中國曆史紀年表》(方詩銘編著)裏麵的紀年,從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向上推演;2.按照《漢書》中魯國國君在位的時間,進行相加,一直相加至堯帝,為公元前2311年;3.《漢書》中每隔76年為一蔀,但是在計算時,仍然發現有些地方年數有出入,比如,“魯獻公十五年(公元前891年)正月甲寅朔旦冬至,在《殷曆》中記載為乙卯,距離魯懿公九年(公元前807年)七十六年。”實際計算結果是84年。暫且存疑。4.公元紀年與曆史紀年的對比,參考了清代數學家李銳的《日法朔餘強弱考》,清代曆史學家錢大昕的《三統術衍》,以及現代天文學家陳遵媯的《中國天文學史》;5.夏商周三代帝王在位的時間與“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計算出來的時間有很大出入,暫且存為一家之言,接受專家、學者們的批評、指正。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