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好的交談者能迅速建立(3 / 3)

在商業領域和政治領域,很多領導者們深刻理解肢體語言在表達情感中的作用。肢體語言的這種作用被美國作家威廉姆·丹福思這樣描述:“當我經過一個昂首、收下頜、放平肩膀、收腹的人麵前時,他對於我來說是一個激勵,我也會不由自主地站直。”

因此,很多“大牌”人物會將肢體語言的訓練當作一門重要的功課,並通過這種有意識的訓練,形成優雅的舉止。

在戴安娜葬禮的電視節目中,人們會很快地區別出皇室人員和非皇族的社會名流。因為皇族成員從小就經受了正規、傳統的皇家標準禮儀訓練,他們的每一個舉止都流露著自豪、高貴和優雅。無論你多麼不喜歡查爾斯王子,但不得不承認他確實能夠從普通人中脫穎而出。他沒有太多的動作,但是他與眾不同。他的雙手永遠不會防範地放在腹前,而這個微妙的動作,可以把久經風雲的大政治家、皇族成員和普通人區分開,把一個自信的人和一個靦腆的人區分開。

丘吉爾首相有一個經典手勢—“V”形手勢。比如,他在當選首相的時候,在發表演說的時候,在盟軍登陸諾曼底的時候,在法西斯土崩瓦解的時候,總是喜歡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一個豪邁的“V”形手勢。現在,“V”形手勢已成為世界通用的手勢。正如他的夫人克萊門蒂娜於1953 年12月10日代丘吉爾領取諾貝爾文學獎時所說:“在黑暗的年代裏,他的言語以及與之相應的行動,喚起了世界各地千百萬人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法國的戴高樂在發表演講時總是聳起雙肩,做出要抓住天空的手勢,用來有效地“煽動”人們的情緒。

這種利用各種“手的表情”來增強說服力的方法並不限於政界或演講中,在人際交往中要想增強說服力或得到對方肯定,手可以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道具”。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為了讓別人對你有一個更好的印象,一定要注意運用好手勢、表情,以幫助你交流。

下麵,為大家介紹一下肢體語言的特征和象征意義,以便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能夠更好地利用。

1. 目光與麵部表情

眼睛可以反映人的情緒、態度和情感變化。情緒變化首先反應在瞳孔變化上。情緒由中性向愉悅改變,瞳孔會不自覺擴大;麵對使人厭惡的刺激物,瞳孔會明顯縮小。情緒狀態由“晴”轉“陰”時,亦有同樣反應。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交談時如果缺少目光交流的支持,將會使交談過程變得不愉快,而且很困難。

麵部借助數十塊肌肉的運動來準確傳達人不同的心態和情感。任何一種麵部表情都是由麵部肌肉的整體功能所致,麵部某些特定部位的肌肉對於表達某些特殊情感的作用更明顯。嘴、頰、眉、額是表現愉悅的關鍵部位;鼻、頰、嘴可表現厭惡;眉、額、眼睛、眼瞼常用來表現哀傷;眼睛和眼瞼常用來表現恐懼。

當目光與麵部表情不一致時,目光是表達個體真實心態的有效線索。

2. 肢體動作

談到由肢體動作表達情緒時,我們會想到很多慣用動作的含義。

比如:

鼓掌:表示興奮。

頓足:代表生氣。

垂頭:代表沮喪。

捶胸:代表痛苦。

擺手:表示製止或否定。

雙手外推:表示拒絕。

雙手外攤:表示無可奈何。

雙臂外展:表示阻攔。

搔頭或搔頸:表示困惑。

搓手、拽衣領:表示緊張。

拍頭:表示自責。

聳肩:表示不以為然或無可奈何。

雙手舉過頭頂:表示暴怒。

雙手往上伸直:表示激動。

雙手枕在頭下:表示舒展。

一隻手托著下巴:表示疑惑。

聳肩、雙手外攤:表示不感興趣。

頷首、雙手放在胸前:表示害羞。

3. 身體運動和觸摸

(1)身體運動是個體最易觀察的一種肢體語言。其中手勢語占有重要位置。

(2)觸摸是人際交談的有力方式。人在觸摸和進行身體接觸時情感體驗最為深刻。日常生活中,身體接觸是表達某些強烈情感的方式。

4. 人際距離

人類學家觀察發現,人們在麵對麵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間情感的親疏不同,而不自覺地保持不同的距離:最親密的人,彼此間距離可以接近到0.5米;有私交的朋友間,彼此間距離可以接近到0.5~1.25米;一般公共場所的陌生人交談時,彼此間距離通常維持在3 米以上。這種因情感親疏而表現的人際間距離的變化,在心理學上稱為人際距離。顯然,人際距離的變化,是雙方當事人交談時在肢體語言上的一種情感性的表示:彼此熟悉者,就親近一點;彼此陌生時,就保持距離;如一方企圖向對方接近,對方將自覺地後退,仍然保持相當的距離。

會“進言”,巧說服

“進言”是一門學問。進言時有強有力的說服力,不僅會使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獲得更多的機遇,更重要的是它所帶給我們的那種對自己人生有把握的自信和雄心。

說服別人不是憑軟磨硬泡,而要依靠交談的技巧。忠言作為真誠幫助他人的一種形式,它的初衷必須是善意的。既然是善意的,獻言者就應想方設法把話說得讓人容易接受,盡量不說逆耳之言。所以僅有“為別人好”的善意獻言還不夠,要使獻言變成對方能接受的忠言,獻言者就必須掌握“進言”的技巧,否則就會收到反效果。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風與太陽因為誰的威力大而爭論不休。他們協商進行一次比賽:看看誰能令遊客脫掉鬥篷,誰的威力就更大。

“我會把他的鬥篷吹掉而贏得比賽。”風誇口說。於是,它使勁地吹。但是每當風一吹過,遊客就拚命地抓緊鬥篷。顯然,風誇下的海口不能兌現。

太陽走出雲層,開始照耀遊客,隻有幾分鍾的時間,遊客就脫掉了鬥篷,並去樹下納涼。

我們每一個人都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與別人打交道,為協調人際關係,把事情辦好,有必要掌握一定的“進言”技巧。

1. 以退為進

在“進言”時,首先應該想方設法地調節談話的氣氛。如果你和顏悅色地用提問的方式代替命令,並給對方以維護自尊和榮譽的機會,氣氛就是友好而和諧的,說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在說服時不尊重他人,擺出一副盛氣淩人的架勢,那麼“進言”

多半是要失敗的。

有一位中學老師接管了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正好趕上學校安排各班級學生參加平整操場的勞動。這個班的學生躲在陰涼處,誰也不肯幹活,老師怎麼說都不起作用。後來這個老師想到一個以退為進的辦法,他問學生們:“我知道你們並不是怕幹活,而是都很怕熱吧?”學生們誰也不願說自己懶惰,便七嘴八舌地說確實是因為天氣太熱了。老師說:“既然是這樣,那我們就等太陽下山再幹活,現在我們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學生一聽,就高興了。老師為了使氣氛更熱烈一些,還買了幾十個雪糕讓大家解暑。在說說笑笑的玩樂中,學生接受了老師的說服,不等太陽落山就開始愉快地勞動了。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就連孩童也有自尊心,誰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不費力地說服而受其支配,高超的說服是讓自己和別人心裏都痛快。

2.“反其道而行之”

在“進言”的藝術中,反語是一種極端的迂回術。反語是指正話反說,以委婉和欲擒故縱的方式,找到合適的角度,從而達到比直言陳說更為有效的說服效果。

任何語言表達都有著約定俗成的習慣性規則。在特定的情況下,人們會出於表達的需要打破習慣的約束,反其道而行之,這樣便形成了反語。反語是一種極端的拐彎抹角,是一種徹底的迂回表達,有時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楚莊王很愛馬,他最喜歡的一匹馬死了,他非常傷心,下令以上等棺木和大夫的禮節厚葬它。文臣武將紛紛勸阻,卻無濟於事,最後楚莊王下決心說:“誰敢再勸阻,一定把誰處死。”

優孟知道後,直入宮門,仰天大哭。楚莊王對此很納悶,迫不及待地問是怎麼回事。優孟說:“那馬是大王最喜歡的,卻隻用大夫的禮節安葬它,未免有點寒酸了,請用君王的禮節吧!”

楚莊王有點糊塗,優孟繼續說:“請以美玉雕成棺,讓各國使節共同舉哀,以最高的禮儀祭祀它。讓各國諸侯聽到後,都知道大王把馬看得比人都重要。”

至此,楚莊王恍然大悟,趕緊請教優孟如何彌補自己的過失。

最後,楚莊王把那匹馬的肉煮熟了請各位大臣食用。

優孟的地位非常低微,如果他直陳利弊,凜然赴義,固然令人肅然起敬,卻不會起到說服的效果。然而,他正話反說,力挽狂瀾,所做所言不是起到了更好的效果嗎?可見,在說服別人的過程中,巧妙地利用反語,有時會更有說服力。

3.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人的思想是複雜的,人對某一事物不理解,想不通,往往就會疑慮重重,這就需要“進言”者把道理說透。疑慮消除了,自然就達到了說服和勸導的目的。但消除別人的疑慮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一點一點地把道理講透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需要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讓對方從你講的道理中領悟,從而接受你的意見,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需要注意的是勸導、說服要抓住要害,否則,喋喋不休,即使磨破嘴皮,也隻是隔靴搔癢,不能解決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天,陳毅市長到一家紡織廠裏,他笑著說:“老板,我冒昧來訪,歡迎不?”

這位老板正為一件事發愁,便發起牢騷來:“陳市長,今天工會又來要我廢除‘抄身製’。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工人下班有抄身婆搜身,還經常丟紗呢,如果取消‘抄身製’,紗廠不被偷光才怪呢!”陳毅品了品茶,不緊不慢地說:“要說辦工廠,我要拜你為師。因為我隻當過工人,沒有經營過工廠嘛!要說管理工人、教育工人,你要向我學習哩!我參加了革命後,就一直搞群眾宣傳、組織群眾的工作,在這方麵我可以給你當參謀,還帶‘長’呢!你倒是要我這參謀,還是不要?”老板連聲說:“要,要,請您快說。”“我在法國當過工人。那個工廠大得很,老板也比你厲害得多。廠子四周築起高牆,拉上電網,還雇了一大幫帶槍的警察,對每個下班的工人從頭搜到腳,那股細的勁頭,身上硬是連一根釘也藏不住。但結果呢?原料、零件還是大量丟失,為什麼呢?老板把工人隻當成會說話的工具,勞動很重,工資很少,工人實在無法養家糊口,工廠賺了錢對工人毫無好處,他們為什麼不拿呢?現在不同!工人翻身當了主人了,他們懂得生產經營搞得好,新中國才能富強起來,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們雖是私營企業,但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一樣可以有利於國、有利於民。所以,以我之見,你應該在紡織業帶頭,用我的辦法試試看,廢除‘抄身製’,關心工人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弟兄,有困難多與他們商量著辦。我相信眼前的困難會克服的。”

老板聽了連連點頭。第二天,老板就主動找工會研究,決定廢除“抄身製”。陳毅的一番話,足見其勸說有術,言之有理,這正是“以理攻心”的威力。

4. 轉移話題

說服別人時會發生卡殼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地死說硬勸,必然會適得其反,走入“死胡同”。如果此時轉移一下話題,激發對方的興趣,並營造濃烈的交談氣氛,就可以為說服對方打下良好的基礎。

某中學唐老師悉心鑽研中國古典文學,出版了20萬字的《中國詩歌發展史》一書。該校的文學社小記者到唐老師家采訪,讓唐老師介紹寫書經驗。唐老師麵帶難色,認為隻是一個專題學習,談不上什麼經驗。

小記者抬頭望著牆上的隸書書法作品說:“唐老師,這隸書是您寫的吧?”

唐老師:“是的!”

小記者:“那麼請您談談隸書的特點,好嗎?”

這正是唐老師感興趣和願意談的話題。兩人之間的交談在交流中逐漸變得融洽起來。

這時,小記者不失時機地說:“唐老師,您對隸書很有研究,我們以後還要請您多加指導。不過,我們現在十分想聽聽您是怎樣寫成《中國詩歌發展史》一書的。”

此刻,唐老師深感盛情難卻,就隻好加以介紹了。

由此可見,當某個話題引不起對方的興趣時,要有針對性、有選擇地挑選新的、合適的話題,以激起對方的興趣。

轉換話題以後,勸說者還要注意在適當時機及時將話題引入正題。因為換題隻是為了給談正題打下感情基礎,而非交談的真正目的。所以,當所換之題談興正濃,雙方感情交流到了一定程度時,勸說者要適可而止,將話鋒轉入正題。

5. 聲東擊西

對於固執己見或執迷不悟者,最好的說服辦法就是聲東擊西,明說是“東”,暗示的卻是“西”,讓對方從中領悟到你的用意。

齊景公很喜歡打獵,讓人養了很多老鷹和獵犬。有一次,負責養老鷹的燭鄒不小心讓一隻老鷹逃了。齊景公大怒,要把燭鄒殺掉。晏子聽說後連忙說:“燭鄒有三條大罪,不能輕饒了他。

讓我先數說他的罪狀再殺吧!”齊景公點頭稱是。

晏子就當著齊景公的麵,指著燭鄒,扳著手指數說道:“燭鄒,你替國君養鳥,卻讓鳥逃了,這是第一條大罪;你使大王為了一隻鳥的緣故而要殺人,這是第二條大罪;殺了你,讓天下諸侯都知道我們國君重鳥輕士,這是你的第三條大罪。三條大罪,不殺你不行!國君,我說完了,請殺死他吧!”

齊景公聽著聽著,悟出了話中的味道。他停了半晌,才慢吞吞地說:“不要殺了,我已聽懂你的話了。”

6. 欲貶虛褒,用同情和理解“軟化”對方幾乎每個人都不愛接受批駁自己的意見,也不願聽逆耳的忠言,此時,裹上一層“糖衣”包裝成委婉的順耳之言,往往會起到很好的規勸作用。

一位衣冠楚楚的青年開著一輛豪華的寶馬汽車兜風。車開到交叉口碰上紅燈,他趁機點燃了最後一支香煙,隨手將空煙盒丟出車外。一位婦女恰好從車旁經過,她撿起煙盒,走近汽車,笑容可掬地問道:“先生,你這個煙盒不要了嗎?”

那位青年似乎意識到自己不文明的行為,趕忙說:“剛才不小心,煙盒掉了下去,謝謝你幫我撿起來。”說著把煙盒拿了回去,帶著窘迫的神色匆忙開車走了。

那位婦女正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達到了規勸的目的,讓那位青年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假如她直來直去,自以為打著正義的旗號去教訓那位青年,恐怕那位青年非但聽不進去,反而會怪她多管閑事。可見,委婉含蓄是說服中的“高招”。

推而廣之,我們在規勸和糾正別人的時候,應先對對方所犯的錯誤加以諒解,對對方所犯的錯誤表示同情,使對方減少羞憤之情,然後再用溫和的方法把錯誤指出來,指正的話越少越好,最好隻用一兩句就能使對方明白,而不要說起來沒完,導致對方陷入窘境,產生反感。如果可能的話,在糾正對方的同時,也要提出一些讚揚和肯定,這樣對方會覺得你的評論很中肯,容易心悅誠服。

總之,要說服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為他著想,讓他也從中受益。雖然有時糾正別人的錯誤是一件對人有益的事情,但所謂“忠言逆耳”,很少有人能夠心平氣和地聽進去。所以,說服關鍵的一點,是要讓對方明白,自己是和他站在一邊的,而不是和他對立的。

在說服別人時,做到以上幾點,讓你的忠言不再逆耳,使人聽得“耳順”,你的說服才會最有效。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