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把話說到“點兒”上(1 / 3)

“話隨境遷”的藝術

交朋友,首先要有“共同語言”,“共同語言”包括很多方麵,“話隨境遷”的藝術是其中一種。

比如,交談雙方對於話題的選擇與理解、對某個觀念的形成與改變、交談時的心理反應以及交談結果,都與場合有直接的聯係。因此,交談者必須考慮到場合因素,並且有意識地巧妙利用“場合效應”。

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是人們在長期的交際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試想,若是在跟朋友談心時,像做報告那樣拿腔拿調;或是在悲哀、肅穆的葬禮上,像相聲演員那樣通篇做幽默之語,將會產生怎樣的後果?

交談時,說和聽的雙方對話語的采用和理解,都要受特定場合的影響和製約。就說的一方來說,無論是話題的選擇,還是話語形式的采用,都要根據特定場合的需要來確定。

從話語形式來說,一般需要按照常規形式說話,而在特定場合,又可靈活變通,組成特殊的話語形式,這樣,能夠收到更為理想的效果。說話一般要求語句完善,符合語法規範,但在特定場合,允許而且需要組織結構特殊的話語來傳遞信息。

比如,當汽車快行駛到十字路口而司機仍未減速時,旁邊的人隻需要提醒:“紅燈!”司機便會立即做出減速、刹車的反應。

此時,若旁邊的人說出這樣結構完整的複句:“前麵遇上紅燈,這是不準前行的信號,你應當減速停車,以遵守交通規則,保障安全。”司機即使不說旁邊的人有“毛病”,至少也會認為這人“迂”得可以了。因為司機的大腦裏早已儲存有途中可能遇到哪些情況和應該如何處理的信息,因此,隻要用極簡短的話語提示,他就會立即調動大腦中儲存的相關信息去補充。所以,這時的話語要特別簡明,語氣要特別急促。

“話隨境遷”的另一層意思就是要學會聽出“弦外之音”,也就是俗話說的“話裏有話”。例如,別人看似是在鼓勵你,實際上卻是否定了你的行為;朋友好像答應馬上幫你做某件事,其實卻是在推辭……所以,為了弄清對方說話的真正意圖,在交談的過程中,我們要學會聽出“弦外之音”。

星期天,王力軍陪爸爸一塊兒去給爺爺看病。忙了一上午後,爸爸拿了一大堆化驗單遞給大夫。大夫仔細看了後說:“不用治了。回去以後呀,願意吃點什麼就吃點什麼。”聽了這話,王力軍還挺高興:“太好了,大夫是說爺爺沒病呀!”可在回家的路上,王力軍看見爸爸低著頭,滿臉愁容,他心裏特別納悶:爸爸是怎麼啦?回到家後,爸爸把他悄悄地拉到一邊說:“兒子呀,爺爺的病沒治了,你以後可別再惹爺爺生氣了。”王力軍這時才明白大夫話中的真正意思,眼淚一下子掉了下來。

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不但要聽清楚說的內容,更要認真思考,聽出“話外之音”。

俗話說:“聽鑼聽聲,聽話聽音。”大部分信息既有表層的直接意思,又有內在的深層含義。這就要求我們學會邊聽邊分析,準確領會對方的意圖,既要敏感地體察信息的含義,又要防止過度的主觀臆測,以免因誤會而產生感情障礙。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談中,出於種種原因,有時候某些意思是通過委婉含蓄的話語表達出來的。對於這些潛藏其中、未明白說出的話,傾聽者必須通過留意對方說話的語氣、聲調、用詞、神態和談話的背景,仔細地去體會對方的言外之意,這樣才能真正理解對方說話的意圖和內涵,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回應,加強雙方交流的效果,否則就很容易形成誤解。

小王是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的新人,一心想要好好表現自己,得到老板的賞識,卻忘了其他同事的存在。他處處鋒芒畢露,不懂得謙虛低調,在每次開會時,都會向老板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於是,他很快得到了老板的關注,卻引起了同事們的不滿。

“小王,你好聰明啊,我們想不到的你都想到了。”

“是啊,你工作能力真強,適應能力也特別好,頭腦又聰明,可真是好樣的啊。”

同事們總是這麼對小王說。

對於同事們的話,小王想都沒有想就一並接受了,時間一長,小王在同事們的恭維下和老板的賞識下變得有些自負了。有時,他甚至會在公共場所頂撞老板,讓老板覺得沒“麵子”。有一次,小王當著老板的麵說:“你說錯了,應該是這樣的……”

“哦,是嗎?”

“是啊,你看看……”

“是嗎?還真是謝謝你。”

“不用。”小王還露出一副得意的表情。

終於有一天,老板把小王叫到辦公室對他說:“有人說你經常擅作主張,和同事合作不好。希望你能注意一下。”

漸漸地,老板在出席重要場合時,不再帶著小王一起去了。

一段時間後,小王辭了職。

交談中最難修的一門課,就是聽懂別人話裏的“弦外之音”。

在現實生活中,你少不了要與他人交談,也常常會感覺到別人的言外之意和重要暗示。隻要你能留心琢磨,就一定能體會出對方要表達的“弦外之音”。

“禮下於人”,好交朋友

在交談中,當我們對別人提出請求時,如果想如願以償,態度一定要誠懇,話一定要說到位。如果求別人辦事時,態度還很傲慢,那樣事情肯定是辦不成的。

徐誌摩7歲的時候就已經非常聰明,並且對語言和文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15歲時,他覺得自己在這方麵的長進不大,迫切需要一位精於此道的老師來指點他。

徐誌摩聽說有一個叫梁子恩的人在語言和文學方麵很有造詣,他很想投入其門下學習,卻苦於沒有人從中引薦。巧的是,徐誌摩的表舅與梁子恩是同窗好友,於是,徐誌摩就前往表舅家請求表舅從中為其引薦。但徐誌摩的這位表舅一貫不希望自己的外甥去學這些“雜學”,所以不肯幫忙。

在與表舅的一席交談中,徐誌摩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迫切願望,他那誠懇堅定又略帶哀婉的語氣,以及話語中蘊含的對長輩的謙恭之情,深深打動了表舅,使表舅覺得此子乃可造之才,最終答應了他,並親自帶他去梁子恩家,介紹其拜在梁子恩的門下。

從此,在老師的輔導和他自身的努力下,徐誌摩在詩歌上的造詣突飛猛進,最終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

正是由於徐誌摩態度誠懇、感情真摯,他才最終打動了表舅,順利地拜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使用商量、委婉、體諒的語氣會更容易打動別人,被別人接受。

當你有求於人時,你的請求會不會給對方帶來壓力?會不會讓對方過於為難?這些難處,你自己首先要替對方想到。然後,你才能把話說得滴水不漏,再加上你感情真摯,你就能輕易打動對方,對方也會盡自己的力量來幫你。

比如,你可以這樣說:“我知道這件事會給您添很多麻煩,但是我也沒有別的門路,隻能拜托您了。請您多包涵。”這樣說話,對方會產生將心比心的情感,從而樂於幫你的忙。

在求別人幫忙時,你若能適當地承諾給予對方一定形式的回報,對方會覺得你是真心實意的,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會更樂意為你做事。所以,你不妨表示願意在事成之後給對方某種回報,即使不能馬上回報,也要承諾在對方需要的時候你一定會鼎力相助。有時候,即使你沒有什麼能力和條件回報對方,但你隻要把話說到位,表達出感激之情,對方就會對你多一分好感。

從接受心理看,人總是有一種天然的妥協性,盛氣淩人、頤指氣使的命令口吻,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反感;而平等商量、誠懇請求和協商的語氣則更容易對別人產生積極的說服力。“強扭的瓜不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男孩十分渴望母親能給他買一條牛仔褲,但是又怕遭到母親的拒絕,因為他已經有一條牛仔褲了。於是他想了想,一本正經地對母親說:“媽媽,您可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您見沒見過一個孩子,他隻有一條牛仔褲?”

這句天真而略有計謀的問話,一下子打動了他母親。最終,母親給他買了一條件仔褲。

求人辦事,即使讚美對方也要恰到好處,不要漫無邊際,更不要變成“肉麻”的吹捧。讚美的目的是讓對方接受你的請求,所以話要說得真誠漂亮。

琳達跟一個難打交道的客戶約好到客戶的辦公室談一筆十多萬元的生意,琳達心裏沒底卻又感覺很興奮,因為這個客戶曾經拒絕過她很多次。琳達想,這次見麵也有可能是客戶敷衍自己,或是會當麵拒絕。琳達一進客戶的辦公室,環顧了一下,覺得辦公室的設計與眾不同,就說了一句:“啊,我從來沒見過這麼特別的辦公室。您真有審美眼光啊!”也許聽過太多這樣的稱讚,客戶隻是微笑了一下,說:“謝謝。”

琳達以前學過一點設計,對設計有天然的敏感。她仔細環顧四周,又稱讚道:“您的門窗和辦公桌的設計好像是今年最流行的三角棱,很前衛、很時尚。您肯定下了番功夫!”客戶一聽,喜上眉梢,說:“你知道這種設計?這是我和設計師一起商量後決定的。”琳達說:“您的眼光太好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