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獲王孫眾詢首相平倭寇女賽千軍(1 / 1)

話說張居正聞素娟之言,大驚道:“不意你一個閨中幼女,有此等奇謀,揣情度勢,言言合理,句句中竅,你有如此絕世聰明,想必是個張良複生,孔明再世。”素娟道:“芻蕘之論,敢瀆尊聽,實以大人相度休容,故效鉛刀一割之用,何須過譽。吾有一胞弟名貴保,有通徹三教九流之學,有經天緯地之才,武略文韜,識見勝吾十倍。”張居正便問:“你弟在家,作何事業?”答道:“吾弟在家,得一名師教習韜略,是以奴家亦學得些小。”居正大喜,隨吩咐左右,凡遇京中有黃貴保其人,速來報知,眾人應命。

明日,眾官員請張居正到撫台衙門商議,張居正就把素娟的計策,教眾官照式行事。住了數日,即別眾官回京,張居正去後,巡撫方金湖就差鮑德往倭王俺達大營,把哪咭之事對他說知,並用好言安慰他。過了數日,倭王即帶兵到濟南帝城十裏下寨,攻打各城。督撫依張居正計策,閉門不戰,暗在山林隱密之地數處,暗設旌旗,或三更或午後,一日數次鼓角齊鳴。倭王見各處有伏兵埋伏,不敢出戰。督撫調精兵從私路抄出,剿他巢穴,燒他糧道,弄得俺達求戰不得,守又不能。被他燒去糧草,劫去巢穴,進退兩難,隻得卑辭哀懇交回哪咭,自願來朝入貢,求請天朝封爵,以壓服鄰邦。作為中國的附庸,照申準兩國貿易,又願把趙全等獻出。倘若不肯,定必起了傾國之兵,攻破城池,寸草不留。王崇古即修書一封,差一心腹之將,把此情節入京報知相府,求張居正早設方略。

張居正把來書與素娟同看。看罷,對素娟道:“據來書所說,你前言已驗,今番宜用何計策?”素娟道:“倭王之言,雖未可盡信為實,但愛孫心切,想得他回歸國中,似是個真情。”張居正道:“俺達既想王孫歸國,為何不即把趙全等替換,其中或有奸詐。”素娟道:“他不肯即交趙全等叛臣一齊替換,實心中嫌將賤換貴,將輕換重,似覺羞辱一般,原不是愛惜這幾個叛臣,不忍傷他性命也。哪咭這個番狗,留養他何用,不過想留下這個當同戈。今俺達著急,等他有求於我中國,使中國受益。為今之計,當差人對倭王說:‘天朝恩典,極喜悅你王孫,甚是優禮相待。’令俺達心安;又叫哪咭穿戴起,賞賜蟒袍玉帶登城樓,與俺達相見。俺達見哪咭得中國如此敬重,可以誇壓鄰邦,人人以為榮幸,想得哪咭回國的心更急,斯時俺達心頭之寶,在我掌扼摣拿,任我出甚麼難題,不怕他不依了。但如今倭王言辭雖然哀懇,不肯退兵,猶恃強挾製,何曾是個真心輸服呢?如果他真心輸服,必要責他先把趙全等罪官,盡數送入我境內,把人馬退去,然後差官以禮送他王孫歸國。若仍舊屯兵逼勒陣前替換,隻怕倭人反覆難信,臨時變局,或隻把當日跟隨趙全的手下無名小卒縛來兌換,豈不大失天朝體統。

至於封爵、貢市二事,都在可不可之間。至若邊疆治亂,不重在哪咭的去留,重在倭人求和的真假。他若真心和好,何妨封他官爵,何妨準他貿易呢?戰爭暫息,我得閑暇,操練軍馬,修葺城池,烽火不驚,田禾成熟。倭肯依期朝貢,把他當作外臣看待,若他背盟抗逆,我即興兵問罪,在我能操必勝之權,必享數世太平之福。他若肯先縛趙全等入境,預將哪咭移住界口,若趙全等一到,然後將哪咭送出,即將趙全等解京正法,把首級傳示各處邊關,令奸臣畏懼。若移徙哪咭之時,被他伏兵掄奪當同戈,就將哪咭斬首示眾,緊閉關門,出兵與他大戰,是他理偏,人心不服,我理直氣壯,定必全勝。”張居正道:“阿力哥與哪咭一齊同降的,留他不留呢?”素娟答道:“阿力哥原係勸哪咭投降的,若送他回國,必遭俺達毒手。今他兼留周元,則阿力哥亦可羈留,以抵當斷,不可無故交出。留住此人,將來亦有用處。”張居正聽罷大喜,遂將這段議論對差官說知,叫督撫依計而行,必無敗事。

這差官領命去到濟南,直情稟上。王崇古即命中軍到倭營,檄他先交出趙全等入境,俺達不肯,隻把擄掠的男婦八十餘人,交與中軍帶回,便要索取哪咭,王崇古不肯受。俺達大怒,遂提兵攻打石雲堡。崇古見事勢中變,急與守備範宗儒商議,宗儒無奈何,命長子範國囿、胞弟範宗偉、宗依,親到倭營作當同戈,替換趙全等。俺達大喜,即擒住趙全,鎖上囚車,命一員上將赤猛克,押入官軍營中。不知趙全性命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