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獻研究室、**湖南省委《**早期文稿》編輯組編《**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7月版,第28頁。***
75。隻有科學是真學問,將來用處無窮。
1919年11月14日,羅學瓚從法國給**寄回一封信,信中談到:
伯格森之所以成為大哲學家,是因為他同時精於數學、物理學等諸學科,研究哲學不注意以自然科學為基礎,因而難於成為世界性的大哲學家。
'**讀了羅學瓚的信之後很有感觸,認為來信切中了自己治學的缺點,於1920年11月26日給羅學瓚回信的時候,**說一定按你的話去做,並說:"已經決定了一種求學的辦法。"**還把羅學瓚來信中寫的"伯格森所以為大哲學家因為他的科學根底好"第三句話抽出來作為信的提要,編入《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第1集中,提醒會員們在治學時共同注意此事,自己也決心加強自然科學和各門科學的研究,**深刻地認識到自然科學的重要性。
1921年元月,新民學會在長沙的會員召開了為時三天的重要會議。
討論會友個人的計劃時,**再一次談到了要加強自然科學學習的打算。他說:"覺得普通知識要緊,現在號稱有專門學問的人。他的學問,還隻算得普通或不及。自身決定三十以內隻求普通知識,固缺乏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基礎課學的知識。想設法補足。"紅軍到達陝北之後,建立了延安為中心的穩固的抗日根據地,這個時候,為了提高自己馬列主義素養,青年時期藏在心底的自然科學知識的渴求,再一次迸出來。這個時候,**閱讀了大量自然科學書籍,湯姆遜的《科學大綱》、愛丁頓的《物理世界本質》、普朗克的《科學向85何處去》、秦斯的《環繞我們的宇宙》等科學書籍都廣泛涉獵。
科學未必能夠救國,但是革命需要知識分子的積極參與。在解決了救國的問題後,建設國家就成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了。
1941年1月31日,**在給毛岸英和毛岸青的信中向兒子建議:
"惟有一事向你們建議,趁著年紀尚輕,多向自然科學學習,少談些政治。政治是要談的,但目前以潛心學習自然科學為宜,社會科學輔之。
將來可倒置過來,以社會科學為主,自然科學輔之。總之注意科學,隻有科學是真學問,將來用處無窮。"這是**在革命和實踐中認識的一條真理。
雷國真等著《**大成智慧》,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年11月版,第136頁;鄧力群主編《偉人**叢書?**與科學教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34-137頁。
76。學識是無窮盡的,要活到老學到老。
張愛萍到延安不久,**曾經與他進行過一次深談。**問張愛萍留在學校怎麼樣,還有沒有其他想法。張愛萍如實地談了自己想到前線去但無條件服從組織的思想。他還說,留校可以邊學邊教,邊教邊學,是學習的好機會。隻是感到越讀書越覺得自己懂得的太少,不像過去那麼有信心了。"學然後知不足嘛",**說,"覺得自己懂得少,是好現象,是進步的表現。隻是不能為此減弱了信心。學識是無窮盡的,要活到老學到老。"**接著向張愛萍講了他自己讀書的辦法。張愛萍聽著,直覺得有一種"聆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那次談話的第三天,**又派人給張愛萍送來了一封信,信中仍繼續三天前的話題,**叮囑張愛萍,不應該因為感受到自己懂得少而降低信心。"一般地說,信心過高,容易犯左的錯誤;信心不足,容易犯右的錯誤……"諄諄教導,真意切,使張愛萍增加了自信心,鼓足了奮鬥的勇氣。
在《中國**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還語重心長地說過:"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而不倦'。我們應取這種態度。""**與我"征文組委會編《我與**的交往》,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145-146頁;《**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5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