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1)(1 / 1)

73。***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

1914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期間,曾讀過明代學者胡居仁的一副對聯: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覺得這副對聯有可取之處,但是也有不可取之處,於是**根據自己的意圖對聯語進行了點化並以此聯自勉:

貴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隻怕一日曝十日寒。

後來,在湖南長沙任小學執事時,他還曾將此聯題贈給他的學生們,教導他們在學習上要持之以恒。因為這副對聯是對胡居仁對聯點化而來,所以一直有很多人將**的這副對聯當成了明代學者胡居仁撰寫的對聯,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對原聯的改動是比較大的。

**將上聯的"苟"改為"貴",將"起"和"眠"的位置進行了置換。將下聯的"莫過"改為"隻怕",改動的部分近四分之一,而且這一改動使對聯的哲理性更強。

上聯,"苟有恒"是將"有恒"建立在一種假設的基礎上,"苟"乃假設之意。"貴有恒"是將"有恒"建立在肯定的基礎上,"貴"是指可貴,語氣是不同的。**將上聯中的"起"和"眠"的位置進行了置換,看似簡單,其實內容的變化卻很大,其邏輯層次的變化可謂天淵之別,與原聯比較別有一番味道。"三更眠五更起",細細品味似乎與對聯要反映的內容不符。一般來說,"三更眠","五更起",眠者可能有事要做,所以晚睡早起。這是很正常之人所為很正常之事。而"三更起""五更眠"則不同,三更起來要學習、做事,但是五更又眠。這就描繪一個懈怠、懶惰、反複無常,三分鍾熱血的形象,與對聯要表達的意境非常吻合。

下聯,"莫過"是沒有超過的意思,語氣仿佛仍然是建立在一種判斷的基礎上。"隻怕"卻一語道破,告訴人們沒有其他更可怕的,隻怕"一日曝十日寒",語氣非常果斷、肯定。

**的對聯是這麼寫的,其實**的一牛也是這樣度過的。**自8歲進入私塾,直到他逝世,讀書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樂趣。1976年9月8日。**彌留之際,已處在半昏迷狀態,即使如此,每當他清醒過來,他還要書看。這種對書籍熱愛而達到的至死不渝的精神,已遠非用"持之以恒"所能形容。

**作為一代偉人,由一個書生,而最終改寫了中國"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古訓,成為一個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詩人、學者。在他漫長而崢嶸的歲月裏,讀書整整伴隨了他偉大的一生,書籍成了**須臾不可或缺的必須品。而且,一生中他的讀書生活正像他在聯中所說的那樣,做到了持之以恒。

杜忠明編著《**對聯賞析》,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36頁。

74。少年學問寡成,壯歲事功難立。

1915年暑假過後,已經22歲的**向長沙各學校出了一則《征友啟示》。啟示是**自己刻蠟版油印的,隻有幾百個字,內容大意是:願意和有愛國熱的青年結為朋友,願意和那些不畏艱難,不怕困難,能夠為國為民獻身的誌士通信聯絡。啟示最後說:"願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表達了求友切的心。啟示的署名是。二十八畫生"。

啟示出之後,**以殷切期待的心等待了一些日子,但是應征的人很少,很多人們並沒有真正理解**的心,甚至有的人認為"二十八畫生"是一個怪人,還有人以"二十八畫生"是為了尋找戀愛的對象。真正和**聯絡的隻有"三個半"。

1915年9月27日,**給蕭子升寫信,再一次談到求友的迫切心,說"近以友不博則見不廣,少年學問寡成,壯歲事功難立,乃內宣,所以效嚶鳴而求友聲,至今數日,應者尚寡。茲附上一紙,貴校有賢者,可為介紹。"**在信中就朋友、學問、事業等問題和蕭子升進行了比較廣泛的交流。