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千裏送計(2 / 3)

這也就是文人的通病,一旦真正被捕入獄,雖經嚴刑拷打,卻大多都能夠做到寧死不招,絕對不會出賣朋友,免得落下一身罵名,甚至是青史留汙。但是,在沒出事的時候,一有風吹草動,就開始疑心生暗鬼,不敢舉動。

不覺又過一月有餘,一日,王允正在府中看書,忽然下人來報,從遠方來了一封信。王允心道:“何來遠方之信,莫非是青州楊獻之不成。”取來一看,王允不覺茫然,不解其意。

原來那信中隻有一首小詩,詩曰:“欲加之罪,誅之何憐;董門雖亂,卓然不懼。需待天時,聯手共謀;呂氏春秋,布局甚巧。卓凡可歎,有勇有謀;少年英雄,妻之以女。布婚從簡,起始無序;色彩絢麗,心敞胸寬。布婚從繁,妻無怨言;嚴守禮防,氏官許之。人倫之念,間或不棄,絕地逢生,色心不改。布婚簡繁,將取隨君;宜簡宜繁,祿喜同賀。其喜同賀,妻賢子孝;似人間仙,仙人亦羨。呂氏春秋,布金改字;起終無人,心懷恐懼。卓凡再歎,更為其可;異人立邦,之不韋也。卓然秦國,布武天下;反戰六國,目觀天下。大秦無敵,事當順然;可起雄兵,成天下業。奉天之水,為君去憂;外出行舟,援民之舉。董門之亂,賊橫遍野;必將授首,亡時無日。”

王允看了數遍,覺得此詩前後不照,辭不達意,百思不得其解,而且寫信之人也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王允不知何人所為,便以為有人故意消遣自己,便將它扔於書房之角,再無瞧過第二眼。

自張溫之事以後,更有越騎校尉汝南伍孚忿恨董卓凶毒,欲刺殺董卓,於是在朝服內暗藏佩刀到郿塢去見董卓。伍孚說完之後向董卓告辭,董卓起身相送,用手搭住伍孚之背。伍孚趁機拔刀刺向董卓,不料卻失了準頭。

董卓力大,雙臂右手一把握住伍孚的手腕,使其無法再刺第二刀,董卓製住伍孚,急忙呼喊左右,大怒道:“你也打算背叛我!”

伍孚大聲道:“恨不得磔裂你這奸賊,以謝天地!”還未說完便被董卓手下刺死。

伍孚刺董失敗之後,董卓知道自己待人寡恩無禮,而且自己所作所為更是讓很多忠心漢室的大臣憤怒,以後必然還有有人像伍孚一樣刺殺自己。害怕再次遭到暗害,無論去什麼地方,董卓都常常讓呂布做自己的隨從侍衛,對他十分寵信,並當著很多人的麵說其與情呂布同父子。

但是董卓性情剛愎,脾氣暴躁,曾經為了一件不合自己心意的小事,拔出手戟擲向呂布。虧得呂布身手矯健,避開手戟,又和言悅色地向董卓道歉,董卓才息怒作罷。但是呂布從此暗中怨恨董卓,不再與之同心,隻是董卓不知。

不覺又過一月有餘,楊奉在信都探得王允在收到自己的那封信後竟然還是毫無動靜,心下甚疑,心道:“王子師為何還不動手?莫非少了貂蟬,王允就殺不了董卓了。還是因為自己沒有署名,王允不敢輕易相信。”

卻不知,王允並未發現楊奉信中之隱意,而且楊奉的那封信中隻是為王允提供了一個誅董的大致方針,具體如何操作還需要王允自己去想。而王允也是每日苦思誅董之策計,卻沒有想到一個能夠行得通的計策。

這一日,王允在書房無意之中又翻得那首小詩,粗粗一掃,頓覺有異,卻不知那裏有異,於是便細細揣摩。正在此時,孟氏來到,見到此詩,臉色大變,驚道:“此物從何而來?”

王允見其表情怪異,道:“乃是月前有人送到府中。”

孟氏連忙向外看看,發現無人後,將門窗關上。

王允心中疑惑,問道:“夫人為何如此?”

孟氏壓低聲音,所問非所答道:“老爺朝中可曾得罪什麼人?”

王允越發心疑,搖了搖頭道:“不曾。”

孟氏道:“送信之人必是老爺的仇家。”

王允更是一臉迷茫,問道:“夫人何出此言,此信隻是文理不通,並無何異處。”

孟氏指著詩中每列的第一個字道:“此詩若隻取每段首字,便是‘欲誅董卓,需聯呂布;卓有少妻,布起色心;布妻嚴氏,人間絕色;布將宜祿,其妻似仙;呂布起心,卓更異之;卓布反目,大事可成;奉為外援,董賊必亡’,倘若此信落入董卓手中,老爺將步張司空的後塵。”王允細看之下,果真如此,頓時驚出一身冷汗。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