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太空中遨遊的飛行器(1 / 2)

宇宙,對於人類有一種神秘的魅力。清晨冉冉升起的旭日,晚上夜空中眨著眼的星星,皎潔的月亮,都讓人浮想聯翩。人類渴望了解“外麵的世界”,於是就有了許多關於宇宙的美麗神話。“嫦娥奔月”在我國是一個婦孺皆知的神話。在這個神話中,嫦娥吞下一顆長生不老的藥丸,就飛到了月球上。而在現實中,要達到月球談何容易!要知道看起來近在咫尺的月球,與地球平均距離是384401公裏。

然而,人類的智慧是可以戰勝一切的。

20世紀中葉,許多有誌於探求宇宙奧秘的科學家,都在試圖研製一種能載人在太空中遨遊的飛行器——宇宙飛船。

在這一領域,前蘇聯和美國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麵。50年代,前蘇聯政府撥出大量資金作為宇宙飛船的研製經費。成千上萬的科學家、航天技術專家聚集在一起,研究外層空間的飛行、宇宙飛船的材料和結構等技術。他們考慮的問題,大到宇宙飛船的模型設計,小到宇航員上廁所的問題。要在茫茫的宇宙中航行,任何的細節問題都是馬虎不得的。

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人類曆史上的第一艘宇宙飛船誕生了!它是由球形密封座艙和圓柱形儀器組成,除了具備一般人造衛星基本係統設備外,還設有生命維持係統、重返地球用的載入係統、應急跳逸係統及回收登陸係統等。

1961年4月12日,這艘名為“東方1號”的宇宙飛船,載著前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在空間繞地球一圈,飛行了1小時48分鍾。在“東方1號”宇宙飛船返回地麵前,拋掉了末級運載火箭和儀器艙,隻剩下座艙單獨進入大氣層;當座艙下降到離地麵隻有7公裏時,飛船座艙彈出宇航員,然後,宇航員用降落傘單獨著陸。

“東方1號”宇宙飛船的航行成功,意味著人類已經可以飛出地球,在宇宙空間中航行了。廣大的科學家也深受鼓舞,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宇宙飛船的研製中去。

1961年8月6日,前蘇聯發射了“東方2號”宇宙飛船。這艘飛船在空中飛行了25小時18分鍾,飛行距離達70萬公裏。宇航員蓋爾曼·季托夫,在空中失重的狀態下,品嚐了裝在儀器管中的宇宙食品,還美美地睡了一覺。

接著,前蘇聯在1962年8月11日,發射了“東方3號”、“東方4號”宇宙飛船;在1965年3月18日,發射了“上升2號”宇宙飛船,都獲得了成功。

與此同時,美國也抓緊宇宙飛船的研製工作。終於在多次成功和失敗的研製、發射基礎上,製成了“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這艘宇宙飛船長25米、重45噸。在飛船內,有3把靠椅,在靠椅的上方,安裝了各種控製飛船的儀器。用於發射“阿波羅11號”的三級火箭有85米長,重達2700噸。這個巨大的工程耗資達240億美元,有40多萬人參加了它的研製工作。

1969年7月16日,在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了載有3名宇航員的宇宙飛船。“阿波羅11號”升空後,先用兩個多小時繞地球一圈半,然後飛向月球。又經過73小時的飛行,宇宙飛船於1969年7月20日到達月球。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