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心髒起搏器發展史(3 / 3)

1960年William Chardack和Wilson Greatbatch在美國紐約為1例房室阻滯的患者植入了首例晶體管起搏器,起搏器能源為鋅汞電池,標誌著起搏器電池能源已由鎳鎘電池發展為鋅汞電池,起搏器還應用了Hunter-Roth雙極電極導線,這是起搏器史上又一個豐碑。

Samuel Hunter醫生是對起搏技術做出突出貢獻的另一位著名醫師,他與電器工程師Norman Roth合作發明了雙極電極導線,稱為Hunter-Roth電極導線,這是起搏技術上的一個重大進展。刺激信號的振幅與兩個電極間的距離呈正比關係,單極起搏的刺激信號大,其後還有較長的電位衰減指數曲線,兩者貌似QRS波,容易發生誤感知,這些問題給起搏技術造成較大的問題和困難。雙極電極導線的問世解決了這些難題。1959年,Hunter應用心肌電極導線為病人植入了永久性心髒起搏器。

永久全埋藏式起搏器的植入標誌著心髒起搏技術進入固率型時代。1964年Castellanos、Lemberg和Berkovits等研究成功心室按需型起搏器,使起搏技術進入起搏器第二代:按需型心髒起搏。1963年Nathan率先應用VAT心房同步起搏,1975年Cammilli提出感知呼吸的頻率適應性起搏器,這是最早的頻率適應性起搏器。1978年Funke提出了DDT起搏器設計構想。同年,Furman植入世界首例DDD起搏器。這些使起搏技術進入了第三代即生理性起搏的時代。1995年,首例起搏閾值自動奪獲型起搏器問世,這一技術開創了起搏器自動化的新時代。其特點為根據佩帶者的實際情況製定其在體內工作的各種參數。

至今,心髒起搏技術還在迅猛發展,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功能、新的技術問世,使起搏器技術更加完善,使佩帶者更大程度上受益。

相關鏈接

“心髒起搏器之父”

早在1802年,意大利人奧爾蒂尼曾對用刑後死去兩小時的死刑犯給予電刺激心髒,以圖恢複其心跳,但未成功。同時代的瓦薩裏用電刺激法曾成功地使剛剛死亡的患者心髒又恢複跳動。1947年斯威特采用電刺激法使兩例在手術中心髒停止跳動的患者心髒複蘇。這種通過電刺激的方法實現人工心髒起博的範例,為研製心髒起搏器打下了技術和理論基礎。

1952年美國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的佐爾醫生,在心髒停跳患者的心髒部位和左肋下皮膚處置陰陽兩電極,給予每分鍾90次的電刺激而使心髒複跳。他隨即研製出以電池為能源的小型起搏器。佐爾被認為是心髒起搏器的發明者,被稱為“心髒起搏器之父”。現在全世界有數十萬人安裝了心髒起搏器,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

起搏器主要有體外式和體內埋植式。體外式使用方法簡單,在緊急情況下使用,對患者進行搶救非常方便。還可根據患者的狀況變換心搏數。但是如果長期使用,在放置電極的部位容易發生感染。

采用體內埋植式,將起博器植入病人腹部或腋窩皮下,對長期使用者非常方便,但起搏器心搏數固定也會帶來各種問題。近年來已經研製出可以變動心搏數的誘導型起搏器。電極和接收器植於體內,用發送器在體外控製,這樣便可以根據情況變更心搏數。

目前起搏器的能源多使用小型鋰電池,壽命約8年,不需要經常更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