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1 / 2)

《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卷十四諸侯王表第二

在上古時,周王朝鑒於夏商二代的經驗和教訓,周代的三位聖人(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製定了禮儀製度,將爵位劃分為五等,分封了八百個諸侯國,其中有五十幾個諸侯國為姬氏同姓諸侯。周公、康叔的封國在魯國、衛國,方圓達數百裏,太公薑子牙封在齊國,負有統轄五等諸侯,九州方伯的責任。《詩經》中談到這種分封製度,說:“甲士作為樊籬,人民作為城垣。諸侯國作為藩屏,王室的同宗作為骨幹。以德治國安定天下,培養太子以利於接班。防止宗室中出現叛逆,勿使太子令世人畏懼。”特別強調在親人之間,關係應該親密無間,對於有德的人要格外敬重,要崇尚教化,樹立道德,所有這些均決定著王國的盛衰,一定要讓王室根深葉茂,難以撼動。在周公、召公的輔佐下,周王室減輕刑罰,強調禮儀製度,教化民眾,因而周王室日益繁榮昌盛。等到周王室衰落後,在五霸的輔佐下,王室仍然維持著王權。到了周幽王、周平王以後,王室的權威遭到損害,隻能困守在河洛之間,還分出了東西二周,窘迫到被人逼債的地步,手中的權柄已經是名存實亡。但仍然是天下諸侯的共主,最強大的諸侯國也不敢挑戰王室的權威。周代前後經曆八百餘年,氣數已竭,恩德耗盡,到了周赧王時期,周王被秦國貶黜為庶人,周的年號至此結束。諸侯各國的紀元與王室不再有任何聯係,尚存下來的一些枝脈,仍然在苟延殘喘,他們得益於周王室留下來的虛位,但海內諸侯已經沒有共主,這段時間維持了三十餘年。

秦國據有形勝之地,手中掌握有強悍的軍隊,步步蠶食崤山以東的諸侯國,逐一戰勝,最終兼並天下。秦國誇耀自己的武功,驕矜自己的權謀,譏笑夏商周三代的做法,摒棄禮儀製度,妄自尊大,秦王將國君稱號改稱為皇帝,而視天下百姓為匹夫,朝廷內無骨肉親戚輔佐,朝廷外無尺土藩國屏蔽。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劉邦、項羽隨後跟進,秦朝天下,隨即土崩瓦解。由此看來,周代曆史之長,超過預期;秦朝曆史之短,百年未至,國家製度的設計,決定著朝代的盛衰和延續。

漢朝建國初期,天下初定,劉氏宗親,人數很少,高祖總結了秦朝滅亡的教訓,認為朝廷孤立,缺少外援,是其中原因之一,於是分封疆土,確立王、侯二等爵位。開國功臣被封為王、侯,享有食邑的達一百餘人,受封為王的劉氏子弟,擁有九個諸侯國。從雁門郡向東,直達遼河北岸,它們是燕國、代國;常山郡向南,太行山以東,渡過黃河、濟河,直達渤海海濱,它們是齊國、趙國;穀水、泗水流域,包括龜山、蒙山,是梁國、楚國;向東抵達長江、鄱陽湖,靠近會稽郡,為荊國,以後又改為吳國;北起淮河之濱,南到廬山、衡山,為淮南國;循著漢江向北,南至九疑山,為長沙國。諸侯國間犬牙交錯,在東、北、南三麵環繞著京師,再向外是匈奴、南粵國。天子自己擁有河東、河內、河南三郡、還有東郡、潁川郡、南陽郡,再從江陵向西抵達巴郡、蜀郡,北邊抵達雲中郡和隴西郡,再加上京師的內史,朝廷共掌握有十五個郡,公主、列侯的食邑還包括在這十五個郡中。而朝廷封立的諸侯國,大的諸侯國跨州連郡,多達幾十個城邑,諸侯國內建造的宮殿,設置的官員與京師一樣,朝廷想矯枉,卻發現已經過正。高祖在建國初期,國事繁忙,席不暇暖地製定各項製度,孝惠皇帝在位的時間很短,呂後執掌朝政,天下太平,沒有出現過大的動亂,犯上作亂的事情很少,呂氏家族叛亂遭平定之後,朝中大臣們迎立太宗即位,依靠的力量仍然是諸侯國的力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